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积薄发兰州科技发展熠熠生辉

兰州晚报 2018-12-15 02:48 大字

兰州重离子加速器主环 兰州晚报全媒体记者何燕510所科研人员正在讨论产品情况 兰州晚报全媒体记者何燕兰州科博会上的新产品引来观众围观 兰州晚报全媒体记者甘霖第三届兰州科博会开幕 兰州晚报全媒体记者甘霖

科技篇

改革开放春潮涌动的40年,也是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的40年。40年春风化雨,创新,在金城裹挟着昂扬向上的力量,汇成一道独特的风景、澎湃的激流……

改革开放行进至第40个年头,“兰州科技创新号”捷报频传:2018年2月1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兰州、白银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吹响了新一轮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集结号;2月2日,我国首颗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顺利升空,而正是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即510所)为其从天上“看”地震配上了“千里眼”——“高精度空间电场探测仪”;11月6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自主研发的国产首台医用重离子治疗示范装置进入临床试验治疗……

2018年,一批蜚声海内外的金城学界“巨擘”连获殊荣,实至名归:1月25日,我国重离子加速器先行者,也是我国重离子科学及其应用的开拓者之一的魏宝文院士,以其60年卓著的贡献荣膺“甘肃省科技功臣”;此前的1月8日,程国栋、赖远明两位院士领衔的冻土与寒区工程研究团队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喜获国家创新团队奖,全国今年仅3支团队得此“桂冠”,纳入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授奖序列;就在不久前,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院士、510所科技委主任李得天研究员、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研究员等3位中国杰出科学家捧回2018年度何梁何利基金大奖……

兰州科技,历40年厚积薄发而绚丽绽放,熠熠生辉。兰州晚报全媒体记者何燕

兰州科技在新起点上起程

翻开1999年出版发行的兰州市有史以来第一部科技志《兰州市志·科学技术志》,会发现兰州科技起点并不低:兰州近代工业技术以19世纪70年代“左宗棠督甘兴办‘洋务’为发端”,至抗战时期,已在纺织、冶炼、印刷、加工等行业有所发展;随着1906年甘肃中等矿务学堂和农林学堂的开办,兰州“有了近代科技专业学校”。

此志载:兰州新型科技事业发端于1950年,“一五”时期曾是兰州科技发展的黄金时代之一。按照中央开发大西北的统一部署,随着石油化工、机械等大型厂矿企业在兰兴建,以中国科学院在兰组建最早的分院——兰州分院,相继成立地球物理、化学、地质、沙漠等研究所为始,一批基础实力强劲的科研单位陆续迁兰,大批来兰的专家、学者和青年学子迅速壮大了兰州科研队伍。一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兰州居于西北科研中心地位,在物理学、化学、石油化工、固体润滑、冰川冻土、沙漠盐湖、高原大气、陆相生油理论、高原生物、渗流力学等方面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果。据《腾飞的构想·兰州新世纪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一书所载:世纪之交,兰州地区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近20万人,科研机构744家,雄厚的科技与人力资源构成了丰富的创新资源。对比科技志中,兰州1990年前专业研究人员1.5万余人,已不可同日而语。

但当时兰州的民生科技却没那么亮眼。市科技情报研究所资深研究人员张克力过去长期处在科技信息分析、研究的前沿,在他的记忆里,改革开放初期,兰州对科技项目的支持和投入多集中于“五局一委”(即一轻局、二轻局、机械局、化工局、农业局和经委),与民生息息相关的科研成果和产品还很少。科技对百姓生活的影响和改善,最具显示度的几个点是春风电视机、长风洗衣机和兰州无线电厂收录机。“那个时候,兰州市连尼龙袜都不能生产,因为没有纺织机械,直到上世纪90年代位于旧大路的兰州针织厂从国外引进了一台。”

重离子治癌进入临床走出国门

“重离子加速器”从拗口生僻的科技术语,转换成老百姓家喻户晓、琅琅上口的“科技熟语”不过是近十多年的事。这多半与大家都知道“兰州重离子”能治癌有关,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一“国之重器”的建成凝聚了以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杨澄中院士、魏宝文院士等为代表的三代科学家的心血。

早在上世纪70年代,我国原子核物理后方研究基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创建者杨澄中先生,已确定近代物理所未来“以重离子核物理立所,以重离子核物理相关的技术应用强所”的发展方向,而继任者魏宝文院士则是这一路径的坚定践行者。“几十年过去了,事实证明他们当时的发展思路非常超前。”魏先生的学生,现任近代物理所书记、副所长赵红卫研究员说。

兰州重离子加速器于1988年建成出束,主要指标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开启了我国中能重离子物理研究;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2007年建成并投入运行,实现了从氢到铀的全离子加速,完成从低中能向高能的跨越,是与德国的重离子冷却储存环同属世界级的大型核物理实验装置。其中,或为组织者,或为领导者,魏先生功不可没。

赵红卫回忆,魏先生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即组织开展了重离子治癌前期基础研究。自2006年至2013年,重离子实验临床治疗肿瘤患者213例,疗效显著。我国由此成为世界上第四个实现重离子临床治癌的国家。魏先生积极支持了重离子束肿瘤治疗示范装置在兰州和武威两市落户及产业化发展。赵红卫说,“现在全国有明确需求的近百台,意向合作10余台。”2015年,我国首台自主研发的医用重离子加速器(武威)成功出束,今年已进入临床试验治疗。

从零起步,兰州已成为我国拥有重离子加速器数量最多的一个城市;从建所初期的几十人到今天近千人,历经数十年发展,魏宝文院士及其领导的团队培养和打造了一支长期扎根甘肃、国内顶尖、国际一流的重离子科学研究和重离子大科学装置设计、建造“国家队”。正如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的题词“加速器要加速科技进步,重离子重在造福人民”,近物所的三代科学家一以贯之地为此而努力。目前,在兰州新区,近物所大科学装置科技创新创业园(一期)检验检测中心的建设已排上日程,将建设国家级的检验检测中心、先进加速器实验室、粒子束工程研究中心和重离子辐照及应用技术研发中试基地;而不久前,国科离子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与泰中产业园投资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曼谷创新合作中心签订三方合作协议,将合作在曼谷打造东南亚地区首个重离子肿瘤治疗中心,重离子项目已走出国门。

创新发展,兰州科技一直在路上

兰州航天科技的发展也是一日千里。510所作为我国最早从事真空科学技术的专业研究所和我国第一批直接从事空间飞行器研制的单位,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从“东方红一号”起,飞上天的200多颗星(船)型号中都配套了510所研制的重要产品和关键载荷。

510所现任科技委主任李得天研究员1985年西北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考入510所研究生,他清晰记得:当时,研制一个航天器需要耗费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航天事业的神圣使命与神秘感吸引着他大学毕业后瞄准了当时对外“不挂牌”的510所。当时在510所工作的以达道安、李旺奎等为代表的一批导师都是国内真空领域知名的专家。李得天在导师李旺奎所创立的我国国防真空计量最高技术机构——国防科技工业真空一级计量站中开展研究工作。令李得天印象最深的,是由他负责建立我国国防的极高真空测量标准的工作,“探月工程、托克马克核聚变,以及近物所重离子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海光源等大科学装置,还有表面分析领域都需要用到极高真空,半导体、纳米科技等更是离不开。”2000年立项后,李得天在国外调研中发现利用液氮、液氦等低温方法获得真空的成本太高,先进技术手段又被垄断。不断琢磨中的李得天,后来无意中受到一家意大利公司产品推介中“用于超高纯净惰性气体的生成”这句话的启发,豁然开朗,重新设计后,终于在室温下获得了极高真空。2005年底建立起极高真空标准,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获得了2015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必须要做原始创新,才能实现从跟跑到领跑!”李得天说。

从神舟系列飞船,到“天宫”“天舟”系列,再到“北斗”系列……兰州科研院所对航天科技的支撑可见一斑。

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兰州航天科技的迅速发展仅是改革开放以来兰州科技发展的一个个缩影。近年来,兰州科技进步水平不断攀升,出台一系列科技新政,打出了一组“政策组合拳”。截至2017年,全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6%,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为72.21%。连续几年举办的兰州科技成果博览会、中国创新挑战赛(兰州),每年均有十数亿的项目签约。兰州高新区的排名在全国147家高新区综合实力考核评价中已有较大提升,目前自创区正朝着科技体制改革试验区、产业品质跃升支撑区、人才资源集聚区、东西合作发展先行区、生态文明建设引领区的既定目标迈进。连续两年遴选的“兰州十大科技项目”和“兰州十大科技创新项目”,已对40个成果转化应用类项目和可在较短时间内实现转化的基础研究类项目支持3400万元,这些在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实施的重大项目正迅速在兰州落地转化,促动兰州经济、社会稳步前行。

新闻推荐

居民称暖气不达标,供热单位回应 将派人检修增加供暖时间

12月13日,嘉峪关东路省妇联家属院的居民向本报新闻热线4286666反映:“今年暖气远远没有去年热”,“室内温度只有14摄氏度”...

兰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兰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