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古金城文化:民族团结的结晶

鑫报 2014-12-16 11:23 大字

裕固族服饰

漫步兰州街头,会不期然发现:在鱗次栉比的店铺当中,无处不杂有以三星拱月为标志的清真饭馆;嘈杂鼎沸的市声里面,不时传来叫卖烤羊肉的吆喝;参差错落的建筑群里,突然出现一座绿色圆顶的“买那瑞”;熙来攘往的人流中间,时有身着不同民族服饰的男女摩肩而过。他们或者头戴白色软帽,身穿黑色马甲;或者手捻佛珠,身披紫色袈裟;或者头戴卷边帽,身着镶边花袍;或者头戴绣花硬帽,身穿西服革履……,宛如春溪中浮游的花瓣,使得整个市井五彩缤纷,充分显示出多民族杂居的特点。

兰州市统计局关于第三次人口普查的公告表明,到公元1982年7月1日零时为止,全市共有36种民族,2376325人,平均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为165人。其中汉族2305784人,占全市总人口的97.03%;各少数民族70532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97%。这35种少数民族是:回族、满族、藏族、东乡族、蒙古族、土族、维吾尔族、朝鲜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柯尔克孜族、达斡尔族、羌族、撒拉族、毛难族、锡伯族、塔吉克族、俄罗斯族、保安族、裕固族、赫族。在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回族,有62016人;其次是满族,有3902人;藏族居第三位,有1246人。

回族也称回回族,来源于中亚细亚、波斯和阿拉伯,而诞生于华夏,约在唐、宋时萌芽,到元末基本形成民族实体,人民多信仰伊斯兰教,是目前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据清乾年间刘一明《重修兰城西关礼拜寺募疏序》说:“金城西关礼拜寺,不知创建于何时。重修于康熙初年,至今百年有余。”按此推断,最晚在明代末叶,就有回民在兰州定居。解放前,世居兰州的回民只有两万多人。其居住特点是小集中,大分散。现今市区的新华巷、互助巷、绣河沿、柏树巷、金城关等处,就是回民历来聚居的地方。兰州回民喜欢以经营小吃为生,所营小吃品种繁多,色味俱佳,尤以牛肉面、酿皮子、灰豆子和羊肉泡馍最为驰名。此外,从事饲养奶牛业的人也不少。兰州解放初期,回汉人民与维吾尔族上层人士哈壁博联合集资,办起了专门经营清真食品的团结公司。与维族人结成良缘的回族妇女法麦图,则一人出资办起了民族妇女绣花缝纫社。对繁荣兰州的民族经济,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现在生活习俗基本和汉族相同的满族,发源于女真人,早期散居在辽宁和吉林两省之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了后金政权。公元1635年,皇太极继位,将国号后金改为大清,将族名女真改作满洲。清王朝建都北京后,为了镇压汉族人民的反抗,陆续在全国各地派驻满族武装。当时派驻永登的满族官兵,很可能就是兰州满族人民的祖先。据永登方志记载:“清初于县治之南五里,筑一庄丽之满城,遣皇帝贵戚之满官满兵携眷居住其中,以资镇守要地。”那时,由于满族是占统治地位的民族,所受待遇比其他民族优厚,因而人口发展也比较迅速,高峰时全县有满族五百零六户、二千余口。以后,随着清王朝的覆灭,永登的满族后裔大都改而从事农业生产,人口也逐渐减少。新中国的建立,给永登满族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条件,加上全国各地前来支援兰州建设的满族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使兰州的满族人口又迅速增加,成为仅次于回族的第二个少数民族。

藏族源于西羌,公元七世纪至九世纪时,在青藏高原建立吐蕃政权。吐蕃是唐代人对这一政权的称谓。兰州与青海毗邻,自古就有不少藏族人民生活在这里。其中以永登境内居多,清代时有人口十万余众,大都游牧于庄浪河沿岸、哈溪滩、不毛山、马雅雪山及祁连山一带,计有煞尔吉、色宜,且暴、阿盖、阿谢等三十六族,加上连城土司管辖的赛什曾、叶加尔、阿目等八族,共有四十四族。同治五年,永登大旱,不少藏族人民或者死于灾荒,或者流亡他处,最后只剩下一千余人。直到民国末年,才恢复到八千三百多口。公元1950年1月,甘肃省人民政府根据党的民族自治政策,在藏族人民比较集中的永登县西北部成立了天祝藏族自治区。五年后又改为自治县。现今永登县的藏族同胞已经所剩不多,分别散居在金咀、坪城、连城等乡。

如果说当今的兰州是多民族之花盛开的花园,那么古代的金城就是培植这些民族之花的沃野。早在西周时代,居住在青海的西羌民族,就经常到兰州一带游牧。秦末汉初,居住在北方的匈奴民族不断南下攻扰,兰州的东北部一度为匈奴所有。汉武帝征匈奴,逐诸羌以后,为了隔断匈奴和西羌的联系,以巩固西北边防,开始从中原向河西大量移民,让他们在那里屯田戍边。羌人欣慕汉族文化,陆续加入汉籍,并迁居凉州一带,金城郡遂成汉、羌杂居的地方。而这些羌族人民也由游牧生活变为农业生活。在此后的历史变迁中,尽管存在着民族压迫制度,并且发生过无数次民族仇杀,但是汉族和各少数民族人民之间的兄弟友谊、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仍然不断地得到发展。历史上一些有远见的封建官吏,如西汉名将赵充国、曹魏金城太守苏则等,从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对少数民族实行“剿抚兼施”的政策,对金城各族人民的和睦相处,也起了积极的作用。

今天,当我们回顾历史的时候,不能不想到历史上金城各族人民对祖国古代文明所做的贡献。在这方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炳灵寺石窟中的唐述窟。“炳灵寺”是藏语的译音,意为“十万佛”。“唐述窟”为羌语,是“鬼窟”之意。利用天然石洞创建的这个石窟,是炳灵寺石窟中年代最早、空间最大的一个洞窟,学者们从窟中保存的墨书题记“西秦建弘元年”六字断定,唐述窟大约创建于公元420年左右,也就是十六国互相征伐不休的时候。窟内既有壁画,也有造像。壁画内容多为佛说法图和供养人像,笔力挺拔,线条流畅,含蓄淡雅,别具风格。窟龛的塑像多为一佛一菩萨,也有些是一佛二肋侍菩萨,单龛多只有一尊立佛,造像古朴庄严,大眼细眉,鼻梁高隆,肢体健壮,具有鲜明的西域民族的特征。生动地反映了当时中西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的盛况,被称为炳灵寺石窟的宝中之宝。目前窟内不仅保存着我国已知石窟造像中年代最早的墨书题记,而且保存着我国为数最多的西秦至北魏时期的造像和壁画,因而成为研究这一时期我国历史和艺术的重要资料。

事情往往就是这样:时代越是进步,人类对于自己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历史遗迹,也越是珍爱。今天,当中外学者、旅游者接踵而至,探访这些文化古迹的时候,我们不能不由衷地感到自豪。而这一切又提醒我们,正是古代的汉族和少数民族人民,在漫长的岁月里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开发了兰州这块沃野,创造了金城灿烂的古代文化。因而今天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应该更加珍惜民族团结,把兰州建设得更加美好,以无愧于我们的子孙后代。

记者 童微整理

新闻推荐

武胜驿召开村治保主任培训会

◇记者 金振华 通讯员 徐大明鑫报讯 为了进一步强化农村治保力量建设,切实发挥村治保队伍作用,近日,永登县公安局武胜驿派出所组织辖区23个行政村治保主任召开培训会议...

永登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永登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