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门第一路”抗疫二三事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薛巍敏 通讯员 肖彦斐
2002年12月,连接兰州市区与兰州中川机场、兰州新区主要通道的机场高速公路正式通车,对带动新区及兰州老城区互动协调发展、促进新区招商引资、加快新区建设速度都具有重要意义。机场高速公路收费所作为来兰旅客接触甘肃省人文文化的第一站,因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因地制宜、特色创新的工作理念,打造“空港式”服务品牌的工作目标,服务于社会公众出行,被形象地誉为“省门第一路”。
新一轮新冠疫情出现以来,为进一步统筹做好收费站疫情防控和服务保障工作,按照属地疫情防控要求,机场高速公路收费所在两站分别设立了车辆管控排查点,增加人员,靠前指挥,通过“机构场所码”“两码一证”进行“逐车必检、逢人必查”验码工作,内外结合最大程度保证旅客安全出行的同时,不断提升“空港式”服务,提高司乘满意度,这里也诞生了许许多多不一样的抗疫众生相。
她变身“一线厨娘”
“我的同事们都奋战在一线,很辛苦。我厨艺还不错,就想让他们能吃上热腾腾的饭菜,工作起来更有干劲!”杨洁是中川收费站的一名监控员。
自兰州新区疫情的突然来袭,导致机场收费站原本两名厨师双双困在家中。为了解决伙食问题,杨洁主动请愿,连续半月无休,与罗浩宸、张培宝组建“炊事班”队伍。她在岗履职尽责,下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厨房忙活。
她挽起头发,头戴厨师帽、口罩,身着围裙,摇身一变成为“厨娘”,为前来准备就餐的同事打好饭菜,左手端碗,右手打汤,动作娴熟利落。
杨洁表示:“现在疫情这么厉害,别的同事请愿上车道,我们就做点饭菜保障好他们的‘大后方’吧。”辣子炒肉、红烧排骨、牛肉面……有时多加个鸡蛋、两块肉成为饭菜里的“小惊喜”,温暖着战“疫”一线的同事,书写着同样的坚守,彰显着交通人的一抹“巾帼红”。
一件特殊的衣服
防护服是连体的,需要从腿部一直穿到头部,然后再戴上防护面罩。ETC服务网点要面对前来办理业务的司乘,做好防护、消杀工作是重中之重,防护服成为必备品。
“我花了将近10分钟才穿好,当时的第一感觉就是憋气、呼吸不畅快、行走困难,很不舒服。”李玉芹说。
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她已慢慢适应穿着防护服进行工作了。由于防护服是一次性用品,为了节约防护服,她克制自己不喝水进食,坚持在岗工作期间不上厕所。
“下岗时间脱防护服是最关键也是最紧张的,通常两人一组互相监督。”同样的是,她脱防护服也花了近10分钟,虽然时间有点长,但大家仍互相提醒,早期还是要慢一点、稳一点,后面熟练了再加快。
脱下防护服的她,最里面的衣服已被汗水浸透了,额头上的防护面罩印痕也清晰可见,“这是一件特殊衣服,穿上它,能够与我的同事们投入到防疫战斗中,在特殊时期为有需要的司乘服务,作为党员的我感到骄傲和自豪。”她笑着表示。
90后“奶爸”的抗疫故事
“我现在站着都能睡着,以前的失眠被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治好了!”在单位连续奋战了大半个月后,稽查大队副大队长张可潮笑着说道。
在岗坚守的日子里,他经常下站协助一线职工测温、验码、叮嘱加强出入人员登记、外来人员排查等工作。
3月6日晚上9点,像往常周末一样,张可潮刚把孩子哄睡着,就接到小区物业通知:接新区卫生委通知,需要各位业主居家暂不外出,等待下一步具体通知。为了不耽误自己的本职工作,张可潮顾不上跟妻子交代太多,换上衣服就往单位赶。赶到单位后,在领导的安排下和值班同事们迅速开展工作,发信息、打电话,通知各部门负责人按部门迅速摸排职工及家属行动轨迹并完成核酸检测,这一忙就到了深夜。
早晨,拿起手机拨通了妻子电话:“我需要在单位继续工作,好多同事因为疫情来得太突然被封控来不了,暂时不回家了!”
“那我什么时候能见到你呀,爸爸?”刚刚睡醒的孩子在电话那头喊道。
“爸爸要在这里为司机叔叔们保平安,他们的孩子也像你一样在家焦急地等爸爸妈妈们回去呢,你在家乖乖听话……”张可潮柔声回答。
这一声嘱咐里,有作为积极向党靠拢的担当,有为人父的柔情。这星星点点的温暖与坚守,汇聚着交通人的精神与力量。
新闻推荐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喜迎省第十四次党代会】 “智能+绿色”赋能装备制造高质量发展
“机械手臂”工业机器人正在生产线上“忙活”。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薛砚摄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张斌强沈丽莉薛砚新甘肃...
兰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兰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