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大多次赴丹麦“挖”英才:赫维西奖得主、兰大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侯小琳 我们团队的研究 要在国际上有一席之地
侯小琳教授指导学生做实验。
2019年弗拉基米尔·马耶尔勋章获得者、2019年赫维西奖得主、丹麦科技大学核研究中心教授侯小琳的到来,在人才济济的兰州大学虽不是一个特例,但也算得上“轰动”。兰州大学校园坊间传闻:据说为了请侯小琳来兰州大学工作,学校、学院两级领导不下10次赴丹麦去请!
对此,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侯小琳哈哈一笑后澄清:“绝对没有这么多,好像三四次吧!”
1享受平淡丰富的生活
记者与侯小琳教授的采访约在兰大核学院的一间会议室,6月10日见面前助手提醒:“侯老师今天下午要赶到北京参加一个项目的答辩,一会就得走!”
侯小琳解释,“这是多年来的习惯,一旦需要出差,说走就走!”
“上海好不好?当然好!可是上海的甜味吃食我不习惯,吃了不少总感觉没饱;在兰州,一碗牛肉面啥都解决了。”海归学者侯小琳语出惊人。“我出生在陕西,不论走到哪里,骨子里仍是西北人,加盟兰州大学也算是落叶归根,因为,我对西北有深厚的感情。在丹麦工作的二十年,大西北的黄土高原,家乡的亲人朋友……这些思乡情愫始终萦绕在心头,当然我也一直关注着国内核科学事业的发展,其实我早就有回国工作的想法,兰州大学正好遂了我愿!”
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之外,侯小琳选择散步或快步走(每天1万步)来调节,休闲的时候不考虑工作,工作的时候不想别的事。要是冬天,他还会抽出一个星期专门去滑雪,从刚开始时的站都站不住,到现在好多坡都能自如地滑下来。
至于对所带研究生的要求,侯小琳说不管他(她)以前学什么专业,只要“真的想做研究,而不是为了上研究生而上研究生”就足够。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他的建议是:规划好自己并且坚持!
这是侯小琳教授对兰州、兰州大学、学生和他自己的评述,简约而不简单。
2学术牛人两月收获两大荣誉
2019年弗拉基米尔·马耶尔勋章于当地时间4月26日在捷克首都布拉格颁发,侯小琳教授因在痕量放射性核素的质谱分析、大尺度环境放射性示踪等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以及同捷克同行在核化学与放射化学领域开展的长期广泛并富有成效的合作,荣获2019年度弗拉基米尔·马耶尔勋章。成为国际上第7位获此勋章的科学家,也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
弗拉基米尔·马耶尔勋章由捷克化学学会的“核化学”工作组组织授予,旨在奖励对核化学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及在相关领域积极推进核化学工作的本国或外国科学家。获奖者姓名将被记录在弗拉基米尔·马耶尔勋章持有人名录中。
2019年赫维西奖颁奖典礼于当地时间5月5日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举行,侯小琳教授因在痕量放射性核素分析、大尺度环境放射性示踪、核设施退役废物表征研究等领域作出的杰出贡献,荣获本年度国际放射分析与核化学领域最高奖——赫维西奖,成为国际上获得该奖项的第43位学者,也是继柴之芳院士之后,获得该奖的第2位中国人。
这个类似于“终身成就奖”的国际大奖,是对侯小琳教授二十余年来在放射分析与核化学领域所做贡献的褒奖。
来自全球43个国家的近40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典礼,其中包括7名往届赫维西奖获得者,中科院院士、兰州大学萃英讲席教授柴之芳,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吴王锁教授等8名师生受邀参加了颁奖典礼。
赫维西奖是以已故诺贝尔奖获得者George von Hevesy命名的一项于1968年设立的国际奖项,是国际放射分析和核化学领域的最高奖,一般每年颁发给一位科学家,用于表彰奖励在理论与应用核化学和放射化学领域,特别是核分析化学应用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科学家。
“我获得这个奖,我的博士生导师柴之芳院士比我还高兴,比我还自豪!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我学到了很多,包括做学问的方法,如何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极致,一个人的潜力很大,就看发挥了多少,这些都渗透到我的科研和学生指导工作中了。”侯小琳说。
侯小琳教授长期从事放射分析及放射性同位素在环境和地球科学中应用研究,开发了低碘含量样品中碘的无载体分离方法及其超微量碘-129化学形态的加速器质谱测定方法,成功利用碘-129的示踪研究了北大西洋、北极、南极以及我国海域的海水运动与交换过程,建立了一系列难分析放射性核素的痕量分析方法,并应用于核设施退役废物表征。他提出的一些放射性核素分析方法已被世界其它同类实验室广泛应用。
3全丹麦第一位华人教授
1966年出生于陕西省的侯小琳,1984年以优异成绩考入西北大学物理化学专业。1988年大学毕业后考取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读研,1991年获核化学化工专业硕士学位。1995年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师从中科院院士柴之芳攻读博士学位,并于1997年获核分析技术专业博士学位,从此迈入核研究的大门。1998年,侯小琳选择出国深造,去丹麦里瑟国家实验室做博士后。
回忆当初的选择,侯小琳说:“当时我所在的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虽是国内一个主要核能技术基础研究院,由于严重缺乏经费,很多研究人员无奈之下去做食品防腐剂和糖精之类的实用技术。这种情况下,要想继续自己心仪的核事业,出国可能是当时唯一的选择。我始终不后悔我当初做的这个决定。”
光阴如梭,侯小琳在丹麦里瑟国家实验室一待就是10多年,这段时间也是他的科研黄金期。凭借其过硬的放射化学专业知识和充足的实验室科研经费,年轻的侯小琳一头扎进自己的研究领域,大量采集科研数据,反复试验验证、广泛与国际同行切磋交流,日积月累的坚持终于积微成著,他独特的环境放射性分析和示踪研究方法,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成为全球范围内这一研究领域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
2007年,里瑟国家实验室和丹麦科技大学合并后,侯小琳被聘为该校核技术中心终身教授,成为全丹麦第一位华人教授。
4加盟兰大是我的最佳选择
“从我与兰大结缘到加盟兰大,整个过程看似偶然,其实必然,一路上没有什么障碍,一切都顺理成章。”侯小琳说。
2001年,侯小琳以理事的身份参加全国放射化学会议,并有了与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吴王锁教授的第一次接触。此后随着双方交流的日益频繁,吴王锁教授也把他在兰大的学生选派到侯小琳在丹麦的实验室做研究生,就这样,有学生作纽带,一来二去,大家就越来越熟越来越亲了。
2018年2月,当时身为兰州大学人才办主任的吴王锁教授再赴丹麦,这次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把侯小琳挖到兰州大学。
“我做出回国的决定时没有什么犹豫,其一,地处大西北的兰州大学虽然自然环境不太好,但我回来不是享受来的,这个地方是我多年前就想要来的地方,因此,加盟在核科学研究领域有悠久历史的兰州大学是我最佳的选择。其二,兰州大学的硬件条件在国内虽不是最好的,但兰大有自己的优势,这里的研究团体是我见过的国内最团结的一个,一个人要干事,没有别人的配合是不可能的,只有精诚合作,大家一起来干才能成大事。其三,兰州的地理位置虽不优越,但这里有很多与核有关的单位,而且省市领导十分重视核科学事业,到了这儿,很多年前我想做的事,现在能做成了。”侯小琳说。
就这样,2018年5月,自称“没有天赋”的侯小琳全职加盟兰州大学,并组织搭建核燃料循环与材料方向的特色研究平台,进一步推动核燃料循环与材料学科发展,通过扎扎实实的工作,使其成为国内一流、国际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学科方向。
“通过我们基础性科学研究上的努力,要让世界知道,我们这个团队在核科学某些领域所做的工作在国际上要有一席之地,在国际上提到这个领域的工作,别人想绕是绕不过去的!”这是侯小琳加盟兰州大学后的5年规划和目标。
“2011年发生在日本福岛的核电站事故,在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时间也在我国民众中引起了恐慌,甚至出现老百姓抢购碘盐的尴尬现象,这说明我们的基础科普工作没有做好,导致人们对核辐射缺乏基本的正确认识。”侯小琳说。
长期从事放射性研究的侯小琳教授的愿望是:让人们正确认识核辐射,消除不必要的恐慌,并通过在环境放射性领域的深入研究,加快我国核技术发展步伐。
文/图 兰州晨报/掌上兰州首席记者武永明
新闻推荐
【本报讯】(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葛强)为最大限度减少群众往返,减轻群众负担,真正做到交警服务到“家”,昨日,七里河交警大...
兰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兰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