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荒山深处有奇境

兰州日报 2011-12-14 01:55 大字

榆中县甘草店东山崾岘上,有个村子,叫蔡家沟。村里的一位美貌姑娘,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深夜,跑到了定西市临洮县东北的一处山沟里。原本不搭界的地方,因为那个姑娘,就牵连在一齐。几百年前的事情,至今依然婉约凄美。

临洮的那处地方叫石景峡。石景峡是两座东西走向的荒山之间的一条极为局促的山沟。站在山顶,满目黄土,一派萧条。沿着山路下到沟底,才能见到与石头有关的景象——不知道何时被洪水冲刷而出的、裸露在外边的一抹石壁石罅。四周无边的单调的黄土视觉中,猛然间见到与黄土有异的东西,这才是唯一叫人眼前略略别样的情景。蔡家沟那个美丽的姑娘,跑到了临洮的这个地方,叫人倍感蹊跷。连接两个县的是一座大山。那座山叫马啣山。马啣山为黄土高原最高峰,一山有四季,山下百花盛开,蜂飞蝶舞;山上终年积雪,寒风凛冽。神奇的马啣山,原本是人间仙境,可是,蔡家沟的姑娘,偏偏却视而不见,穿越林木葱茏、泉水绕流的马啣山。姑娘更看重那个叫石景峡的地方。

显然,姑娘有自己的想头。

蔡家沟的山村姑娘,自幼聪慧伶俐、勤奋能干,学一样,会一样。小小年纪心灵手巧,能替父亲操心,能替母亲做饭,还能转陀螺捻麻绳,还有一个谁也不知道的秘密。

姑娘家的庄前屋后,一到秋天,齐人高的麻籽秧在渐渐发黄的枝叶间,露出了一颗颗饱满的麻籽。麻籽熟了,可以榨油、可以一粒一粒生嗑着解闷,可以拌到炒面里,可以蒸麻腐包子。一窝麻籽,捣碎了包在面皮里,油汪汪的香。临了还要剥下麻秆上的外皮,三搓两揉捻出麻绳来。

姑娘的哥哥乘农闲做一点麻匹生意,每次哥哥从市场上回来,姑娘总是要从没有卖出去的麻匹里悄悄拿上二三斤。日子长了,姑娘的行为便引起了哥哥的怀疑,哥哥就开始拒绝给妹妹麻匹。妹妹顽皮,嘻嘻一笑:你不给我麻,你的麻也卖不出去。哥哥原本没有当真,以为妹妹只是随口说说而已,可是,一连三天,哥哥赶集,上等的好麻居然无人问津。哥哥没辙,只好遂了妹妹讨要麻匹的愿心,谁知,第二天刚一上早市,哥哥的麻匹便一抢而光。

哥哥心里纳闷,装在肚里不说。嫂子也发现了更加怪异的事情。

有一天,嫂子和姑娘下地除草。地是山地,高高缠在山梁上,日头似乎就在头顶悬着,晒得人难以招架。姑娘看出了嫂子想要回家避暑的意思,当即一挥手,就见一大块云彩忽悠悠飘浮到了山岭上,遮住了的火辣辣的日光,天气立刻变得凉爽起来。直到姑嫂二人起身回家,那片云彩又缓缓移去。

转眼间,姑娘已到16岁,正是出嫁的年龄。碰巧,有一姓吉的人上门提亲。父母一听男方家境不错,便满口答应。一晃眼,很快到了迎亲的日子,男方家赶着挽了大红绣球的骡子前来娶亲。一番客套寒暄、时至午夜后,男方家准备让新娘子骑骡时,姑娘却不见了踪影。两家人慌了手脚,赶紧提着灯笼四处寻找,出了大门,发现门拴上扎了一根麻绳,一伙人就沿着绳索的方向连夜追赶。

姑娘果真边走边放着麻绳。细细长长的麻绳,如同一条曲折的路,在蔡家姑娘的脚下往前延伸。

走到马啣山顶,姑娘知道家人已经尾随追她而来,但手中的麻绳却已经用完。眼见着梦中的风水宝地近在咫尺,多年的修行夙愿将要前功尽弃。情急之中,姑娘飞快拔下头上的簪子,想也没想,扑哧一下,戳破了自己的肚皮,拽出肠子当麻绳用。当家人赶到时,姑娘已经坐化升天。姑娘的眼角上,有两滴晶莹的泪珠摇摇欲坠。

哥哥伤心之余,试探着说:“你是人也好,神也好,要是我手里扬场的木叉能发芽,咱娘手里做饭的烧火棍能开花,我们就给你塑金身修宇庙”。

哥哥的话音未落,手中的木叉上发出了嫩绿的新芽;母亲拿着的火棍上开出了鲜艳的花朵。

姑娘用生命追求的风水宝地,正是现在地处临洮的石景峡。

石景峡里,有一处神奇的水潭。

水潭当地人叫做崦滋。崦为山,滋为渗。意为大山往外滋水。

水潭潭底可开可闭,开时水在其中旋转涌动,咕咕有声;闭时潭水静止不动,清澈见底。相传,姑娘在坐化之后,左眼的一滴泪,形成了今日的上滋;右眼的一滴泪,形成了今日的下滋。水潭开时,那是姑娘睁开了眼睛的缘故。

民间说,大明洪武二年五月五日天开卯时,榆中蔡家沟年仅16岁的姑娘,夜行百里路,神奇坐化在石景峡的大石板上。同时显现木叉长芽、火棍开花的奇迹,疑为圣母下凡,四邻百姓奔走相告,纷纷募捐,为神女修庙。

洪武二十五年,明太祖朱元璋敕封十四子朱瑛为肃王。肃王在平叛战乱的危难时刻,暂避石景峡,亲题:“英灵呵护”金匾,并赠送“孔雀伞”和“联云护庇肃藩”。 朱瑛夫人还给圣母娘娘赠送一顶“金凤冠”。

清仁宗嘉庆二十年,狄道大旱,八方香客三拜求雨,祈求显灵,天降甘霖。随后虔诚捐助,大兴土木,一座宏伟的庙宇拔地而起。至咸丰十一年(1861年),横遭土匪烧掳而化为灰烬。

光绪四年,又有当地信众开始仿建,建有山门、戏台等,并塑有十余尊神像,形成五十多间庙宇的大型古建筑群落。

民国二十八年,榆中县参议会牵头,筹资修葺、增补,并建成南山祖师殿。

时至今日,榆中甘草店蔡家沟的后人们,依然对那个拥有一段美丽传说的蔡家姑娘崇拜倍增。蔡家沟里,一位与蔡姑有着骨脉血统的张姓人家,筹集善款五十多万元,修建了娘娘庙。

石景峡里的石头,特征多为憨实相貌。一个大石头,依附着一个象形或意会的称谓,母子石、点将石、蛤蟆石,遍布其间;还有南海观音路过石景峡,将行船停泊于此的石船……石景峡有了美丽的传说,有了众多的人文建筑,才有了如今每年农历五月初三至初六的盛大庙会。三天庙会,榆中蔡家沟的人,都要自掏腰包,请来戏班,大唱三天。

石景峡庙会,说是甘肃近年来规模最大的庙会,也没有一点夸大的成分。石景峡藏在大山深处,最近的村落,也要翻一座高山。但是,只要每年的庙会一开始,人们仿佛刻意等待这一天似地,潮水般涌向峡谷。拄根棍子步行的、骑毛驴骑骡子的、骑自行车摩托车的、开三马子开汽车的……从各个山道上蜂拥而至。峡谷里,早就有数不清的小商小贩提前驻扎进来。服装鞋帽、手帕绣线、玩具手枪、生产工具、种子化肥……一应俱全;唱大戏的、扭秧歌的、耍把戏卖艺的,自成气候;男女相亲的、祈子求福的、安宅问卦的,各取所需;饮食摊点更是异常热闹,一颗牛头,囫囵在大铁锅里煮着,肥胖的羯羊,整个儿卧在锅里,扑腾腾翻滚出满峡谷的香味。时令瓜果、新鲜蔬菜,鲜的馋人。……一家五口人,流水作业,忙得昏天暗地,一天下来,能卖三千碗酿皮子……这样的热闹情景,蔡家的那位姑娘能否感知?能否料想到?

善男信女太多,几乎难以寸挪脚步。娘娘庙里,万头攒动。要想焚香化表,非得使出全身的力气,挤出一身热汗,才能近前遂愿。四面八方的人,既然来到了石景峡,就要许愿、还愿,一许一还之间,都要满足内心的某种需求。一领铁筑的长条香炉,熊熊的火焰把每一香客的脸盘都映照的通红通红。

庙宇后面的空地上,排着一长溜饭桌。前来凑食赊饭的人们吃得一脸虔诚。锅都是一米多口面的大铁锅,粉汤和烩菜老早就准备停当。临近的一个帐篷下,指头薄厚的死面饼子,高高摞到了帐篷顶上。

石景峡小小的土山脚下,叫一缕瘦伶伶的溪水,长年累月,冲刷了躲在泥土中的石头见了天日。泥土、溪水、石头,结构了石景峡的朴实境地,几株低矮的榆树和柳树与一座座庙宇次第着相互映衬,让坚硬的石头柔软了许多。然后,才有了人们心目之中的奇境和神意。荒山深处的石景峡,虽然小的名不见经传,却让一个凄美的民间故事吸引了人们纷至沓来,成为各自心目之中的奇境。

新闻推荐

图书馆里学技术多功能厅里扭秧歌看电影 农村文化站奏响百姓“幸福旋律”

进入寒冬的农村,处处呈现出清冷和萧条,田间薄雪覆盖、村头车稀人少……但就在这被称之谓农村生产“淡季”的十二月,记者走进榆中清水驿乡综合文化站时,被一番别样的热闹和喜...

榆中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榆中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荒山深处有奇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