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和平牡丹园 敢叫荒山披绿装

兰州日报 2013-03-21 18:15 大字

12年前,杨成河以荒山为家,带领他的伙伴们风餐露宿,兢兢业业,开始了他的植树生涯。

经过12年的辛勤耕耘,这片荒山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漫山遍野的花草树木。如今绿化总面积已经达到2300多亩,在兰州年降雨量不足350毫米这样的艰苦条件下,完成如此的艰巨任务,实属不易,令人钦佩——

3月19日清晨,春风吹拂,记者站在和平牡丹园的最高处,放眼望去,明媚的阳光如千万条金线倾泄而下,映得已经返青的大片苗木更是流翠,附近群山环绕,山上是大片的松柏林和各种树木,一些落叶松虽然还没有长出新松针,但粗壮的枝干透出旺盛的生机。谁能想到,12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土质欠佳的山地,水土流失严重,山上到处是黄土沟壑,那时,站在远处的和平镇都能看到山坡上那些光秃秃的深沟。

满山遍野应栽尽栽

和平牡丹园于1984年开始建设,最初仅有100多亩,当时从山东菏泽、河南洛阳等地引进中原牡丹品种260种,从西藏、四川、云南、陕西、山西等地引种成功野生牡丹9种,种植各种花卉树木530种。并成功举办过多届牡丹花会,多次参加国家花展并获奖,曾经获得昆明世博会两项铜奖,被国家林业局、中国花卉协会定为全国三大牡丹基地之一。

2000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榆中县委、县政府决定扩建和平牡丹园,将这里打造成万亩牡丹园,建成一个休闲、度假的大型生态旅游景区。于是,杨成河走马上任,和平牡丹园征用荒山2000多亩,征地、修路、栽植苗木,靠着各类借款与欠款2000多万元启动了这一项目。

其实,杨成河绿化荒山事出有因。他家就住在牡丹园山下,整天望着光秃秃的大山心里不是滋味,就萌发了绿化荒山的念头。他把这一想法告诉家人时,妻子听后直摇头:“植树造林,绿化荒山,投下去的钱会有去无回,何必去干这种傻事!”但杨成河下定了决心,一定要让荒山早日披上绿装。

2000年,杨成河扎根荒山,开始了他的种树生涯。没有钱,就去亲朋好友家借,去银行贷,每年投入上百万元进行绿化。为了让那些荒山早日披上浓郁的绿装,杨成河一头钻进了大山里。在他的工作记录中没有周末、节假日,没有上下班时间,一个月呆在山上几乎达二十五六天。为了抓好一个现场,他天天盯在工地;为了搞好一个规划,他多次调查、修改,把自己的理想、愿望和情感都融入其中。12年来,无论是炎炎夏日,还是凛冽寒冬,杨成河都会拖着残躯,从这个山头转到那个山头,精心呵护自己栽植的苗木。现如今,已经栽种各种树木上百种,200多万株,造林面积2300多亩,树木成活率达九成以上,成为西北地区荒山绿化成果最突出的典型单位之一。

当记者问杨成河为何要绿化荒山时,他不假思索地说:“钱这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把有限的资金投到开发荒山上,这是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这条路我会坚持走下去。”

牡丹基地生机盎然

在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的同时,和平牡丹园更加注重牡丹园建设,现在紫斑牡丹450多亩,150多个品种,牡丹数量上百万株。目前已成为中国西北地区最大的牡丹种研、生产和观赏游览中心。

牡丹园先后从国内外成功引种了有极高开发价值的观赏及经济植物650多种,1200多个品种,并培育了大量花卉、果树及绿化苗木新品种,其拳头产品和主要优势是牡丹。除有150多个传统中原牡丹外,重点开发培育了500多个紫斑牡丹新品种,已申请国家专利和国际专利。部分品种在国际登录中心正式登录。另外,还从西藏、云南、四川、甘肃和山西等地引种驯化了各种野生牡丹,从日本引进现代杂种牡丹。使和平牡丹园成为目前世界上资源最丰富的牡丹基因库。

和平牡丹园是全国三大牡丹基地之一,牡丹品种和野生资源目前属国内外最多。其品种园260亩,收集牡丹品种760个;野生牡丹资源圃30亩,引种栽培全国野生牡丹9种4个变型;各种花卉树木530种。和平牡丹园先后被国家林业局和国家花协确定为“牡丹资源圃”及“全国花卉生产示范基地”之一。

甘肃省医药鉴定所、兰州大学、兰州科学院等部门化验分析,和平牡丹园的紫斑牡丹根、茎、叶、花、果所含药用成份、营养成份都较高,是医药、保健品加工的重要原料,全面开发综合利用的前景很好。

生态公园雏形已现

做大做强牡丹园,是榆中县历届政府主抓的事情,榆中曾设想建设以牡丹为主的花卉赏园4000亩,以生态风景林为主的植物园8000亩,建各类旅游景点25处,建各类基础设施(包括停车、住宿、餐饮、娱乐等)20000平方米。在兰州近郊建设一个以紫斑牡丹为主的旅游观光牡丹园,吸引兰州市民前来旅游赏花,吸引全国众多旅游者和花卉爱好者前来旅游观光。

都市人生活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总是渴望有一处生态公园,让他们亲近自然、远离喧嚣,呼吸清新的空气,茶余饭后或是周末和家人散步、游乐于其中的确是一件惬意的事情。如今的和平牡丹园生态公园雏形已现,它给记者的印象是园林和景点相得益彰,文化和绿意珠联璧合,建筑与环境浑然一体。

走进和平牡丹园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占地450亩的牡丹园,沿着新修的公路向上,就是成片的树林,沿路建起了王母宫、观音殿等六七处道观,完美诠释了道教文化。

而和平牡丹园的后山坡,就是面积1000余亩的公墓区,这里是兰州市为数不多的几处永久性公墓区之一,公墓南枕陇佑名山兴隆山,北眺黄河,是具有中国传统和现代文化气息的园林化公墓.牡丹园公墓经过精心规划设计开发而成,每块墓地的朝向都经园林大师策划,供不同墓主选择,四周群山环抱,苍松翠柏,花草掩映,园内环境幽雅,绿树成荫,是一处不可多得的安葬亲人及先辈之福地.

记者了解到,下一步,和平牡丹园将遵循因地制宜,依山就势,将公园构思为反映兰州地域民俗民风、寺庙文化、名人文化等为主的文化长廊、民俗博物馆的文化展示区;游客、市民都可参与其中的旅游农家乐区、观景区等。力争将牡丹园建设成集生态文明、民俗展示、旅游度假、娱乐休闲为一体的森林生态公园。

青山作证,绿树为凭。每当说起这一切,杨成河都会笑着说,植树就是自己的生活,出力流汗没问题,只要能延续这滋润我们生命的绿色。

新闻推荐

见证沧桑渐行渐远的兰州老四合院

前不久,笔者陪同甘肃卫视《中国西北角》节目组,实地采访拍摄兰州市为数不多的兰州老四合院,一路下来感触良多。四合院曾经是兰州历史上主流的特色民居。它因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建有房屋,合起来围成一...

榆中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榆中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