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状况堪忧

甘肃日报 2012-12-04 08:45 大字

王树海与梁文华最希望的就是子女能在身边。本报记者 沈丽莉  

深调查

截至目前,甘肃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为325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数量的12.6%。按照联合国制定的标准,甘肃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从绝对数量上看,甘肃省有226万老年人生活在农村,占全省老年人总数的73.8%,其中有约占农村老年人总数33.9%的76.8万老年人生活处于“空巢”状况。

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不断向外迁移,农村老年人口比例提高和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下降,农村空巢老人不但要承受精神和心理的寂寞,更严峻的是,由于农村经济收入远远低于城市,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生活困难,特别是空巢高龄失能老人身体和健康状况堪忧。

谁来照顾身处农村的空巢老年人,他们如何能拥有一个幸福的晚年?相对于城市里的空巢老人而言,农村的空巢老人更需要关注。

本报记者 沈丽莉 伏润之  

780户的村子 空巢老人家庭达120户

11月28日,星期三,天气晴。

冬日的阳光斜照在兰州市皋兰县石洞镇涧沟村,这个村位于皋兰县城以东12公里处,全村有780户人,其中空巢老人家庭达120户。

已是上午11时,漫步在村子里,除了偶尔听到远处传来的几声犬吠声,这里几乎见不到人影。

“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天气冷,老人全在家里呢!”村委会文书王克用道出了原委,全村共有1302名劳动力,外出打工就占了925人,因此,不仅是在寒冷的冬天,就算是其他季节,这里也少了些人气。

“我过得很好,但常常会寂寞”

68岁的魏周元扫完院子后,拍去身上的尘土,进房端起早已泡好的三泡台呷了一口。老伴在厨房做着午饭,他便坐在沙发上,打开录音机,跟着里边哼起秦腔,面前的茶几上放着一包还没抽完的软中华。

自从儿女成家立业,细细算来,他已和老伴单独生活了15个年头。

魏周元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大儿子今年43岁,上世纪90年代初外出打工,接着,老两口把孩子们都一个个送出去,“农村毕竟条件差,能出去都出去,留在这有什么出息。”让老两口值得庆幸的是,孩子们个个都有本事,在距离皋兰不远的省城兰州工作,各自的生活还都不错。

家里有12亩地,去年魏周元给别人承包了一半,“年纪大了,实在是干不动了!”他打算再种几年果树,连剩下的几亩地也承包了。至于将来的生活来源,他根本没有担心过。

“看,这都是儿女孝敬我的!”打开一个柜子,魏周元说话颇为自豪,中华、吉祥兰州等好烟塞满了一柜子,虽说也算空巢老人,但儿女经济条件好,加之和老两口离得不远,魏周元的生活可以算是村上最好的。

早在5年前,孩子们就提出接老人去兰州居住,但被魏周元拒绝了,毕竟这里才是他们真正的家,虽然条件差些,但日子过得惬意,左邻右舍都是老熟人。

衣食无忧,妻贤子孝,魏周元的晚年生活在别人眼中是幸福美满的,可他的脸上却时不时也会闪过一丝忧郁:“我过得很好,但常常会寂寞。”随着年龄的增大,老两口的心愿便是儿女们能常回家看看,多回家走走。

“连儿子的模样都记不清了”

离魏周元家不足百米的王树海与梁文华夫妇俩的境况却是另一番模样。

土坯院墙土坯房,5间房子中3间挂着锁,透过玻璃朝里望去,挂锁的房间除了一张连铺盖都没有的土炕外,别无他物。

看见有陌生人进来,卧在院子一角晒太阳的一条大白狗猛地蹿起来,不停狂吠着,74岁的王树海拖着跛腿上前拉住,“别叫,别叫!”大白狗瞬间便安静了。

74岁的老太梁文华在厨房中切着咸菜,旁边的大锅里熬着面糊糊,这是她和老伴的中午饭。“到我们这岁数,对吃没啥要求,能填饱肚子就行……”半晌,她又念叨着:“老了,连顿饭都做不上了……”

除了厨房,院子里没挂锁的房子就是正对院门的堂屋,一个沙发一张炕,一个火炉一把小凳,是这个房间的所有家当。虽然是白天,但房间里却昏暗得很,王树海拍拍沾满油渍的沙发给记者让座,显得有些不好意思。

王树海和梁文华共有两个儿子四个女儿,两个儿子外出打工已有20多年,提起儿子,王树海似乎不愿意多讲,只说:“有儿没儿都一样,他们长什么样我都记不清了。”一旁的文书王克用小声告诉记者,老人的两个儿子长年不回家,就连春节也很少回来。老两口所有生活来源都靠嫁到附近的4个女儿的接济,生活本不富裕的女儿们的供给也常常是捉襟见肘。

梁文华耳朵背,又有严重的类风湿关节炎,走起路来总要扶着东西,在和老爷子聊天当中,一旁的梁文华一直自顾自地说着:“这日子难过,儿子们不管,他(王树海)身体又不好……”说完这话没多久,她又会再次重复。

老爷子告诉记者,本来老伴的身体还行,可是前两三个月在摘果子的时候摔断了一根肋骨,还要硬撑着做家务,身体大不如前。

“那您生病了怎么办?”记者问,“硬扛,扛不过去就去卫生院抓点便宜的药,习惯了。”王树海垂着双眼,深深叹了口气。

“我是全村最年轻的”

从老人家中出来,记者和村委会文书王克用边走边聊,中午时分,村里寂寥依旧,偶尔能见到的都是些年过半百的老人。

“我现在是这个村子里最年轻的。”王克用笑着说,但看得出来他并不是在开玩笑。

这个所谓的“年轻人”,今年43岁。

文书说,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全村现在上小学的只有16个孩子,其他孩子都被父母带走了,剩下的,只有像王树海这样常年空巢的老人。

皋兰县城以北,还有明星村、丰水村等村子,同样有数以千计像涧沟村这样独自生活的老人,这也是全省偏远农村空巢家庭的缩影。

谁来照顾农村空巢老人?

农村空巢老人已无法胜任繁重的农活

生活困难、体弱多病成为农村空巢老人的共性收入水平是影响老人养老方式的重要因素探索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出路

甘肃省老龄委办公室曾经对于农村空巢高龄失能家庭做过一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接近一半的农村空巢老人家庭收入在600元以下,且来源单一,仅可维持简单的日常生活;享受村里组织上门家务、护理、医疗服务的老年人仅占农村老人总数的0.21%、1.2%和22.24%;农村老人中有23.8%计52.2万人自我照料率高达83.7%,非常担心生病或失能时无人照顾。

家住天水市秦安县千户乡新庄村的老王今年60多岁,老伴50多岁,三个儿子、儿媳妇都去深圳打工,家里留下两个孙子,照料孩子和干农活的双重重担由老两口扛着。在新庄村,这种现象非常普遍,100多户人家的村子里,50多户就是“空心”家庭,占全村家庭的一半。兰州市永登县上川镇上古山村有130多户人家,“空巢老人”的家庭20多户占19%。

目前在甘肃省农村,像新庄、上古山一样生活着“空巢老人”的村子比比皆是。青年男女外出打工,大多数人将家务和孩子扔给老人,老人既要干农活,又要照料孩子,独守着辛酸和孤独,许多老年人体力衰退、身体患病,但儿女们又不在身边,老人们只能硬撑着守望着坚持着,承受着难以言喻的重压。

甘肃省老龄委办公室对农村空巢高龄失能家庭老人生存状况做过一份问卷调查,在普查数据基础上,选取经济发展较快的省城兰州城乡接合乡镇,地处河西走廊劳务输出较普遍的张掖、金昌市县,经济相对滞后的定西、庆阳、陇南、天水市县等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市县乡村建制区域样本,对农村老年人和空巢家庭老年人进行了问卷或入户调查。有一组数据格外醒目:农村老年人感觉目前没经济保障的占62.99%,而干不动农活老年人高达95.73%,但很多空巢老人不自己动手就无法正常生活。空巢老人身体健康和就医状况也让人堪忧:接近一半的农村空巢老人家庭收入在600元以下,且来源单一,仅可维持简单的日常生活,全省农村老年人中因病家人没时间陪同未治的占11.76%。

负责这份问卷调查的甘肃省老龄委办公室调研处处长李明远表示,在甘肃农村,“未富先老”现象比较突出,由于经济水平落后,尤其在农村,空巢失能老人的养老问题较为突出。

生活困难、体弱多病成为农村空巢老人的共性

兰州市伏龙坪和青白石街道处就业机会多的城区边缘,也属于城乡接合部,在这里共有“空巢老人”家庭58户,67%的空巢老人的子女外半年以上不能和老人一起生活。

甘肃省老龄委办公室调研处处长李明远表示,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独生子女家庭的子女迈入社会,“空巢老人”家庭将逐年递增,这对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提出了挑战。而且由于“空巢”家庭出现的时间早,老年人的寿命又延长,因此有些老人在“空巢”中要生活二三十年,甚至更长时间。

采访中,记者发现,虽然现在已经实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但仍有一大部分由个人支付,这对经济收入本来就很有限的老年人而言,无疑是一笔很大的开销。另外,农村老年人普遍有“拖”病心理,他们缺乏足够的经济来源而舍不得花钱看病,不能及时就医使不少老年人过早进入被照顾队伍,加大了照顾者的强度和难度。在伏龙坪和青白石街道,将近两成空巢老人身体状况很差。

金昌市金川区对下辖27个行政村摸底统计,共有60岁以上的老年人5325人,占农业人口总数的11.38%。这次调查中,身体健康的占空巢老人的26%,身体状况一般的占空巢老人的36.8%,身体状况很差的占空巢老人的37.2%。调查显示,经济收入较好的空巢老人家庭有50户,只占空巢家庭的4%。

李明远曾经外出调查空巢老人生活现状时,遇到过这样的例子。见到一位70多岁的老人,李明远问及他的收入情况,老人说,儿子在外地打工,一年回不了几次家。李明远又问:“他每个月能给你多少生活费?”老人迟疑了,“一分钱都没见过。”他依靠几十元钱的低保生活。

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在被调查的老年人中,家庭年人均收入在600元以下占45%,生活经济来源主要靠配偶、子女或政府救助。“而让人更忧心的是,他们的儿子、儿媳外出挣了钱,但用于给老人治病、买营养品、买副食的钱却少得可怜。

收入水平是影响老人养老方式的重要因素

采访中,农村空巢老人不约而同表达这样的担忧:最怕生病,最担心没人照料。

李明远表示:空巢老人的照料应该来自两方面,一是家庭成员照料,二是所在村或居住区组织照料。在李明远的问卷调查中,有60%以上老人的子女在本村居住,只有7%老人的子女不在身边或没有子女。

“但身边子女由于工作、上学、小家庭自身经济状况等原因无暇顾及老人,导致老人日常起居缺乏照顾。而居住地组织机构由于设施、人员等因素,关照服务的社会化程度低,满足需求的功能不全。”

事实上,在本次调查中,有96%的老人家庭需要社会提供生活和健康医疗方面的服务,而目前主要靠邻里互助和村社组织偶尔提供服务帮助。

在养老方式上,农村空巢老人也面临两难境地。虽然在养老观念上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收入水平是影响老人养老方式的重要因素,农村的平均生活水准和低收入状况使依靠老年公寓养老可望而不可及,居家自养成为主要选择。张掖市甘州区独居老人高兰英,有4个子女,子女都有工作,月平均工资都在2000元以上,老人的儿女都非常孝敬,但因工作忙,如何照顾好老人成为心病,老人迫切希望过公寓生活,费用儿女们完全可以负担。同样在甘州区的黄玉英老人,已78岁高龄,靠每月200元的遗属补助独自生活,问及“是否愿意到老年公寓生活”时,老人表示愿意,但考虑到收入太低,只能选择在家养老。

探索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出路

有社会学家表示,农村“空巢老人”家庭的大量出现,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是人们价值观改变的结果,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农村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必然现象。

但是,空巢老人的大量出现也为社会保障体系和养老服务工作出了难题,这个特殊群体的生活状况及其带来的社会问题让人忧心。李明远表示:如何通过制度化的安排,建立有效的服务机制,不仅是“空巢”老人的热切期盼,也是许多老龄工作者和农村基层工作者深入思考、积极探索的问题。

李明远说,在社会保障体系服务上,应该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保障机制,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记者在甘肃省老龄委办公室了解到,今年以来,甘肃省在兰州和临夏等地施行定人定时定点救助制度。针对一个空巢老人,确定1个或者数个志愿者对其进行定点救助,其中救助时间固定,并将救助表格公布出来。在甘肃省1.7万行政村中,已经有70%组建老年人协会。李明远坦言,有一部分农村老年协会有名无实,无法真正起到为老年人服务的功能,在基层老年协会建设方面,将更加注重服务功能。

2012年以来,甘肃省启动“养老幸福院”工程,预计规模为“千院万床”,一所养老院设计床位10张,提供日间照料等服务。“准备做3到5年,届时床位可以扩大到5000张床位。”在实地采访中,一位乡镇工作人员表示:在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照料问题上,养老幸福院确实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实际情况和预想还是有所出入。她说,冬季会产生高额采暖费用,照料人员工资等都是困扰养老院发展的瓶颈。在一部分山区农村,有的老人居住地距离养老院长达五六公里,这些老人腿脚不便,前往养老院享受服务成为奢望。

记者手记

养老更是一种责任

小雪之后,天气越来越冷。

在这个季节里,关注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也许有更特别的意义。在广大农村,人们对于生活的底线是:住得可好、穿得可暖、吃得可饱?可事实上,很多农村空巢老人的生存状态远不及此。生活困顿、体弱多病、孤独寂寞,还有照顾“留守儿童”、侍弄庄稼……农村空巢老人承受着经济和精神的双重重压。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时代,甘肃的调查数据也表明,三成农村老年人生活处于“空巢”状况。谁为“未富先老”的中国“养老”埋单?政府和社会的保障体系注定是主体性的,这包括基本生活保障、医疗、日常照料甚至心理辅导等。

除此之外,每一个外出务工人员,每一个有父母、做儿女的人都应该肩负起自己养老的责任。

记者在采访中遇见过一位50岁左右的女性。她说,年轻时总觉得忙,没法回家照顾老人,等自己老了才知道此中感受。家庭,才是一切养老的基础,子女不仅能为老年人提供经济上的供养、生活上的照料,更重要的是可以带去精神上的慰藉、情感上的温暖。进城打拼的年轻人们,在你们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别忘了山沟里的老爹老娘,常回家看看,多打打电话,这关乎亲情,更是一种责任,惟此每一个人才不会有“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愧悔,这个冬天才会有温暖的底色。

新闻推荐

永登县山区孩子获赠字典书籍

永登县七山中学的孩子们拿着团组织赠送的字典,兴高采烈地走在校园里。近日,甘肃省直机关团委、甘肃省国土资源厅团委和共青团永登县委共同开展了为山区孩子赠送书籍活动,共为山区孩子赠送书籍2000...

永登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永登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