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品读《兰州民居》

兰州日报 2012-09-25 21:19 大字

兰州的现代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之际,人们或许遗忘了具有相当历史文化积淀与地域特征的兰州民居景象。当我们习惯于由钢筋水泥构建林立大厦的空间生活时,问世上架的民俗建筑读物《兰州民居》,却给我们带来了淳朴而厚道的关于“家与住宅”传统的生活意韵。

显然,居住在城市的人们已不可能再住进这本书中所记述的古宅老院中去,但兰州地区现在尚存留着的这些老宅老院,仍旧在彰显着岁月沧桑中的兰州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而又持续追求自己生活理想的勃勃生机,这里的一厅一院一门一舍一坯一瓦,都浸透着兰州人的生命意向和审美趋势。今天,当青城镇、金崖镇、河口乡、八里镇的一些老宅子与旅游业挂起勾来时,又使它们穿过历史的帷幕焕发出卓异的新彩。

《兰州民居》的内容涵盖量十分广博,品读之,对我们的知识储存与精神滋育都十分有助。但其一大遗憾是缺乏兰州市老城区里的豪门大宅及对普通百姓巷道院落的记述和图照。作者叶削坚深感兰州的民居“是有其历史价值与独特性的”,但又为“眼见城区老式宅子拆迁殆尽”而心急心切。于是,这位文物考古专业的行家里手和他的同仁决心迅速赶赴远郊下基层寻觅调查,不畏寒暑劳顿,历时两年有余,终究取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且悉心落笔以16万字的篇幅著成此书,终究填补了《兰州市志·文物志》大观尚无兰州民居文化的空白,其精神可嘉、成果委实可贺!

兰州的民居文化最集中的体现着兰州地域文化特征。当先民们为了生存来到这片闻听黄河涛声的黄土高原开拓新地时,便缔造起自己的住宅。如果说史前民居的大小形状只能从文化考古中发现其端倪的话,那么从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到宋元明时期兰州的民居结构,则从文献资料中逐步显示出其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背景来,作者归纳其特点有三:因多民族聚居而使兰州民居在类型上呈现多样性;因族人移迁而造成兰州民居缺乏完整的发展序列;当地久存的汉式民居往往输入中原先进经济文化元素。由此读者可以感知到这些民居特征,均与长期繁衍、生活在当地的人们既适应地理位置又改造自然环境的长期争斗密不可分。历经或是桑田或为牧场甚或又成战场制约的各类民居,其形制、特征的融合与创新正是世居这片土地的人们最富活力的生命景象。

我们现在尚能见到的兰州民居均是清代至民国时期遗存至今的老宅旧院,虽然多有损毁,但这市郊152处民居正是兰州民居文化的物证,它们见证历史,也无声地宣告着兰州人民居文明的漫长进程。

既然民居是物质文化的主要体现,作者在其主要篇章里较多地撰著了兰州民居物质文化的基本形态,从平面布局、空间特色、台基、屋顶、前檐、围墙、排水设施、细节装饰、环境美化,以及门厅、影壁、家具陈设、生活工具均做了详细的介绍,许多图照也颇为传神,其视域也较为广泛。当物质的宅居与“家庭”的生存理念融为一体时,民居文化中的精神内涵也自然流露出来;当人们建宅子选地址、择方位、夯基架梁、引水植树,要防寒、纳阳、遮阳、防水、防风,进而依据地貌要形成规模及典型民居景观的全过程中,兰州民居便从物质现象升华至理性境界;这既是建筑主人的生活追寻,也是传统“家文化”之对于人生命的熏陶。兰州民居多在依山傍水的二台地上坐落,坪、台、湾、滩又景致宜人,具体的房舍细节多有“三雕”(木、石、砖)修饰,这从宏观到微观均体现了兰州人的民居文化特色,力争做到“人地和谐”、“繁衍生机”、“造福后世”的美好愿望。

文化总是相互渗透的。从理论角度讲,兰州民居文化的形成,免不了要受到《黄帝宅经》、《阳宅十书》等关于传统“风水”学的影响。但在兰州,对于民居及村落乡镇的建设呈现,既吸收古法又不拘泥陈规,许多名宅敢于因地制宜,充满活力,挥洒天性,真可谓“活学活用”、“睿智而深远”,这种景象是颇耐今人玩味的。如风水所指“逆水而居纳财,顺水而居损耗”,但榆中县的青城各村落因黄河蜿蜓的流向而选择各自的“顺水”方位,大都与“风水”古籍上的定论所言相左,竟形成“顺水而居反是大吉”的新说,又“应了生意兴隆通四海之语”。可以说这是兰州民居“风水”的一大特色。

细品之,现代城市建设与住宅楼群的拔地而起,不能没有兰州民居传统的理性色彩。所有这些兰州民居文化中的智慧结晶需要珍藏,也需要发展,这对今天兰州城乡的大规模建设都会有益的。

新闻推荐

市人大执法检查组检查《甘肃省旅游条例》实施情况 旅游业成兰州市服务业“龙头”

【本报讯】9月20日至21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淑菊带领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就兰州市贯彻落实《甘肃省旅游条例》情况进行执法检查。副市长曹丕玉参加检查活动。据悉,“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接...

榆中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榆中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