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秦王川从历史的烟云中走来

兰州晚报 2010-08-31 19:34 大字

秦王川 一眼看不到边

秦王川位于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是兰州、白银两市的接合部,地处兰州、西宁、银川3个省会城市共生带的中间位置,也是甘肃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门户。

眼下,被称做兰州屏障的秦王川,正面临着历史上最好的机遇。

在这片广袤的黄土地上,从荒原无垠到良田万顷,“引大入秦”实现了几代人的梦想;如今,又一个雄浑的蓝图在这块土地上蓄势待发。

兰州新区,一个全新的名称,短短几个月已经成为时下最热门的词汇。进入百度搜索引擎轻轻一点,有关这个新名称的记录居然有数百万条之多。

有一种力量叫汇聚,有一种感染叫振奋。古老的秦王川正汇聚着这种振奋和激情,实现一次穿越时空的华丽大转身。

甘肃省地方史志学会会长张克复先生这样描绘秦王川:银河落地自天堂,吐绿黄沙着靓装。苦甲陇中成往事,黑川烂漫稻花香。

本期《晚报西部》推出“穿越秦王川”特别报道,沿着秦王川的变迁之路,带您走进这片古老的土地,去了解她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秦王庙的故事

秦川镇地处“秦王川”盆地,为一断陷盆地,该盆地为古生代地层,其上沉积了早白垩纪和新老第三纪红色砂砾岩层,在红色砂砾层之上又沉积了30-40余米的黄土及以砂、碎石为主的风成及冲积——洪积层。境内地势开阔平坦,属干旱川区,素有“秦川小平原”之称,平均海拔2100米。镇域东西两侧有少量丘陵沟壑。 

历史上的秦王川原本就是一块贫瘠之地,十年九旱,荒原百里常年风沙不息。在秦王川本来有个秦王庙,庙址在今秦川乡五道岘村。这是秦王川的地理核心,也是今永登县秦川乡政府所在地。据当地老人介绍,秦王庙周边的很多修建都是1958年大跃进时拆毁的。当地老人还告诉我们,过去在秦王川里有很多庙宇,每个村庄都有龙王庙。

对于干旱少雨的秦王川来说,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把对于土地的种种祈求完全寄托在龙王爷身上,祈祷龙王显灵,庇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我们现在很难从现有的资料上看到秦王庙与秦王川有着怎样的联系,但有关秦王川的种种传说却被当地人代代传承下来。

又名晴望川

早在新石器时期,秦王川地区就有人类活动的印记。在此后数千年的岁月更迭中,逐渐形成定居局面。到了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开辟河西,从此秦川随永登县归西汉版图,属金城域管辖,民国时期归永登八区管辖。

甘肃省地方史志学会会长张克复先生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今天的秦王川在隋朝以前叫“晴望川”。据有关史料记载,古时因秦王川这一块地势平坦,平川绵延数十里望不到边际,而在晴天远望时,常常会看到海市蜃楼的幻境。因其宽阔空旷,古人在给这片土地取名时就叫做晴望川,意思是天晴方能望见川之雄阔。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里,这里曾经草木葱茏,并且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由于秦王川一马平川,黄土青山遥相辉映,又被称做黑川。黑川孳牧,也是上古时代文人笔下经常出现的情景。《永登县志》记载,历史上的晴望川,为古永登八景之一。

由此,可以想见,在隋朝薛校尉起事之初,秦王川是一个开阔的练兵围场,也是往西进军的必经之路。西秦霸王在这一片荒芜土地上演出过什么轰轰烈烈的事,已史无可考。千余年后,这片曾经沸热的土地和一个浩荡的工程连在了一起。

秦王川的来历

据王守义先生的报告文学《新河》中介绍:公元617年,时为隋炀帝大业十三年。神州大地,烽烟四起,反隋的旗帜飘荡在黄河和长江两岸。是年4月,金城校尉薛举率众反隋,自称西秦霸王,建立了自己的年号曰秦兴,后攻占天水,把都城从金城迁到了天水。

据史料记载,隋朝末年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金城今兰州校尉、山西万荣县人薛举,在兰州起事,号称西秦霸王,建立地方政权,秦王川成为西秦霸王薛举屯牧之地,并将原来的晴望川改名为秦王川。秦王川的名字,就自薛举而来,并一直沿袭至今。

公元617年4月,薛举发动事变,囚禁郡、县官员,开仓赈济百姓。不久自称西秦霸王,改元秦兴。接着在短短数月中,攻据金城、临夏等地,7月,薛举又在金城自称皇帝,这也是兰州曾为王都的历史。

薛举兴盛时,地盘一直占领到陕甘交界,范围覆盖甘肃黄河以东的中部、东部、南部及陕西关中附近,兵马一度达到30万人。薛举东下攻取天水后,伴随私欲膨胀,残害百姓,嗜杀成性,为百姓所仇恨,薛举病死后,薛氏政权很快为唐所灭、降唐。近年来有研究者认为,薛举曾自称过“西秦霸王”,占据于陇西(兰州一带)一带达5年之久,秦王川名因他而来也不是没有一定道理。但是,薛举父子无道、师出无名,根基不稳,且不是游牧民族,以他名号叫响游牧之地,似有不当之处。李世民也曾一度称秦王,虽说他的活动范围从来没有越过陇坻(六盘山),但其影响力却前无古人,是所有秦王中最有名的一个。况且,他的祖籍应该是在陇西(兰州一带)的,以他的名号命名“秦王川”,这也不是没有道理。

铺砂压田的传说

历史上,秦王川水资源极其缺乏,非常干旱,虽然叫川,但属干川,过去长一些荒草,为了发展生产,当地勤劳智慧的农民发明了压砂田,将砂子铺在地面,以起到保墒佑苗,在一些地段,种禾尚头小麦、西瓜、胡麻等低产作物,其中,禾尚头面以特别筋道为人称道。在这个盆地内的民间,据说至今还传诵着这样一句歌谣:“此地原来是荒滩,祖先明末才种田。” 

明王朝时,秦王川与整个甘肃一样,得到明政府的初步开发,那时,战略上的需要成为主要原因,因为明王朝结束了元王朝末年的腐败统治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元王朝的残余势力及突厥内的鞑靼、瓦剌部落,占据着甘青宁偏北、偏西一带的部分地区,时刻威胁着明王朝的安定和发展,为抵御西北边患,清除多种残余势力,明王朝加强了对甘肃等西北地区的治理,这其中,就包括通过移民、垦屯戍边,随着人口的增加,秦王川也得到了初步的开发,所以,秦王川的历史民谣中,才有了流传的“此地原来是荒滩,祖先明末才种田。”的歌谣。

关于砂田的起始时间无确凿依据。但砂田的形成时间在甘肃皋兰、水登、景泰等地民间却广泛流传着这样的谚语:“要问砂田旧来源,话要说到康熙年。只因当时连年旱,百草无籽人受难,一位老人忽发现,茁苗长在鼠洞前,仔细分析仔细看,老鼠淘砂铺洞前,一人传十十传百,铺压砂田渐开展,代代考察代代试,确实保收好经验。”通俗的解释是,清朝康熙年间,兰州秦王川一带有一位老人在受旱地里鼠洞旁的发现启发并仿效实验,试行铺砂,几经改良,粮食倍增,为防旱抗灾独创了一条有效途径。

记载甘肃砂田早而详细的是《兰州古今注》1943年,“为人民无穷之利者兰州之砂地也”,但“虽不知始于何人使得其名万户尸祝,夫何隗焉……但历史当非久远。”记载最为清楚的是《洮沙县志》1930年。自清咸丰年以来,农人渐以科学方法铺大砂、小石于地面。“砂田其始源尚无典籍可考,据乡农流传,系于康熙年间,或有谓肇始于嘉庆年间者”。 

据当地老人回忆,秦王川民国初期下半川为砂田,上半川为土田,上半川土田是民国初后才发展为砂田的。再从垒砂田的面积、厚度来看,秦王川面积最大、砂层最厚,最厚处达到45cm。从秦王川地质结构来看,土地表层一般土层40-100cm,之下为沙砾,这与“老鼠淘砂铺洞前”的传说也相吻合。

新闻推荐

引领良好风尚 20名模范受奖陆武成等省市领导出席颁奖典礼

陆武成给获奖者颁奖□首席记者 马军 摄本报讯 真情奉献社会,真爱感动兰州。9月20日,兰州市首届道德模范和美德好少年评选揭晓,张新好、孔俐等20人获此殊荣。...

永登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永登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