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兰州小人物的新年梦想(上)

鑫报 2013-01-21 16:52 大字

他们,是生活在这座城市中最普通的小人物,头上没有荣耀的光环笼罩,每天奔波在街头巷尾,做的事也许很小,但城市,却少不了他们。他们忙碌、乐观、真诚、善良,也怀有梦想。春节将至,本报记者走近这个城市里不同行业、不同年龄层次的“小人物”,感受他们的生活状态,倾听、记录他们的新年梦想,没有豪言壮语的渲染,或许也有些微不足道,但他们的梦想善良而真实,充满真情的字里行间,更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新的一年,让我们一起许个愿,一起期许未来!把梦想记在心上,写在面前……

■编者按  

修鞋匠

“回乡过年要为儿子买电脑!”

来自定西的老陈夫妇不分寒暑一年四季都在张苏滩村社区的村道口做着修鞋的营生,不管是顾客到来,还是行人路过,老陈夫妇总是低头忙活着手中的活,老陈操作着那台神奇的小机器缝合着一双又一双破损了的男鞋女鞋,而他媳妇的一双眼睛永远盯在手中的皮靴或者各种休闲鞋上,或是忙着上油、或是手工缝合。时而听着老公的指挥绞皮子或是帮忙找鞋掌之类的,似乎眼前的这一大摊子便是她生活的全部,她无意识地在一个修鞋匠的身份里灌注了十二分的用心。

“我和媳妇在这里修鞋已经四五年了,为了多挣点钱,也为了节约路费,平时都很少回家。一年当中除了过年回老家和孩子、父母亲团聚之外,就只有夏季农忙的时候会回去帮一帮家里的老人。”和他媳妇比起来,老陈要健谈许多。他和记者聊着,手中的活却不停手,时而还和媳妇搭话讨论某一双鞋是该胶粘还是走线的问题。在闲聊中记者得知,老陈有两个孩子,都在老家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大儿子今年上初三,马上面临着考高中;小女儿今年刚上初一,很是乖巧懂事。二老虽然都已经年过六旬,但仍然忙活着家里的农务,一年四季不得空闲。为了挣钱,他和媳妇常年在兰州,而他们的夫妻修鞋摊也支撑着一家六口的梦想。 

老陈告诉记者,他们夫妻在张苏滩村社区租住一间12平方米的小房子,尽管已经在那里住了好几年,但房间里除了房东的一张床和桌子外,就只有他们自己添置的一台小电视机和锅碗瓢盆之类的家什了。除了雨雪天,他们几乎天天都在村道口的修鞋摊上忙活,早晚饭基本都是媳妇在出租屋里用蜂窝煤炉子做,午饭不过是开水馒头之类的。他们的修鞋摊尽管每月能收入3000多元,但他们夫妻的日子过得依然很拮据。

“钱都存起来了,攒着孩子们上学用呢。我们大人苦点累点不怕,再说咱农村人也没啥讲究,吃的穿的过得去就行,只要孩子们好我们也就很满足了。”尽管这么说,但老陈夫妇已经打算好了今年的一笔大支出,那就是他们准备给儿子买台电脑,过年的时候带回去权当是给孩子的新年礼物。老陈觉得,儿子马上要考高中了,学习上应该会用得着,就算修鞋匠的日子再苦也不能苦了孩子。

肉贩老鲁

“生意越来越好,在兰州买房安家!”

老鲁是东岗世纪新村肉菜市场中一个普通的肉贩,夫妻俩经营着一间不大的冻肉水产商店,每天早上7点开门,一直要忙碌到晚上,顾客多的时候,他们甚至没有时间吃中午饭,但夫妻俩依然乐此不疲地忙活着……

附近的很多居民都认识老鲁,靠着七八年的诚信经营,他们也积累了不少老顾客。快过春节了,最近来买肉的人特别多,有些紧俏货还需要提前预定,“兰州人过年喜欢吃扣肘子,我也得提前准备,我一直都从他们家买肉的,所以也早早地就预订上了,不过还得20多天后才能取上。”老鲁的一个老顾客告诉记者,“他们家经营诚信好,从不缺斤少两;肉的质量也好,吃着放心,等等也不要紧。”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老鲁家的肉铺时已是上午10点多了,他依然很忙,前来买肉的顾客络绎不绝,记者实在不忍打扰他的生意,只得在他接待一个个顾客之间或是找钱的时候,和他聊上几句。“就像赶集一样,早上的生意最好了。”他们一边张罗着生意,一边回答记者的提问。“特别是八九点钟的时候很忙,不过今年的生意比起往年来要淡一些,过年前也许会好一点吧。”

老鲁两口子都很腼腆,不怎么会表达自己,当自己说到顾客们都夸他们诚信经营时,他们只是憨厚地笑笑。老鲁告诉记者,他们是定西人,为了忙生意,一年只能在春节的时候回一次家。老鲁有两个孩子,一个在兰州,一个在老家;每年快过春节的时候,就格外的想孩子。“今年春节,我们当然很想要回去过年,一家团圆;所以很担心天气不好,天天祈祷到时候千万别下大雪,那样我们就回不去了。”

至于新年的梦想和计划,朴实的老鲁说,“做小生意的,没有什么大的梦想和计划,当然是希望生意能越来越好,至于将来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就发展到什么程度,从来没想得那么远,只求平平稳稳,没有大起大落就可以了。”其实记者从老鲁的老顾客朋友口中得知,老鲁有个梦想是在兰州买一套房,在这座城市里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家,而夫妻俩每天辛勤地忙碌就是为了完成这个梦想。

尽管腼腆敦厚的老鲁没有向记者说出自己的这个梦想,不管怎样,我们也祝福他们梦想成真吧。

收骨头的老人

“我想姑娘过年能回家!”

兰州市很多牛肉面馆都会有那么一个固定来收骨头的人,火车站附近也不例外,这一带有个姓邓的70岁老头,经常骑着个三轮车走街串巷的收骨头。

这个老头名叫邓爱国,今年已经70多了,老伴在十六年前因为心脏病去世了,没过多久,自己也退休了。据了解,邓爱国在单位还是个领导,退休金比较高,退休后的老人大多是锻炼锻炼身体、旅旅游、散散心,但为什么有着高收入的邓爱国要在退休后去收骨头呢?

记者跟随邓爱国来到他的家中,老人的家里干净整洁、只有简单的家具和家电,但是阳台却只能用脏、乱、差来形容。邓爱国家的阳台是水泥地面,但年久失修,地面上有着大大小小的坑,阳台上散落着很多蛇皮袋子,黑乎乎的袋子上给人一股油乎乎的感觉,并且隐隐约约有些异味儿,邓爱国说这是用来装收来的骨头的。在客厅最显眼的应该是挂在墙上的全家福,邓爱国告诉记者:“这是我老伴还在的时候,和我姑娘我们一起拍的全家福,现在老伴死了,姑娘又嫁到东北去了,家里就只有我一个老头子了。”

邓爱国的女儿20年前远嫁东北,女婿在东北有个养殖场,生意做得不错,越到逢年过节就越忙,据邓爱国说,女儿已经两年没有回过兰州了。正在这时,邓爱国的手机响了,他眯着眼睛看手机屏幕,一看是女儿的电话,高兴得双手捧着手机放在了耳旁,“好,好,好的很,家里都好着呢,你姑还说回来给你包饺子吃呢。今年过年能回来不?”挂了电话邓爱国激动的热泪盈眶,他说:“哎呀,好不容易,姑娘今年带上孙子和女婿一起来兰州过年,我们终于可以一家团圆了。”

邓爱国因为孤单收起了令人捂鼻的骨头,每次卖

掉收来骨头的钱还不够他工资的零头,可是老伴去世,女儿远嫁,家中再也没有了昔日的温馨,一个朴实的老头每年新年最大的愿望就是过年姑娘能够回到兰州,邓爱国说:“家是避风的港湾,没有人就没有家,没有家就没有幸福”。

记者跟着邓爱国拿着破烂的蛇皮袋子下楼,70岁高龄的老头弓着背骑着小三轮车缓缓驶出了记者的视线。

白菜大叔

“只想女儿能有个好工作”

上午8点,张大妈骑着小单车,从位于麦积山路的家中专程来到定西路附近的一支路菜市场,为的就是到菜市场上一个并不起眼的摊位买姜、买蒜、买白菜,顺便聊聊天。张大妈在这个摊位买东西从不问价,因为摊主实在厚道。就是这样一位浑身沾满泥土的菜农,渐渐的成为了定西路社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大红人”,这位“大红人”很忙,年底他的白菜丰收,他和老伴忙着卖菜,一刻也不空闲。

昨天下午1点,记者专程找这位“白菜叔”有些许空闲的时候,来到这位“白菜大叔”的摊位,白菜大叔和老伴各自端着一份快餐吃得正香。

来他家买菜的顾客都亲切的喊他为老徐,老徐今年40岁,榆中县人,目前和妻子、女儿租住在两间不大的房子中,三轮车周围的空地上还铺着一块塑料纸,上面铺满了批发来的鲜姜,记者踮着脚小心翼翼地走到了老徐的身旁。记者注意到买菜的居民即使没有买老徐的菜,来来往往的人几乎都会亲切的问候一句,“我家的锅里就等着你的白菜呢。”“多着呢,不着急”,白菜大叔自然也会幽默的回复一句。老徐告诉记者,来这里买菜的人多数都是这个街道的居民,他在这里卖了这么多年菜,所以大家都熟了。

“今年这个白菜行情好得我都看不懂了。”老徐的欢乐来自他的白菜俏销。采访当中不时有人上前问价格,并且来他家买白菜的至少都在三四棵,他告诉记者,由于他家的白菜是自己老家种的,第一批白菜上市就卖出了8毛多一斤的好价钱。老徐说,他卖菜十多年了,平常不是在这个菜市场出摊,就是在小区附近,“从没有过缺斤短两”。虽说这小生意赚不了钱,但是,“啥事都得有人干”。老徐说,孩子还在上学,家里再没有别的其他负担,他卖卖菜、看看报纸,生活挺快乐,很满足。

“我是乡下人,不懂大道理,实诚、快乐,做到这两点,心里就舒坦”。说到这里老徐笑成了一朵花。可快乐的老徐也有小烦恼:“城市里超市多,大家不在菜摊买菜,有的时候要是价低,有时,一车菜卖不上多少钱。”他说,看着新鲜的菜卖不出去、失掉水分蔫掉,心里也难受。问起老徐2013年有什么新年愿望,此时乐呵呵的老徐说,希望风调雨顺蔬菜丰收,最要紧的是2013年大学毕业的女儿能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自己对于所谓的幸福就心满意足了。 

新闻推荐

市财政局捐资慰问定远村贫困户

◇记者 孙雅彬关键词:财政 定远村 慰问鑫报讯 在春节来临之际,市财政局相关部门积极号召捐款,共筹集到2400元。帮扶小组购买了12桶食用油,24袋大米以及20多副新春对...

榆中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榆中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