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兴隆山麓书香浓 东城区里学风淳——榆中县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让群众共享人民满意教育的阳光

兰州日报 2009-11-09 07:23 大字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在榆中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进程中,教育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的普及和高度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是社会公平的起点和核心环节,是民生之本,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长远利益。实现榆中‘十一五\’及更长时期的发展目标,必须要有一流的创新型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作为支撑,归根到底要靠发展教育事业。”(榆中县委教育专题常委会纪要)

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也好,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也对,榆中县近两年尤其今年以来,无论是教育教学质量,还是教育资源的优化重组,不管是教育队伍素质的提高,还是办学条件的改善,都走在了全市的前列。记者注意到,今年榆中县教育质量取得突破性的成绩:小学教育质量明显提高、初中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尤其是高中教育质量实现了跨跃式提高。2009年高考,全县高考上线5079人,与上年相比,上线人数增加797人,上线率提高了14.75个百分点。在硬件建设上,随着榆中恩玲中学餐饮中心、榆中一中学生餐饮服务中心、榆中九中餐饮中心的相继投入使用,以及三中、四中、五中、和平中学、连搭中学等10多所学校60多个理化生实验室的建成,使榆中县教学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真正实现了“构建和谐教育,全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目标,极大地推动了全县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进程。

科学的办学理念,合理的教学模式,准确的发展定位,良好的素质教育……近两年来,这些概念在榆中县教育事业中充分体现了出来:认真贯彻“德育为先,育人为本;教学为主,质量为本”的教育思想,倡导“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树立“务本求优,务实求真”的工作作风,发扬“爱岗敬业、爱校兴教、爱生奉献、爱心育人”的教师精神,抓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工作核心,采取“管理、规范两抓都硬,督导、教研两翼齐飞,奖励、处罚两手并重”的措施,按照“普及、巩固、提高、发展”的八字方针,使全县在普及学前教育、巩固义务教育、提高高中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从本学期开始,位于北山地区上花乡上花村,该乡的中心小学成为全县第一个寄宿制小学。“今年小学毕业了118个学生,而一年级的学生只有92个了。这样看来,全乡10个教学点继续存在的必要性已经不大了。关键原因就是学生的数量每年在减少。”校长白宗林对记者说,政府通过老师资源的整合和硬件设施的改善,既解决了北山地区老师紧缺、学校班额太小的问题,通过寄宿制也解除了孩子们披星戴月跑路的难题。

据了解,榆中县目前有各级各类学校335所,其中职业学校两所、独立高中两所、完全中学5所、独立初中21所、完全小学209所、非完全小学79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幼儿园12所,现有教职工4460名,中小学生63078名。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愿望越来越强烈。但榆中县的实际情况是,城乡教育差距大、教育教学资源浪费严重,一部分学校办学规模小、生源不足、运行成本太高、教育质量差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全县教育的健康发展。“从2006年到2009年,全县的学生在校总人数减少了8138人,生源减少导致榆中县山区不足50人的学校达87所。”10月23日,榆中县教育局局长敬育昆对记者说,除了生源减少外,教育教学资源浪费、运行成本高是这次学校结构布局调整的另一个主要因素。在这方面,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以韦营乡李家坪小学为例,上学年度在校人数44人,下拨公用经费10560元,而学校取暖、办公等开支需要11000元,再加上4个老师年工资约8万元,这所学校年运行成本达10万元。全县78所50人以下的小学年运行成本高达780万元,而接受教育的学生不路足3000人,平均每位学生的教育投入高达2600元!

对于这一现象,榆中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对全县教育事业的发展进行了深度调研,县委还专门在榆中九中召开县委常委会,研究部署全县教育发展战略。实际上,教育结构和布局的不合理,不但是教育资源、教育人才大量的浪费,而且加大了教育成本,影响均衡发展。榆中县委在积极探索适合县情的办学模式的基础上,决定把乡镇小学按一定上学半径撤并整合,集中力量办小学或中心校,有条件的乡镇从低年级开始集中起来办寄宿制学校。为此,榆中县教育局对今后5年第一批学校结构布局调整做出了初步规划。记者了解到,这次榆中县中小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工作将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高中扩大规模、优化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的原则,重点放在乡镇寄宿制小学的建设和其他小学的合并上。结合兰州市“百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的实施,每个乡镇拟建规模能够适应本乡需求的寄宿制小学。初中从明年开始初中,完成一乡(镇)两校的合并工作,同时5年后北山地区只保留一所初中,既榆中四中。高中按长远规划全县只保留一中、恩玲和师范高中部。“根据初步规划,5年后,通过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全县保留126所完全小学,110个教学点,14所独立初中,3所完全中学,4所九年制学校和3所独立高中。”教育局局长敬育昆对记者说,5年减少83所完全小学,使学校布局趋于合理,这是个艰巨的任务,但也是利国利民的民心工程。为此,县委、县政府专门成立了“榆中县学校结构布局调整领导小组”,并出台了具体实施方案。各乡镇、各学校也把结构调整工作的完成情况列为年度目标考核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一项打硬仗任务、攻坚任务重视起来。据悉,目前这一调整工作正在稳步推行中。

打开互联网查询校长论坛时,有一个人的博客点击率往往呈倍率上升趋势。这个博客的主人正是榆中一中校长陈希良。在他的博客文章中有一段这样的文字:“学校要长足发展,学生要健康成长,教师要快速进步,就必须要集合群体智慧,结合自己的实际状况、发展需求和目标任务,首先,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站在师生的角度,一切为了师生的发展,不断创新制度,优化机制,整合资源,培养核心竞争力,找到新的增长点,不断提高实效和增加影响力等。其次,坚持走和谐发展之路。通过配置资源,协调各种关系,理性看待各种变量和最为活跃的因素,化解各种矛盾和冲突,统合办学要素,实现师生的全面、高效、健康发展和学校全面可持续发展。”对于这段话的解释,陈希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教育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解决7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发挥和培育区域教育资源优势,为我所用,为师生所用。二是结合社区教育资源,形成合理、有效地教育网络。三是挖掘家长这一宝贵的教育资源,协调好家长与学校、家长与班主任以及科任教师之间的关系,促进教育教学实效的提高。四是用双赢思维看待老师与学校、教师与学生等学校主要社会关系利益,不能以牺牲某一方的某种主要利益为代价来谋取另一方的利益。五是协调好各机构、学科的关系和谐,都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坚决杜绝自划疆域,推诿扯皮,贪功推过,漠视组织和他人等现象的存在和不良发展。六是要实现教与学、教与研、学与研、教育教学与评价、管理与发展要求、师与生、领导和师生等关系相和谐。七是学校硬件和校园文化软件相和谐。形成科学、和谐、文明、创新、多元的学校文化,真正形成促进学校科学发展的合力和动力,以此引领学校持续协调发展。再者坚持走特色强校之路。在课程建设、德育创新、培养模式、校本教师教育等方面实现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体现出精品、卓越、大气的文化精神。

其实,对于如何实现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榆中县教育局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早在3年前就开始了有益的尝试。一是建立专题研究教育的机制。榆中县始终把教育工作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教育工作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建立了县委常委会和政府常务会定期不定期专题研究教育工作制度。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经常深入全县各学校听课、查教案、看作业,全面调研和督导教育工作。县委全体常委下学校、进课堂,对教育工作进行专项调研,有力促进全县教育事业良好发展。二是建立和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为了确保财政投入,将教育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全县教育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例和占GDP的比例做到了逐年提高,确保“三增长、两提高”。三是建立健全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和建设保障机制。将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和建设纳入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年度计划,把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校舍建设经费投入。同时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做到在开学时中央“两免一补”资金没有到位的情况下,县财政提前预支,确保学校正常运转。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2008年至2009年,榆中县共计争取了各种校舍建设资金8447万元。改建、扩建、新建学校91所,总建筑面积达99330平方米,其中,新建校舍面积57628平方米,排除危房41702平方米。资金的有效争取,使项目建设在全县遍地开花。尤其今年以来,教育局以抓好重点工程,突出亮点工程为主要抓手,筹措各类校舍建设资金6464万元,新建校舍45131平方米,排除危房21856平方米。在连搭中学,投资416万元建成3200平方米的连搭初中学生宿舍楼及生活用房已经投入使用。同时,投资352万元建成2710平方米的和平初中学生宿舍楼及生活用房,投资305万元建成2140平方米的新营初中学生宿舍楼及生活用房,投资267万元建成1774平方米的清水初中学生宿舍楼及生活用房,投资190万元建成1463平方米的银山初中学生宿舍楼及生活用房,投资183万元建成1404平方米的上花初中学生宿舍及生活用房,投资132万元建成1010平方米的哈岘初中学生宿舍及生活用房,投资300万元建成2312平方米的马坡初中学生宿舍楼及生活用房,投资300万元建成1997平方米的金崖初中学生宿舍楼已经全部建成使用。尤其是作为危改项目的榆中九中学生餐厅于10月中旬投入使用以来,深受师生欢迎。另外一悟小学水冲式厕所和教学楼加固维修、青城建亭小学、龙泉银川小学、新营红土坡小学等学校的排危工程也已经全部完工。“今年教育局完成了三项亮点工程,一是投资805万元建成5545平方米的一中学生餐饮中心,二是投资600万元建成4088平方米的恩玲中学3号学生公寓楼,三是投资389万元建成3482平方米的职教中心教学大楼。”敬育昆对记者说,尤其榆中一中的学生餐饮中心自投入使用以来,结束了小作坊式经营。餐饮服务中心设计合理,符合国家卫生食品安全标准,操作加工合乎规范。在管理上统一着装,接受师生评价监督,服务人员将定期接受培训并开展餐艺竞技活动。

远程教育网络建设是榆中县教育优先发展的又一大亮点工程。该县把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措施来抓,按照“科学规划、重点突破、分步实施、注重实效”的原则,积极争取了国家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项目、教育部李嘉诚项目、义教工程项目、教育部多媒体试点项目、中欧甘肃基础教育项目等信息技术建设项目,安装了卫星接受设备266台,装备了4053台计算机,装建了123个多媒体教室和403个光盘播放室,配备光盘59288个,建成21个校园网,76所学校接入宽带网,建成了覆盖全县中心校的“数字校园”,办学现代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现在进入榆中恩玲中学,就像进入了一所环境优美的高等学府,现代化的设施一应俱全。”在榆中恩玲中学采访时,该校校长魏永胜如是说。据悉,目前榆中县完全小学以上学校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基本实现了教育优质资源的共享。通过现代远程教育在全县的普及,实现了榆中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使全县师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得到了空前提升。

近日,记者在榆中县教育局采访时看到这样一组数据:2009年高考,全县高考上线5079人,与上年相比,上线人数增加797人,上线率提高了14.75个百分点;重点本科上线学生达441人,二本上线学生达1560人(不含艺术类单独招生院校招收的学生),重点和二本以上上线率均是2007年的2倍多,较2008年分别增长2.51%、7.19%;第一批以上录取592人,二本以上录取1653人,上线和录取情况均创历史新高!这些成绩的取得不是单纯的教与学成果,它蕴涵着现代教育的发展思路和科学模式。“这些数字是榆中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数字。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得益于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得益于教育部门的严格管理,得益于广大教师的辛勤耕耘!”敬育昆在谈及今年榆中县教育事业取得的成绩时谦虚地说,当前全县教育系统正在开展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其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实践活动就是开展以打造教师专家型、学生素质型、教风内涵型、学风精进型、校园人文型的“五型”学校。

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榆中县各大中小学都以课改为突破口,全力实施素质教育,使全县的教育改革走在了全市前列。在深化课改、大力提高教学效益的过程中,不仅开设了语文、数学等传统科目,还开设了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等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课程。同时以完善教学制度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认真落实《兰州市中小学教学常规(试行)》,督促各学校依据《常规》制定适合本校实际的教学常规管理办法,重建教学管理制度,促进教学规范化、科学化。严格规定了校长听课评课制度,要求校长把主要精力用于抓教学工作,经常深入课堂,每学期至少听30节课,业务校长至少听50节课,做到有记录、有反馈;对作业要求全收全改,批改及时规范;实行了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引导教师走上了研究型道路,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的思维训练场所、情感发展场所、生活活动场所,进一步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大力加强教研教改活动,在连搭等15个乡镇的中心校和规模较大的村小开展了新课程教研视导活动;开展了全县所有任课教师都参与的课堂教学大比武、教学能手和教学案例评选、学科竞赛等活动,大力营造了“改进课堂教学,向课堂要质量”的教学氛围;邀请省、市优秀教师开展送教下乡46课时,组织本县优秀教师现场作课188课时,参加教师达8920人次,不断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建立联片教研机制,将全县划分为五个教研片区,确定牵头学校,带动校校互动,形成大教研体系,促进人人教研,教师的教研意识和教研能力大大增强。素质教育中艺术教学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榆中县教育局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制定了音乐、体育、美术三科的教学工作细则,多次组织开展了音体美学科的教学评比与交流,有力地推进了音体美教学,开展了全县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篮球比赛、乒乓球、象棋跳棋比赛、广播操比赛、自编操比赛、学生书画展览等活动。按照音、体、美学科的教学要求,各学校充分利用已有的器材和教具开展了各具特色的音体美活动,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学生的艺术能力,培养出了一大批艺术人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榆中县在学校管理上全面执行校长负责制,把校长的选拔作为抓好教育的一项重点工作来实施。近两年来,先后对全县中小学的校长进行了选拔和调整,使117名年轻有为、高学历的骨干教师走上校长岗位,乡镇教育办主任、独立初中和县属学校校长的平均年龄下降到41周岁(下降了6周岁),学历上增加了16名本科,校长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实现了校长队伍的知识化、年轻化。学校工作增添了朝气与活力,学校气象为之一新。开展校长培训,组织150多名校长参加全国远程教育校长培训班,组织一中等学校校长参加兰州校长发展学校学习,经教育部牵头组织县六中等学校40多名校长赴北京十一学校等名校观摩学习,校长队伍的管理水平和办学能力大大提高。在老师队伍建设中,榆中县教育局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和理想信念教育为中心,开展了师德师风整顿、师德演讲、师德标兵表彰和新教师宣誓等活动,建立了师德考核档案,出台了《关于纠正全县教职工不良职业道德行为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深入查找和反思了在师德师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并限期进行了整改。发挥正面引导作用,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出台了《榆中县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德育工作者评选办法》,进一步规范优秀教师评选奖励程序,表彰奖励了一批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和优秀德育工作者,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为了宣传名优教师,学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发扬优秀教师的敬业奉献精神,专门安排人员摄制了优秀教师专题片,在榆中电视台设“教师风采”栏目,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播放,深受社会好评,激励和鼓舞了广大教师认真工作、敬业奉献的精神。认真组织开展了教学新秀、教学能手、榆中名师评选活动,一大批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在教育部举办的第五届教师基本功比赛中,该县教师杨彩芬荣获全国三等奖;在全省参与式教学比赛中,徐文玲等两名教师荣获全省一等奖;12名教师被评为兰州市第九届教学新秀,6名教师被评为省级骨干教师,80名教师被评为市级骨干教师,298名教师被评为县级骨干教师。走出去、请进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选派6名学校校长赴南京学习学校校园文化建设;选派73名初中语、数、外教师赴西安学习杜郎口教学经验,选派二中、九中、小康营中学、三角城中学部分学校领导、教师赴山东省杜郎口中学实地学习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的经验;选派6名中小学校长赴北京参加全国第三届校长发展学校培训,选派两名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长赴北京参加国家级义务教育经费预算编制培训;分期分批组织中学教师500多人、小学教师270多人赴河北衡水中学等名校观摩学习,接受先进教育理念,学习先进教学方法。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发展水平体现了一个地区的发展后劲,决定着发展未来。榆中县委、县政府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始终把教育当做一项惠及全县43万人民的民心工程来抓,大力构建和谐教育,全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事业。

新闻推荐

榆中工商查获1700斤问题蛋糕

【本报讯】 问题食品摆放在货柜上,消费者若不注意,极有可能购买食用。昨日,榆中县工商局根据消费者举报检查发现,该县栖云北路一加工销售点出售蛋糕、点心等食品均有问...

榆中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榆中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