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来兰六十年变化几重天

兰州日报 2017-05-24 05:11 大字

1959年2月21日,我告别了家乡上海来到兰州,迄今已经近六十个年头。年纪大了,常常回忆些往事,每当我想起初到兰州的情景,再看看今天的生活,都会开怀一笑,兰州真的是今非昔比,令人欣喜。

当年,我们几个“上海娃”到兰州参加文艺工作,一下火车,甘肃话剧团的胡耀华老师就带我们在南关十字一家小铺吃牛肉面,晚上又到上海迁兰的“陶乐春”餐馆吃了炒菜米饭。当晚回到宿舍,我连夜写信告诉我上海戏校的秦光耀、郭友涓同学“兰州牛肉面才一毛多一碗,有肉,有萝卜,有香菜,真是味美价廉”。那时,上海一碗咖喱面要六角,平时我们是吃不起的,我还告诉他们“兰州有大肉和米饭的……”因为来兰州前,有同学说:“兰州少数民族比较多,牛羊肉肯定有,但想吃大肉和米饭恐怕很难”,还要我们做这方面的思想准备呢!更可笑的是,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秦光耀同学的小儿子秦峰出差来兰住在我家:我发现他带了一大包袜子,有20多双。我问他“怎么带那么多袜子?”秦峰说:“妈妈说了,兰州用的是黄河水,水是黄的,害怕洗不干净,也不用洗了,穿两天就换一双。”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当即,我拿起摄像机到水房,把水龙头开得大大的,边拍边说“耀耀、晴雯(秦光耀同学的夫人颜晴雯),兰州的自来水是白的,和上海的水是一样的……”

记得初来兰州时,从上海到兰州坐火车要三天两夜或三夜两天,50多个小时呢。火车到南京浦口时,要分批次将车转运到渡轮上摆渡,到对岸还得重新编组后继续行驶。南京长江大桥修建后,36个小时就能到达。现在20多个小时就能到了,而刚来兰州时,兰州的公交车,从东站开到小西湖就掉头了。

在改革开放前,物品奇缺,求大于供,采取凭证分配的办法,那时每家凭户口本才能办粮食关系,然后发购粮本,再凭粮本购粮或者换取粮票,有粮票才能上馆子吃饭或买糕点等食品。而粮票还分地方粮票和全国粮票,干部出差到其他省市,必须换全国通用粮票。那时,除了粮票、布票之外,还有购物本,凭本购买白糖、纸烟……每到过年前,家家户户提前把肉买来,害怕坏,都用报纸把肉包起,挂在窗外冻起来,因为那时没有冰箱。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和商品供应的充足,这些票证都成为历史了。

上了些年纪的人都知道,在那个年代,每个家庭的摆设都很简单,一张桌子一张床,几个小方凳,有几个木质的靠背椅就很不错了。结婚讲究的三大件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我记得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将床板拆开:找了些废旧木料、麻绳、买了些弹簧,请人做了一对“大包”沙发。那时家里有沙发是相当“时髦”的事呢!我兴高采烈地和爱人坐在沙发上拍了照,告诉我在上海的母亲和同学“我有沙发啦!”

再说说近几年的事吧。2002年,我随兰州歌舞剧院《大梦敦煌》剧组到南京、上海等地演出。在上海,是在上海大剧院演出的。上海人都知道,上海大剧院是上海最有标志性的、高档次演出殿堂,不是国内一流剧团、精品剧目,是根本进不了那里演出的。演出当晚,经兰州歌舞剧院院长苏孝林特批,我把80多岁的老母亲和弟妹请进了剧院,观看了《大梦敦煌》演出。他们看后都说,没想到兰州有这么好的舞剧。前几年,我女儿又随团去澳大利亚演出,上海的家人也都知道了。现在,我老家街道里弄里的邻居还有同学们都知道:兰州有全国一流的剧团,有全国一流的精品剧目。兰州在他们心目中有了全新的形象。

如今的兰州,高楼林立,交通便捷,商品琳琅满目,黄河风情线像是串起的一条靓丽的明珠,令人流连忘返。坐在家里,打个电话,就可立即和国内任何城市通话,而以前,往外地打个长途电话,还得填完对方城市的电话号码后,才能接通对方……

我在兰州走过了58年的历程,这风风雨雨的58年中,作为一段历史的见证人,我为兰州的发展和取得的成就感到高兴,我相信,兰州的明天定会更加美好!

新闻推荐

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专项行动推进创建活动以创建成果检验专项行动

【本报讯】5月23日上午,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召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暨“治转提”专项行动工作推进会议。会议传达了兰州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暨“治转提”专项行动工作推进会议精神,通报了经济区创建全...

兰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兰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