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进屋了解天下事登台演尽农家乐 ——杨津和他的文化站

兰州日报 2012-04-10 00:25 大字

他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却有着对文化知识的渴望。

他从小没钱念书,长大后却将自己挣的钱投资到了乡村的文化站。

他有太多的故事和爱好,这从满屋皆是报纸杂志可窥一斑……

他就是榆中县清水驿乡清水村文化站站长杨津。

阳春三月,走进榆中县清水驿乡清水村时,田里泥土芬芳阵阵扑鼻而来,村里洋溢着热闹的气氛。“在这个村最值得一看的是村文化站。”年轻有为的清水驿乡乡长王国福一边对记者介绍,一边把我们引到了位于村中心的一个二层楼院落。干净整洁的院子里,三、五个妇女正在扭着秧歌,一楼的接待室里,七、八个老人正在唱着颇有地方风味的秦腔。二楼的活动室里,三三两两的年轻人正在仰望满墙的摘报栏。记者注意到,四面墙上的“报栏”内既有春耕方面的新闻,也有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的信息,更有农村致富故事的通讯,图文并茂、生动易懂。“这是我们村文化站的特色,老百姓非常喜欢阅读。”一位说典型地方方言的小个子中年人说道,剪报的目的就是让农民们更直接地了解信息。

这个人正是村文化站的“当家人”——杨津。

已过半百的杨津是一个热爱文化的人,从小没有条件上学读书,长大后他有一个愿望就是让农民们有书看、有知识学。从1984年开始,杨津就开始自掏腰包在村文化站请老师、搞培训,并且连续九年在全村搞谜语竞猜,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也让农民们增长了不少知识。

2010年,他的“身份”变了,年过半百的杨津被聘到清水驿乡文化站当站长!虽然这一夙愿来的晚了些,但他怀着为老百姓服务的理念,也为了完成自己从小的心愿,他在文化站扎下了根。文化站就是他的第二个家,他也将所有的心血都倾注在了文化站里。

起初,文化站订阅了各种报纸,杨津欢天喜地的等着老百姓前来阅读,可是时间一长他看到来看报纸的人寥寥无几。后来才发现年轻人都太忙了,而老年人又都眼睛不好使,看不清报纸上面的字。苦思冥想,杨津想到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每期报纸来了后自己先看报纸,看到报纸上浅显易懂的或和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文章他就会剪贴下来,然后将它们贴在一大块一大块的“剪贴本”上。一张、两张……一年下来,他的“剪贴本”布满了活动室的墙,这样的方法吸引了许多人,村民们时常会来活动室看看这种生动有趣的“墙体报纸”,就连小孩也经常来看,杨津也为自己的劳动杰作而自豪。

两年来杨津将文化站越办越好,现在文化站里有图书阅览室、“图书馆”、书画展览室、还配备了电脑和多功能组合音响等器材设备。放眼整个文化站图书馆,一排排书整齐划一,散文类、书法类、农业技术类,旧的、新的,各类书籍整齐地排列在书架上。

杨津告诉记者:“现在全站有图书3000多册,村民们和周围的孩子们平时都在这里看书、借书。”

在文化站里,最开心的要数那些老人们了。“平时孩子们都出去打工了,呆在家里孤独寂寞,文化站为他们开拓了一片新天地。”在文化站的阅览室,清水村的村民张秉珍正拿着一本养殖技术的书看得津津有味,他对记者说:“冬天农闲了,我呆在家里也没什么事干,村里的文化站真好,我现在几乎每天都来这里看看农业科技方面的,看看新闻,听听秦腔,不仅增长了知识,还不觉得无聊了。”提起站长杨津,村民王耀斗说:“杨津在文化站两年多,对老人们都很照顾,随时在这里看书,听秦腔,他还要给我们烧水,从来不怕麻烦,对村里人的文化很重视,他剪贴的图片新闻,图文并茂,让我们看起来很方便,很清楚。”

到了快过年的时候,杨津还要充当村里的总导演,为村民们排练节目。文化站的多功能设施也能派上用场,村民们在文化站唱歌、跳舞,杨津也忙的不亦乐乎。

岁月虽然染白了杨津的黑发,但他在充满希望的文化田野上耕耘的劲头和快乐却未减。现在杨津每天依然乐此不疲在文化站忙着,那些剪贴画,那些“图书馆”的书,那些村民们的书画,都成了杨津最珍贵的东西。

新闻推荐

榆中跻身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样本县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全面展开

【本报讯】近日,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按严格的程序抽样,榆中县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2012年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样本县。榆中县教育局对此...

榆中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榆中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