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抱朴守得丹青梦——画家王海成的绘画之旅

平凉日报 2016-10-25 00:00 大字

王海成灵台写生现场。

绘画作品《金秋》。

□本报记者曹鹏伟

马红梅文/图

2016年10月4日,画家王海成从“翰墨丹青·魅力灵台”甘肃书画摄影名家写生采风活动中抽身,来到灵台县什字镇热闹的集市上,他边走边用手机捕捉街道小商贩和行人的各色神情、动作,“喧嚣的家乡集市富含很多朴素生动的元素,它能帮助我完成一些有质量的作品。”王海成感慨说:“家乡变化很大,但并不生疏,我的根在这里,这让我想起很多往事。”

国庆期间,“翰墨丹青·魅力灵台”甘肃书画摄影名家写生采风活动在灵台隆重举行,汪志刚、曹伯正、文化、牛路军等省内11位知名书画家和摄影家在灵台进行了为期7天的写生采风创作活动,并筹办了成果展,为灵台父老带来了一场书画和摄影的饕餮盛宴,灵台籍画家王海成正是这场活动的发起人和组织者。

1967年出生于灵台县什字镇中永村的王海成现为兰州现代职业学院美术老师,任兰州市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和兰州青少年书画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

“我从小就对绘画感兴趣,所以从小学开始,每天都要抽出一点时间去临摹名家的作品。”王海成回忆,他从临摹一幅潘冬子的画像开始,到黄胄、顾生岳、徐悲鸿的速写和素描,可以说临摹的经历贯穿了他的整个学习生涯。也正是这种对经典和传统的坚守,使他打下了坚实的造型基础,13岁时,他的一幅中国人物画作品《牧童》代表镇上参加了全县的书画展,获得了优秀奖,王海成从此信心大增,当一名画家成了他人生的理想。然而世事总难如愿,1987年,王海成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辽宁本溪冶金专科学校社科系学习中文专业。“那时候绘画专业学费很贵,也不被看好,最主要的是缺乏专业老师的指导,我只好参加了文化课高考,学了中文专业。”但绘画梦依旧深藏王海成的心里,上大专的三年时间里,他在闲余时间坚持自学中国画,筹办了个人画展,展出作品80余幅,在学校掀起了不小的轰动。也正是因为这个特长,他毕业分配到兰州市的一所中学之后,跨行当了美术老师。

但这样的半专业现状很难满足王海成的心愿,他想变得更为“专业”。经过九年的“蛰伏”,1999年,他以“脱产进修”的方式考入兰州教育学院美术系,2011年又考入西北民族大学美术系,2013年,他有幸进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人物画高研班脱产学习一年。经过这一系列的系统学习和专业的“淬炼”,如今的王海成已经成为省内知名的“中国人物画”画家。近年来,他的人物画作品经兰州市文联选送上海、深圳、厦门、连云港等多地展出,分获一二三等奖;去年5月,他与兰州画院画家合作完成的巨幅国画作品《丝路圣境》经兰州市文联选送,代表兰州市政府赠与上海世博会;去年7月,他的作品《伙伴》受邀参加了由甘肃画院主办的“吉祥甘南”全国中国画展;同年,受日本广岛美术家协会邀请,他的作品《祥和家园》在日本吴市立美术馆展出;受甘肃天韵画院委托,主编《水墨视点》画报,对全国范围内具有学术高度的画家及作品进行推介宣传。

“荣誉并不是作品的终极目标,更多时候,它需要‘温度\’和‘情味\’。”对于绘画事业,王海成有着不同于常人的理解,基于这种认识,他十分关注社会公益事业,去年7月,他组织10位书画家参加“甘肃偏远地区百名贫困儿童书画义捐义卖”活动,将义卖所得的12万元捐赠给榆中县、永登县、甘南州等地的贫困儿童;今年7月,他借助兰州青少年书画协会的平台,组织40多名书画家,为秦安县因患重症辍学的大学生胡爱军义捐义卖书画作品,筹得善款近6万元。借助绘画走公益之路,已然成为王海成的另一个追求。

对于一位画家来讲,生活永远是创作的活水源头,保持勤奋的姿态、坚守生活的阵地、深入到大自然和基层劳动人民中去,用画笔表达最质朴的东西,讴歌人性中的真善美,这样才能触及到美的哲学内核。王海成这一次重返故里并联系知名书画摄影家在灵台开展写生采风活动,饱含了他对家乡的眷恋和热爱,也是他面对灵台深厚的文化底蕴、憨厚的家乡父老、秀美的山川地貌进行深层次挖掘的开始,他想将创作的目标定位在故乡这片神奇的土地,并为宣传灵台、推介灵台做更多的事情。

新闻推荐

中央第七环境保护督察组交办庆阳市第二十九批问题全部办结

中央第七环境保护督察组交办庆阳市的第批个具体问题已全部办结。其中属实件,不属实1件,对核查属实的问题均进行了整改,对相关责任人员9人进行了提醒约谈、告诫约谈等。受理编号上报时限:1月1日责任单...

永登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永登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