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刻葫芦:刀针间的微雕技艺
“吉祥葫芦牛肉面,羊皮筏子赛军舰”。这句在兰州流传甚广的民谣,罗列了三样最能代表兰州的事物。今天的主角,就是这三宝之一——兰州刻葫芦。用极其微小而锋利的刻刀与雕针,在葫芦表面一点点刻下惟妙惟肖的纹饰,普通的葫芦在雕刻艺人们的手中焕发出了新的生命,赋予了葫芦另一种美。这项在世界上都独一无二的民间技艺,走刀划针间,将葫芦雕刻艺人们非凡的技艺水平和智慧,展现得淋漓尽致。
一只小小的葫芦,蕴藏山川湖海寄思表情
凡是来到兰州的人,亦或是走出兰州的人,都想要随身带走一些关于兰州的记忆。牛肉面太烫,羊皮筏子专属于黄河,带点什么好呢?那就带一只葫芦吧!似乎也只有黄河边、隍庙里,最常见的兰州刻葫芦能够将这座两山夹一河,满是浪漫江湖气息的城市,凝缩在股掌之间,随身带着。
葫芦表面,刻花鸟刻山水,刻人物也刻书法。但刻得最多的,还是奔流的黄河水和白塔山,还有典韵传神的敦煌飞天。说到葫芦,大家都熟悉。因为音近“福禄”并且里面长子,便有多子多福、子孙万代的含义,上至帝王将相,下到平民百姓,自古就深受人们的喜爱。人们通常都把葫芦当做吉祥之物,久而久便有了“吉祥葫芦”的美称。
一瓢藏造化,天地一壶中。追溯葫芦的历史,在古代,葫芦也作壶,俗称葫芦瓜。在《诗经·大雅》中有一段关于葫芦瓜的表述,倒是颇有意思。“锦锦瓜瓞,民之初生”,意思是人类出自葫芦瓜。细细解读,中国人的整个人生历程都蕴涵在“三壶”之中:“破壶”(人从瓜出)、“悬壶”(医药济民)、“壶天”(魂归壶天),这壶指的都是葫芦。葫芦,还是历朝历代文人骚客笔下的常客,从《诗经》开始,皆有吟诵葫芦之作。“葫芦虽小藏天地,伴我云山万里身。收起鬼神窥不见,用时能与物为春。”宋代大诗人陆游把对葫芦的赞誉和喜爱作为一首《刘道士赠小葫芦》,成为了经典之作。
一些形态俱美,模样独特的葫芦,常常出现在人们的手中、案头,供以欣赏把玩。搓掉青皮,露出黄色的木质外壳,细看浅浅淡淡的纹路布满,待日子久了,与皮肤接触的时间长了,氧化了,颜色便渐渐加深,黄色外皮变成了深黄色,转而发红,细腻柔滑,油光锃亮。
人们在葫芦上雕刻纹饰,花鸟虫草,山水人物。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了一门艺术。说是葫芦雕刻,实则是葫芦雕和刻葫芦的合称,二者都是微雕艺术的一门。葫芦雕是一种立体艺术,以山东东昌为盛;而刻葫芦则是一种弧面雕刻艺术,全在葫芦表面上做文章。就诞生在甘肃本土,尤以兰州刻葫芦为之最。
人们在葫芦表面用刀或者针在葫芦表面进行阴刻,将中国传统绘画山水、花鸟、人物和书法表现在葫芦上,然后涂上松墨,令其线条明晰。形神兼备,谓之珍品。
如此超凡的微雕技艺,行云流水般的将纹饰刻在葫芦上,让人不免对背后的手艺人猜想一二。事不宜迟,在一个凉爽的清晨,记者寻着葫芦的藤蔓,拜访了一位刻葫芦为生的手艺人,兰州陈氏刻葫芦的传承人——陈兵。
丝绸之路的兴盛,将葫芦带到了兰州
初见陈兵,她在一棵大树下等候。远远望见就笑着打招呼。只听名字,原以为会是一位高深莫测的长者。但实际上,她却是一位温婉亲切的女性。跟随着陈兵步入她的工作室,仿佛一下子就进入了葫芦的世界。墙上、案几上、窗台上,雕刻完工的葫芦、未雕刻的素皮葫芦,还有正在雕刻中的葫芦,或用线绳悬着,或辅以底座端放着,或依着葫芦自个儿立着。多而不乱,凡目之所及都是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葫芦。
看到各式各样的葫芦,尤其是其中一件摆放在书架之上的长形葫芦,小小一只,正面刻满了人物,四周布满文字。让人不禁感叹“好精美啊!”“太漂亮了!”,迫切地想要知道这些葫芦是如何巧手雕刻而成的。
“不急不急,刻葫芦可是一门大学问。这件是我的得意之作,叫做《敦煌礼佛图》。先按下葫芦不说,要想知道刻葫芦,就要先知道葫芦的故事。”陈兵一边倒茶,一边坐定,咂了一口茶,讲了起来:
葫芦,本不是中原之物。是随着丝绸之路,从西域传入中原的。最早的时候是长形葫芦,质地坚硬能储物,不怕风吹日晒,还不占空间,是人们长途跋涉往来西域和中原的储物佳品。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和兴盛,兰州逐渐成为了丝绸之路重要的交通要道和商埠重镇,也是联系西域少数民族的重要都会和纽带。不少西域使臣、胡商,将士都将葫芦带到了兰州。隋炀帝还曾派黄门侍郎裴矩到张掖招徕西域商人,把大量的西域葫芦运到兰州。随后,葫芦,这种来自西域的植物便在兰州扎了根,还结出了新品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开始普及。北宋时任节度使,西夏国奠基者李继迁,在公元1003年攻陷金城兰州,缴获了金城守城军队大量刻有姓名和番号的用于盛水的葫芦,可见当时兰州刻葫芦就已经很盛行了。
而葫芦演变发展为兰州刻葫芦,则是起源于魏晋时期。胡商从和田带过来的巨型葫芦,经兰州工匠刻上图案和文字出售,这便是兰州刻葫芦的雏形。这时候兰州刻葫芦除了盛水用以外,葫芦的形态也愈加丰富,其中最典型的上小下大、中间凹进一圈的压腰葫芦,成为了工匠们开始刻的“药葫芦”,这是一种悬挂在药店门前,起到招牌作用的葫芦雕刻。
唐贞观年间称葫芦为匏器和瓠,当时兰州刻葫芦雕刻技艺已很精巧。据《隋荫刻缉》记载,隋末兰州周围已大量种植葫芦,把葫芦的外皮刮去后磨光,在葫芦上雕刻书法碑贴或花纹图画。真正成为一门艺术的兰州刻葫芦,起源发明于清光绪十八年,那时兰州有个名叫王鸿平的裁缝和一个叫崔家娃的民间艺人。他们在带皮的葫芦上,较粗略地刻一些刀马人物和戏剧脸谱、名胜风景,作为儿童玩具在街市上售卖。之后,又增刻些花卉、山水、虫鸟、人物等。到了光绪三十一年,有个擅长书法绘画的老艺人李文斋,将书法、绘画刻在葫芦上,刻工精细,惟妙惟肖,并对葫芦进行加工,刮去葫芦表面的原生皮,精心磨光,对刻画的人物加以染色,从此刻葫芦在内容、形式上都提高了水平。
到了1921年左右,兰州的古董商把刻葫芦带到了北京,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兰州刻葫芦被誉为“绝技”。一时间,订单纷沓而来,价格也由每个几文钱升到一二十银元。李文斋去世后,王云山和王德山两位承继了此技。王云山善刻神话故事如《封神榜》、《西厢记》等;王德山则以四大名著等书中的刀马人物为主,但当时的刻制内容和技法都还比较简单,葫芦的形状也大多以压腰葫芦为主。
一直到上世纪40年代,兰州刻葫芦出现了四位大师级的人物——阮光宇、王德山、王云山、陈唯一,让兰州刻葫芦有了质的飞跃。
说到这刻葫芦的历史,陈兵如数家珍。“历史上流传的故事太多了,要我把知道的都说一遍的话,一天一夜也不够。”
稳扎稳打童子功,练就超凡技艺
“我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从七八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绘画书法还有刻葫芦,一直到我43岁时,父亲过世。”陈兵口中的父亲,便是兰州刻葫芦的大师级人物陈唯一。
“小时候,家里有一个很大的台案,那是父亲的工作台,父亲创作的时候,我就在旁边学习”,陈兵在言语间细数着过往的点滴,“雕刻葫芦最重要的就是构思和设计,而绘画则是雕刻的基础。我的爷爷和太爷爷均热爱传统书画艺术,奶奶做的刺绣更是精美绝伦,而我的父亲在绘画、书法和雕刻葫芦方面都颇有研究。”因为天赋和家庭氛围的熏陶,更因为有了父亲的倾心指点,让陈兵在雕刻葫芦的道路上袭成了父亲的技艺,也走出了属于自己的风格。
要想刻好葫芦,就得从最基础的素描和速写开始练起。父亲陈唯一是当时西安美院工艺美术专业的高材生,和何鄂老师是同班同学。对于孩子们学习艺术有一套自己的教学方法,并且要求很严格。“父亲为了让我们打好扎实的基本功,会自己做雕塑让我们临摹。在我记忆中,他特意用石膏做了人体肌肉图模型。模型一半是正常的人体五官,一半是肌肉组织结构,所有的细节和构造都标准得可以当医学院的人体模型,仅仅是额头,就分了8块肌肉组织。父亲让我们每天课余照着模型练习,每天画,每天练同一个角度,直到过关了,才能换角度继续临摹。当时也会觉得有点痛苦,但现在想来,着实感谢父亲。”除了在家跟随父亲学习,陈兵还跟着父亲外出写生。
回忆起雕刻的第一只葫芦,陈兵说:“那还是我12岁上初中的时候,老师要求每个人带一件自己的手工作品。我才第一次尝试,在一枚鸡蛋葫芦上刻了飞天。后来,参加工作在兰州市工艺美术厂,专门从事刻葫芦,一位外国友人买走了我的第一件作品。”
有了扎实的童子功,再加上40多年如一日与葫芦为伴,陈兵练就了一身非凡的刻葫芦技艺。
说话间,陈兵端坐工作台前,开始向记者一一细数刻葫芦的工具,“这是圆口刀,有不同粗细的规格,这是三面刀,这是刻针,针尖比头发丝还要细。”一边说着,一边展示着。其中一支刻刀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刀锋锐利无比,可是在刀锋的最前端,原本锋利的刀尖却被三角形的刀面取而代之。不解。陈兵看出记者的疑惑,接过刻刀说到,这叫三面刀,是父亲和她自创的。把刀尖磨成三个面,每一面都是锋利无比的刀刃,每一面都可以进行葫芦刻制,尤其是在葫芦上刻制书法时,线条的浓度会比普通刻刀强,还可以展现出书法的笔锋,做到刻出来的书法就好比直接写在葫芦上一样。还有不同粗细的圆口刀,细的刻人物,粗的刻景物,更细的用在脸部和头发。所有的线条都要求清晰利落,一笔完成。技法犹如国画的“白描”,远近、明暗、浓淡、光线等,都靠手中的一把刻刀完成。
只听介绍还不过瘾,需亲眼所见才最惊叹。
陈兵拿出一只正在刻制的葫芦。“你看,刻葫芦的首道工序便是选材。一种是压腰葫芦,挺着圆肚,上小下大;一种是鸡蛋葫芦,是兰州最具代表性的特有的品种,大的似鸡蛋,小的如算珠,小巧精致,兰州葫芦雕刻的发展与鸡蛋葫芦的发现、应用有极其重要的关系。还有一种是疙瘩葫芦,大如人拳,表皮生有不规则的瘤突,颇具古拙意趣。当然,也还有长形葫芦、长条葫芦和造型葫芦之分。”第二道工序就是处理葫芦。首先,用未开刃的刀子将葫芦表皮刮净,露出坚实的木质层;其次,用温水将刮过的葫芦洗净,然后晾干;接下来,用未开刃的刀子对葫芦表面进行刮压,要一刀紧挨一刀,不留空隙。须经过多遍刮压,直至葫芦表面触觉光滑油腻;最后,打磨葫芦,用干净的棉布对刮好的葫芦进行细细打磨,直至葫芦表面产生晶莹的亮光,才能真正进入到雕刻的环节。
根据不同形态的葫芦,所要刻制的内容也不同,这也是第三道构思。确定刻制的内容、位置、构图,接下来便是用铅笔在葫芦表面画出图案。“可别小看这一步,要知道,纸上画得再好,都是平面,在葫芦上画是立体的,要讲究透视。而且,中心人物要放在画面最前方,然后再向四周延伸。”
最是这葫芦,将一座城的气息都凝缩在其间了
准备工作都完成,便要真正动刀开始刻制了。
除了要扁平的刻刀和圆形的刻针,在陈兵手来回切换间,以刀代笔在方寸间雕琢。一刀刀、一针针,看似容易,走刀划针中是专注与实力,灵巧的双手和一颗善于发现美的内心。
“葫芦,不是乱刻。而是要遵从章法,上下图案就是要凸出中间的画面,平面与立体、圆弧是不一样的,线条不能生硬、中断,还要不留刀痕。你看,我最近在刻的这几只葫芦,是以敦煌飞天为主的。飞天的身体和飘带用刻针来刻线,凸出光滑流畅。飞天的发髻,就要刀针并用。发丝用刻刀表现,根根分明,但是,只用这样的方式表现未免也太单调。所以,我再用一遍点垛的技法,后涂上松磨渲染、皴擦,将墨色嵌入刻痕,这样飞天的发髻便立体生动不死板。”而这用松磨,便是刻葫芦的第六道工序。传统的雕刻葫芦是黑白色调的,为了让画面更加多样美观,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创新,陈兵与父亲和姐姐一同研发了全新的葫芦雕刻技艺手法:彩雕。用刀针代笔的方法加上特制的颜料,刻破葫芦表面将色彩渗入葫芦中,借此葫芦的色彩就可鲜艳润泽也能保持长久。一改葫芦雕刻界只有黑白颜色的历史,巧妙地将传统和现代进行碰撞。最后,给着墨、着色后的葫芦表面打上一层蜡,使其防潮耐久,再根据葫芦的特点,配以不同的装饰,或辅以底座或系绳悬挂,然后,一只兰州刻葫芦才算完成。用时少则一月,多则数月,乃至数年。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葫芦,所以,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件雕刻葫芦作品,在葫芦雕刻艺人的眼中,葫芦本身没有优劣之分,有的只是对每件葫芦特点的掌握和最适合的设计,葫芦上的瑕疵其实也是它的独特之处,只要善加利用,小瑕疵反而会成为点睛之笔。“讲究的刻葫芦手艺人,大多从葫芦种植就已经着手了。所谓,从源头把控,知根知底。小时候,我们住在安宁区,父亲在家附近种满了葫芦。后来我们发现,安宁靠西,种出来的葫芦皮质不细,不适宜葫芦雕刻。而现在的青白石则是种植葫芦的好地方,皮细、品质好、易包浆。再加上葫芦需要授粉才能结果,而且葫芦还有一个神奇所在,就是授什么粉,便结什么葫芦。就是说,若在压腰葫芦的花朵上授了鸡蛋葫芦的粉,那么这根藤蔓上,便会结出鸡蛋葫芦。”
在谈及独特之处,陈兵说:“陈氏刻葫芦有个特点,就是不留白,这是父亲对我们的要求,也是与市面上其他刻葫芦最大的不同点。”前文提到的《敦煌礼佛图》就是这一点最好的印证。从2005年开始刻,历经一年半才最终刻成,其精细程度,需要用放大镜才能看得清楚。就是如此,在长约30厘米,宽约3厘米的葫芦表面,陈兵满满当当刻了52个人物,外加四篇佛家经文,约7000多字。细细观察,52个女性人物,全部根据敦煌壁画创作,面貌、神情、服饰各异,惟妙惟肖,线条清晰而细腻传神。7000多个文字,竖排版,字字清晰大小均匀。也因为这件作品,陈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了“民间工艺美术家”的称号。
“疙瘩葫芦”是葫芦中独特的品种,因葫芦表面的凹凸不平较之以往的圆润光滑而言并不利于传统创作,是很多葫芦雕刻艺人们接触较少的品种。可是,独特往往意味着不平凡。
在陈兵的手中,有一只陈唯一大师雕刻的疙瘩葫芦,堪为经典。葫芦表面排列不均的疙瘩,在陈唯一手中,成为了一个个人物的脸庞,小而光滑饱满的是童子的脸;大一些的,带有凹凸的则是老者的面庞,一整只葫芦雕刻下来,栩栩如生的《童子闹佛》便呈现在了眼前。
这个作品,给了陈兵很大的启发:利用葫芦天然的一连串凹凸不平的“疙瘩”作为老虎的脊背;再与旁边凸起的疙瘩做以山石,将老虎匍匐攀登,充满力量和张力的气势展现无遗,立体逼真。“疙瘩”成就了葫芦雕刻的灵魂,也成就了手艺人精妙的匠心运用与技法,也将一个人、一座城的气息都倾注在了其间。
摩挲着父亲留下来的葫芦,陈兵既是怀念又期待未来。如今,她加入了“非遗进校园”的活动,教授孩子们刻葫芦的技艺。“我愿意教,也愿意分享,我只想将这一门手艺,继续传承下去。”
□兰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周言文文/图
新闻推荐
“大国工匠(职业明星)金种子”工程2018年度颁奖典礼举行 22名优秀中职生获奖
“大国工匠金种子”颁奖12月17日,兰州市职业教育又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当天上午,2019年兰州市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开赛暨...
兰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兰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