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边缘地带到“兰州中心” 来自七里河区经济社会发展调查

甘肃经济日报 2019-07-15 00:51 大字

本报记者薛巍敏

七里河区因距离兰州城区7里之外的七里河而得名,曾经成为祖国建设西部的制造业重地。走过70年的峥嵘岁月,面对时代的潮涌,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生生不息,从未放弃奋斗,如今七里河区已经成为百姓宜居、宜业的兰州中心地带之一。

全力进入发展快车道

“我5岁时跟随父母从北京过来支援大西北,被分配到兰州轴承厂,就在七里河安家落户了。”在今年63岁的刘秀英老人的印象中,过去的七里河根本和“城市”两字相去甚远,顶多就只能算个乡村加厂区。

刘秀英老人告诉记者,当时城关区与七里河区以如今的磨沟沿洪道为界,文化宫以西的地方非常荒凉,更像是一个乡村。当年的七里河区,相对繁华的地段、相对传统的城区只有靠近城关区的文化宫和承担交通枢纽的西站。

“我们当时去一趟城关区办事、购物都会说是‘进一趟城’。”在刘秀英眼里,七里河区城市建设长期以来相对滞后,成为游离在城市边缘的地带。

记者从七里河区住建局了解到,过去七里河区并没有几条像样的道路,南滨河路西延段也仅建设到如今的七里河黄河大桥,唯一只有一条西津路,承载着连接东西的作用,城市基础设施也较为薄弱。马滩、大滩、崔家崖一带都是大片的菜地与农田,城乡二元结构特别突出,乡村的感觉非常厚重。

2000年以来,七里河区突然发力,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七里河区住建局负责人告诉记者,部分工业企业开始提升改造首先带动了兰新铁路以北区域的发展,一些较大的工业企业在改造中被时代发展所淘汰。而兰石厂则通过资产重组改造重新焕发活力,机车厂也随着加入北车集团、并入中车集团,在国家铁路整合中重获发展机遇。

2005年以后,随着兰州市开始编制《第三版城市总体规划》,将原有七里河区老建成区25平方公里扩容到马滩、迎门滩、崔家大滩以及彭家坪的部分区域,兰州市正式提出“一河两岸,三心七组团”的七里河区总体城市架构。为此,在很多外部条件的刺激下,七里河区西站以西的区域正式开始了高速发展。

“特别是2012年以后,伴随着兰州新区的建立,七里河区工业企业“出城入园”正式有了确定的去向,随之而来的便是10.2平方公里的土地可作为城市扩容建设、发展用地,实现了飞跃式发展。”如今乘坐刚刚开通的兰州地铁一号线从西站十字出站后,屹立着名为“兰州中心”的商业综合体,似乎在向世人宣告,曾经偏居一隅的七里河正逐渐站在兰州舞台的中央。

“小百合”创造大产业

兰州百合因其味道甘甜鲜美,是全国唯一食药两用的甜百合,有兰州百合甲天下的美誉,在全国各地都拥有响亮的名号。不过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兰州最优质百合的产地之一正是位于七里河区的西果园镇。

袁家湾村本是七里河区西果园镇一个偏僻的小山村,这里山道崎岖,沟壑纵横,谁能想到,这个小村庄是全国最大的百合生产基地。

“从我的爷爷那一辈开始,全家就一直在种百合,那时候不曾想过这个‘白疙瘩’能成为改变生活的‘金疙瘩’。”袁家湾村村民都知道,发展百合种植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十年前的“百合村”村民与周边村民一样,曾一度想放弃种植百合。当时百合价格冷落了农民的心,一斤上等的百合一元钱,有的五角也出售,百合卖成了土豆价。村民面对滞销的一筐筐新鲜硕大的百合,只能忍痛割爱,喂猪喂鸡。

面对这种情况,西果园镇袁家湾村党支部书记高作旺主动寻求改变的法子。2004年,一方面,他积极与兰州大学联系,建立合作开发百合保鲜设备,给村里引进了第一批百合加工设备;另一方面,建立冷冻库,把村民的百合暂时入库贮藏,缓解村民压力。在高作旺的带领下,当年,袁家湾村成立了大大小小的百合加工厂十几家。

在百合产业的推动下,短短几年时间袁家湾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村上每户年收入达到了8万元左右,人均年收入达到1.7万至1.8万元,许多老百姓都在城里买了房子,家家都有小汽车,日子是越来越好了。”高作旺对自己村上百合产业取得的成绩十分自豪。

(转4版)

新闻推荐

陇原大部将迎新一轮降雨 兰州市今日有小雨明后两天多云

7月13日,根据最新气象资料显示,短期内,省内大部将迎来新一轮降水天气过程,河东部分地方有中雨,河西局地还将出现大雨。兰州市...

兰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兰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