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家族小戏班“梦想”大舞台 榆中百年皮影戏班深藏大山难“露脸”

兰州日报 2012-04-26 00:08 大字

“我家的皮影很多是清朝以前传下来的老物件。”近90岁高龄的周文清老人一提起自家的皮影戏班就有说不出的自豪感,四代人口传心授,让这个家族皮影戏班在乡间小道、庙会堂会上走过了百余年传承。由于周边村落的许多民俗活动在文革过后几乎消失不见,昔日在众多村民喜笑颜开的围观中“一口道尽千年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的情景,如今却只成为老人家心中最美好的回忆。

皮影戏源于他乡而盛于金城

皮影戏,诞于西汉,成熟于唐宋时期,流行于秦晋豫等地。皮影戏在兰州的兴起非常早,在诸多史书记载中说到皮影戏时都提到“兰州影”,说的就是兰州的皮影戏。史学家顾颉刚曾在《中国影戏及其现状》中提到:甘肃曾是皮影戏兴起较早的省份之一,河北西路的影戏其实就是从甘肃传来并发展而成的,更有资料显示兰州的皮影戏在明代初期就已形成气候。

据兰州太平鼓国家级传承人、市非遗保护服务协会理事、苦水综合文化站站长缪正发介绍,在有关资料的记载中兰州的皮影戏班曾经很多,特别是在清、民国年间,永登、榆中、兰州市郊及红古等地区皮影戏班演出相当活跃,最闻名的乃为榆中、永登两县的影戏班。

其中,榆中的皮影戏班在清光绪年间已有演唱活动,最早发现的皮影戏班是光绪年间的许家皮影戏班,掌班人为许明科(人称麻箱主)。该戏班多为许氏家族,连续演出时间较长,常演剧目为《封神演义》、《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名著改编的连台本戏,每一部连台戏可演3个多月。

昔日周家班一年演出300场

受到诸多历史原因、环境变迁的影响,榆中县的老皮影戏班早已销声匿迹,仅剩这周文俊班还用充满着沧桑韵味的嗓音,坚守着这一份满布岁月斑驳的皮影艺术。周文清老人便是周文俊的弟弟,也是这个家族戏班的当代掌门人。

周家班现今位于榆中县清水驿乡孟家山村周家圈,不仅远离城市的喧闹,距离县城还有30多公里,尤其最后进山的十几公里路不仅十分崎岖难行且不见人烟,沿途都很难遇到一个过路的村民。而这些对于老人来说应该都不算什么,他手中这门精美的艺术与心中那个繁华似锦的舞台之间,又何止百里、千里之遥。

据周文清回忆,自家的这个皮影戏班在解放前非常红火,慕名上门前来请戏的人一年四季络绎不绝,除了5月到7月间能在家休息外,其余时间能连续演出近300场,不仅要为榆中附近四邻八乡的春报、秋报、堂会以及婚丧嫁娶等助兴演出,还要应邀参加其它县区的大、小庙会等民俗活动,足迹远赴定西、临洮、会宁等周边200多个乡镇。

那时候的演出尽管很少收到现钱,多半以粮食、蔬菜等农作物或生活用品作为报酬,但这也足以让这些村民心目中的手艺人日子过得相对富足。

“无纸无字

”面临失传

记者了解到,皮影戏这种民间艺术在田间地头的繁荣并没有维持多久,文革的到来让这一切美好瞬间就落于尘埃,场院里再也看不到吹拉弹唱的村民,香火缭绕中村民聚首互送祝福与告愿的情景消失得一干二净,更不会有人想起这个曾带来欢声笑语的皮影戏班。

这种“寂静无声”的现状直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才得以改善,经过一家人的全力支撑后一年的演出场次勉强恢复到30余场,直到今天也不过争取到40余场的小型演出,这也仅有当年的十分之一而已。

周文清告诉记者:“曾经每年将近300场的演出为我们积累下了丰富的皮影戏剧目,如深受百姓喜爱也是班子最拿手的皮影剧《锁阳城》、《武当山》、《万寿图》三台本戏每台演出都要两个半小时以上,当年足有五、六百人的演出现场人山人海至今记忆犹新。如今,不知道要到何时、何处才能再登上心中向往的那种大舞台,将手中的技艺和传承下来的精彩唱段展示给更多的人们。”

周文清说:“如今,我们还保留有近40台本戏及百余台折子戏,但却完全是口耳相传留存下来的,没有任何的文字资料记载。这些剧本是兄长给我留下的宝贵财富,而我也惜若生命一般,我最担心的是如果长期没有足够的演出,这个手艺就要因为没有徒弟接班而失传,而这些剧目也将难以保留下去。能不能找人帮我把这些剧本整理、抄录、归类出来,这是我最终的也是唯一的心愿。”

孙子挑大梁担当“领衔主演”

如今的这个皮影戏班由祖孙三代构成,掌门人周文清88岁,儿子周世杰69岁,两个孙子周建生、周建民也已过不惑之年,再加上两个唱功不错的孙媳妇以及两位本村爱好皮影艺术的村民,全部戏班成员到齐不过8人。由于周文清老人年事已高,现在皮影戏班全靠演、唱俱佳的孙子周建生挑着大梁担当“领衔主演”。

在周家院子里一角挂着很不起眼的一幅粗布门帘,掀开后映入眼帘的是一间仅有10平方米左右的平房,靠近门口地方摆放着宽两米高1米的“亮子”,紧挨着的是板胡、二胡以及大小板鼓一应俱全的戏班道具。半空中从四面横拉着绳子交叉出一个立体的“井”字,绳子上挂满了皮影剧里的各种人物,细细端详中认得出的有曹操、包公、张飞等历史人物一应俱全,更有小兵小将、山神土地都造型各异、表情丰富。

环顾四周,被四面灰白色的土墙衬托着的形神各异的皮影人物造型,在昏暗的、泛着土黄色的灯光照射下给人一种时光倒流的感觉,这便是一家人平日里排练、表演、自娱自乐的地方,也就是所谓艺术团队的“排练厅”。在一家人的盛情邀请下,记者在这里观看了他们的一场即兴演出,欣赏到了周文清一家人展示的精湛演技,那高亢圆润的唱腔和激越悠扬的音乐,令闻讯赶来的左邻右舍赞不绝口。

“借力”良好形势找到最佳传承出路

仅存的乡村皮影戏班如何才能找到表演、展示、传承的最佳出路,记者带着这个问题走访了兰州市非遗保护中心。据该中心副主任、市非遗保护服务协会常务副会长张北辰介绍,榆中皮影戏已和永登皮影戏通过联合申报的方式,于2007年被认定为市级非遗保护项目,可以说这一类的民间艺术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发展前景和保护环境。

张北辰告诉记者:“在每年的兰州春节庙会、黄河风情文化周等品牌活动举办期间,我们都尽最大可能创造条件,挑选一些保存完好、技艺精湛的非遗项目进行展示、展演。同时,也会在省内外重大民俗文化主题的节会中推荐代表兰州文化特色的非遗项目亮相。”

张北辰说:“目前,我们已经命名了一、二批非遗传习所,并将继续建立。因此,希望他们首先做好自身的排练和演出,尽可能的提高演出水平,保护好相关实物资料,通过县区申报传习所,争取国家给予的保护和补贴,以便进一步成为参与节会展示展演主要对象。”

据了解,今后一个时期兰州市非遗保护中心还将联合各大专院校民俗、音乐、美术等相关专业拟建研究生实践基地,对兰州市非遗项目分期、分批的进行全面调研、摸底,整理出相对科学、全面、真实的调研报告,以便顺利的实施进一步的保护措施。

当前,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好形势为非遗项目的发展和传承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也提供了诸多获得支持和保护的渠道,希望周文清老人带领的百年皮影戏班能够大胆的走出大山,早日找到并登上那个心中的“大舞台”。

新闻推荐

榆中县—— 为民富民努力实现七个新突破

【本报讯】5月3日,榆中县召开全县领导干部大会,传达学习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和全市领导干部大会精神,安排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榆...

榆中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榆中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