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的地达菜

兰州晚报 2020-05-21 02:59 大字

在兰州的早餐摊点上,或是经营包子的店面小铺里,常常可以见到一种用地达菜做主馅的发面蒸包,虽然不如兰州牛肉面那么具有很大名气,却也是兰州人喜爱的一种早餐食品。

这种地达菜就产自当地山野,是甘肃特产之一,一种神奇的菌类,特别在山大沟深的二阴地区多见产出。过去和现在,我们家也时常做地达菜馅的包子,吃起来有一种山野乡蔬的味道。一是亲戚朋友们有时会送来一些地达菜干货,总放着也不是个事;二是家里有人时间长了还想品尝那么一口,用之调剂口味。地达菜入水发好冲洗干净,配上炒鸡蛋、豆腐丁、少许红薯粉条(也可加点虾皮),以香葱、青椒、姜丝调味,淋上熟油,撒上花椒粉、胡椒粉、精盐拌匀做馅,就可以包包子了。虽然是素馅,但颇符合当下人们追求天然绿色无污染食品的理念,在现今人们普遍倾向于减肥瘦身的情况下,还算不错的一款餐用食品。

从小在兰州市长大,对地达菜早有印象,不过那时吃地达菜做的包子,感觉上没有什么特别的味道,好像还有一种怪怪的说不上来的异味。我的一些外地来的朋友,初次食用时也有类似的感觉。其实甘肃的一些特色小吃,刚开始让外地人不适的还有浆水面,熟悉之后可能就会喜欢此种味道了。只是看到包装地达菜(干货)的盒子制作得很精致,外面还有一层薄薄的透明玻璃纸护着,怎么看都算得上是一种上档次的珍稀物品。只是不知道这种菌类品种与人们常见的黑木耳是不是同属于一类或近亲,反正外表样子挺相似的,也有人就直接称它为地耳子。走在兰州的大街小巷里,随处可见销售地达菜包子的摊点店铺,往往是顾客盈门,很受消费者的欢迎。

地达菜在外地有没有,我不大清楚,但陕甘宁的广大地区应该都有的。有人说,它是一种神奇的野生菌类,具备一定的环境与条件才可以生成。查阅相关资料,地达菜多生长在阴湿的坡地,或河沟附近的草窠环境中,细细的菌丝寻常是看不见的,但一经雨水的浇淋浸泡,即刻展身放大,宛如蘑菇似膨胀起来,地达菜就现出了原形。而我是有幸亲眼目睹地达菜的生长及采收过程的。

那是退休前的一年,我被派往单位的扶贫村做帮扶工作,是市属下面一个县的偏远贫困乡村,远离县城和公路要道。村子地处大山深处,常年干旱少雨,但沟坡纵横,阴坡之表覆有一层短短的浅草,远远望去就像披着一团绿茵,因此较为适合地达菜的生长。去的前两天,这儿刚好下过一场透雨,地表潮乎乎的湿滑,那种神奇的菌类——地达菜,便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放眼望去,山坡草窠中触目皆是,真多啊!俯首可拾。

当天晚饭后,我和村委委员兼房东赵彪外出放羊,顺便捡拾地耳子(当地人的称呼)。在半山坡上草丛之中的地达菜很多,软软地铺展在草丛中间。附近几家放羊的妇女边赶着羊边往口袋拣拾潮潮的地耳。非常好拣,拨开草窠随手一拈,即可指到擒来,一会儿就会拣一大捧儿。乡民们可以一边放羊一边拣拾这种菌类而两不相误。只是这种东西软乎乎的看起来挺多,一经晒干便极少了,像木耳似的缩成了一点点。山里人把它收拾回家后略一冲洗,摆放在水泥地上晒干,出售给那些进山收货的商贩,赚取些家用的油盐酱醋茶零钱,也算是一种补贴性的收入。

第二天,我们到各社去搞调查。走在广袤的山脊梁峁之上,那些远离村子的漫坡沟壑间,亦可见到处处生长出的地耳子,静静地躺在沟坡的草丛之中,只有几个放羊人在漫不经心地拣拾着,看来这里的地耳子资源还是很丰富的,如果村民们大家共同起来进行采集,或许能够带来一些收入。我即刻向赵彪建议:是不是号召村民们一起行动起来,采拾地耳以增加收入。

虽然我已退休离开了单位,但我还是盼望着这些山野佳品能够走出大山,为老百姓带来更多的收入。

□王兰军

新闻推荐

美好的风景需要文明的脚步伴随

5月19日是第10个“中国旅游日”,随着疫情防控逐渐趋稳,国内旅游市场按下了“重启键”,外出旅游的人数越来越多。为保障游客...

兰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兰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