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电商下乡闯出脱贫攻坚新路子 ——甘肃大力推进电商扶贫发展调查(上)

甘肃经济日报 2016-01-27 20:55 大字

本报记者 吴正楠 马如娟

当前,以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为根本目标,推动“互联网+”与特色产业深度融合的电商扶贫正在陇原大地迅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电商下乡进山为农产品插上了进城的“翅膀”,有效解决了群众“卖货难出、买货难进“的问题,实现了“消费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已成为甘肃山区贫困群众脱贫奔小康可持续发展的一条致富通道。

为农产品卖难破题求解

电子商务让农民丰收的农产品不再为卖难犯愁了。

隆冬时节的永登县柳树乡,一座座大棚里,丰收的红通通的“一月红提”葡萄成为当地村民脱贫致富的主打产业。面对去年12月中旬“一月红提”上市量大、销路不好的实际,永登县积极发挥电商的作用,通过加大网络宣传和搭建电商营销服务平台销售葡萄。“我们在淘宝等网站上发布信息,有客户下订单时,就把客户订单及时反馈给村民。”永登县柳树乡电商服务站工作人员闫晓庆说。

“今年红提销售不太好,为保障村民收益,我们通过电商平台拓展了葡萄的销售渠道。半个月时间里就实现线上线下销售1.5万斤,实现收入10万多元。现在基本上都销售完了。”永登县柳树乡乡长撖元年告诉记者,以往没有电商时,商贩运销都是压价收购,村民损失很大。

永登电商助力红提葡萄销售只是甘肃省利用电商解决农产品卖难的一个缩影。永登县委副书记刘学强说,去年以来,永登县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2015年全县35个贫困村整村脱贫村中,农村电商由2014年底的31家网店发展到283家,全县电商销售额由2014年的1260万元上升到4785万元。

去年12月,面对靖远县石门大枣严重滞销的情况,省商务厅积极联系苏宁易购平台,开展了“电商扶贫爱心义卖”活动。“一周时间实现销售6000余单、10万多斤、价值32万多元,让石门大枣打响了品牌,销往全国。”苏宁云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兰州地区管理中心总经理单邑丰说,今年苏宁易购年货节上将主打静宁苹果。

“以前土鸡蛋一个0.6元,自从村上有了网店,土鸡蛋的收购价涨到了1元钱一个。”在陇南成县大山深处的鸡峰镇长沟村,70岁的贫困户陈雪琴老人通过村上的电商网店把自己养的土鸡和土鸡蛋卖给了城里人。

成县鸡峰镇长沟村党支部副支书田芳良介绍,电商扶贫让村民的收入比以前增加了30%,以前鸡蛋、核桃、土蜂蜜都是低于市场价,价低利少,村民们养殖种植的积极性不高。现在有了电商,村民土特产供不应求,去年依靠电商全村户均增收1.4万元。

在甘肃,随着互联网+与地方特色产业的深度融合,随着电商网店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搭上了电商扶贫的顺风车。

搭建草根创业舞台

借着互联网+的东风,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今天,一个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了,一个个小微公司在陇原大地茁壮成长。

“去年以来,线下实体店基本没怎么销售,线上销售是大幅增加。网店全年实现销售额75万元,纯收入近20万元。”武山县山丹镇静云轩夜光杯店负责人唐云亮说,网店主要销售夜光杯和当地的黑枣、野柿子等一些农副土特产,夜光杯主要销往北京、山东、广东等地。唐云亮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2011年从打工的富士康集团带回了一台电脑,把当地的鸳鸯玉制作的产品通过网络销售出去,开始了自己的艰难创业之路。

现在,唐云亮网店越开越红火的背后,是山丹镇堡子村唐沟二组村民玉器加工收入不断提高,通过玉器加工村上每户增收在5000元到1万元。在唐云亮的带动下,山丹镇堡子村开网店已有十多家。“要是没有打工的经历,就不可能有现在的创业发展。”唐云亮说。

天水农昕花牛电子商务有限公司2014年8月成立后,以帮助农户销售花牛苹果为主, 2015年实现销售额达8980万元。“通过电商销售,每斤花牛苹果为农户增加0.5元的收益。”天水农昕花牛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刘罡说。

入驻定西电子商务创业园的甘肃珍宝坊商贸公司3个月时间实现线上销售4万元,线下销售10万元的业绩。“公司主要销售杂粮、地达菜、当归醋、野草莓罐头等地方特产。”甘肃珍宝坊商贸公司经理丁焕峰以前在兰州打工,借助电商发展的大好时机,开始创业发展。

地处永登的甘肃丁娃食品有限公司主导运营的中国玫瑰交易网组织县内玫瑰企业入驻,并重点就玫瑰饼等系列产品进行线上销售,近半年来已经实现销售额20多万元;甘肃草根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办了专营手工制品的第三方专业电商平台——“云磨坊”2015年11月建成上线,目前正式入驻商户172家。

永登县副县长王兴彦说,为鼓励支持返乡青年、毕业未就业大学生、农村致富带头人等创业群体积极开展电子商务创业,永登县探索一店带一村、一店带一户或多户的网销、网购模式,广泛开展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建设,以商品代购、产品代销等方式促进电子商务应用意识在农村的增强和普及。全县已建立县级电商服务中心和16个乡镇的电商服务站;建立200个村的电商服务点。包村干部、大学生村官、“双联”驻村干部、返乡创业青年积极在淘宝、天猫、兰州三维商城、中国网库、秒赚、微信等平台注册网店。

毋庸置疑,草根创业已成为农村电商发展的新动力,成为推动贫困群众真正在“互联网+扶贫”这场变革中受益的引领者。

信息时代的新农人

在把农产品销售出去的同时,广大农民也通过电商购买日常消费产品,真正实现了“消费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

陇西县首阳镇三十里铺村村民李彦林告诉记者,自从村上建了电商服务站,买东西方便快捷多了,价格也实惠。网上买回来的地膜价格便宜,质量也好,去年自己买了4000元的农用地膜。在从网上买地膜的同时,李彦林把自己收购的枸杞、当归、党参也卖进了城。

“以前靠市场,现在靠网络,农产品销售远了,量和价格也上去了,农民搭上了信息化的便车。”李彦林自己既种植药材也从事运销,去年他的药材通过网络销售到了哈尔滨。

记者在陇西县首阳镇三十里铺村电商服务站看到,村民通过电商服务站实现了网上缴费、购票、代购日常生活用品。“村民通过网上代购婴幼儿奶粉、尿不湿、玩具等生活用品的越来越多,对网络认可度越来越高。”三十里铺村电商专干李红艳说。

省商务厅电商处副处长孔军介绍,全省商务系统把加快发展电子商务作为转方式、调结构、扩消费、促就业、惠民生的一项重点工作和***的重要手段紧抓不放,使全省电子商务呈现出步伐加快、成效明显、势头良好的发展局面。

数据显示,2015年1-10月,甘肃省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达到1350亿元,较前年同期增长37.8%,其中,网络零售245亿元,较前年同期增长34.6%。2015年“双十一”网购节,甘肃省当天实现交易7.2亿元,较前年5.16亿元增长39.5%。

目前,全省有在线注册的网店3万多家,较2014年底增长8%。电子商务在甘肃省特色农产品、餐饮、药材、艺术品、机电、石化、建材等行业的应用不断拓展,与实体经济融合程度不断提高,出现了“企业+基地+网店”或“协会+基地(合作社)+网店”的农村电子商务模式,农民通过村电子商务服务站开设网店,直接销售自产农产品,创出了一条农产品“从田间地头直接到餐桌”的电商上行新模式。

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省商务厅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1236”扶贫攻坚计划,狠抓《甘肃省***电商支持计划实施方案》的贯彻执行,以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为突破口,不断拓展甘肃省特色农产品网上销售渠道,扩大网上销售规模,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陇南市被国务院扶贫办列为全国电商扶贫的“首个试点”。目前,全省已建成38个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346个乡级电子商务服务站,769个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全省网络店铺中近80%从事农产品销售,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已占全省电子商务总交易额的65%。农民通过“网上订单”不断扩大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有力推进生产基地规模化,从而倒逼一产转型升级,推动了土地流转,催生了一批农产品龙头企业,延长了农业产业链条。

新闻推荐

甘肃7村入围中国首批传统村落名录

◇记者张小燕实习生张鹏飞鑫报讯近日,国家住建部公布第一批共646个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其中,甘肃省首批有7个列入中国传统村落。此项调查由住建部、文化部、国家文...

永登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永登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