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陈展中的手绘艺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在博物馆陈展设计中计算机图形的应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效果展现,对传统意义上的手绘艺术提出了新的挑战。越来越多的设计者们更注重现代技术的运用,而弱化了我们曾极富生命力表现形式的手绘,它似乎正在被悄悄地边缘化……
曾经的手绘艺术是从事展陈设计人员的一种重要的表达形式,它作为设计概念的雏形,是贯穿于整个策展过程中非常必要的一种手段和途径,它是设计师前期的灵感捕捉和构思梳理,对整个陈展方向有着举足轻重的引领作用。
而今天我们许多设计师已经轻易地把它丢到了一边,热衷于电脑效果和高科技制作。不否认电脑制作的便携、准确、细致而丰富地表现设计效果,强大的模拟拷贝功能,但它却是一种程式、雷同、冰冷地表达形式。我认为现代陈展更应注重艺术风格的个性化、多元化、灵活化。事实上,手绘艺术可以把创意的很多理念更为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更好体现设计者不同的审美风格,这是电脑制作永远无法替代的,所以过度地强调电脑制作和跟风新技术,而摒弃传统手绘艺术表现方式是一种误区,是极大的损失。
一个成功的展览,利用什么样的技术方法?采用怎样的表达形式?如何达到最佳效果?我想它应该是高科技与手绘艺术完美结合的产物,我们不能收之东隅,失之桑榆!
面对当今地市级博物馆资金有限的困窘,最低地投入成本,最佳地表现效果,最接地气地制作彰显其本土特色展览,我认为手绘艺术的表现形式可能是目前最好的一种途径。兰州市博物馆基本陈列序厅中的《金城揽胜图》(图一)就是拿前人的东西丰富现代陈列中应用的有力典范,随着城市现代化的推进,兰州古城面貌消失殆尽,这张保存完好的手绘城郭图就是极为珍贵的手绘档案资料。它客观形象地描绘出明清时期兰州的山川形胜、城郭街巷,完整而准确地还原真实可信的历史原貌。犹如我们兰州当地的“清明上河图”一样,通过手绘还原历史的某种真实,并充分利用它让陈列更具有说服力,从而让观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作为陈展人,手绘是最起码应该具备的一项专业技能,因为在陈展实操中手绘不仅仅是一种表达形式,也是一种艺术表现,它是设计师设计理念情感表述最直观的语言,是设计师不同阶段对展览最真切地感悟!擅长什么就该有效地发挥什么,通过反复地对手绘稿进行修正、推敲、整理、归纳和总结,真实地记录了设计中对展品的理解过程,而这个过程本身也是非同寻常的演变历程。毫不夸张地说它是设计师与展览概念性交流和与展品的思想融合,在整个策展过程中也是很珍贵的实物资料。去年市博推出的流动展览《铁桥故事》(图二)——兰州黄河铁桥修建始末中,几张生动的手绘图就弥补了资料匮乏的缺憾,成为展览中一大亮点。那签约过程中中外代表商榷生动的形象、那运送铁桥料件沉重的车马行旅,无不真实地再现兰州铁桥修建的诸般不易和艰辛。从中也恰恰反映了陈展人对展览内容的深刻感受!
今天,我们在文物策展中不断提出“让文物活起来”、“让文物说话”、“替文物说话”,我觉得这是给手绘艺术带来了新的契机,我们完全可以在展示文物展品时也通过手绘这种原汁原味的艺术“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从而激发观众对中华民族古代先民强烈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且手绘作品本身也将是一件非常重要的辅助展品,它承载着展品大量的内涵信息。每一个细节刻化都凝注了设计者对展品的深入研究、考证和诠释。它为实物载体与观者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这种再创造性地呈现,是新老艺术的交流与碰撞,最大限度地帮助参观者去理解展品,去感受展览这件作品的灵动。
在这里我还是强调:手绘艺术的本身也是原创与再创的艺术品,它的表现定格于策展过程中设计者某一时某一刻的触动,是未来某天我们保存最本真和原始的历史轨迹,它是展品的艺术体现和升华。
对这样一种富有情感和生命力的陈展助手,我们怎能轻易将它舍弃……
□孔瑛
新闻推荐
【本报讯】4月22日,由东郊学校小学生们组成的“小小粉丝团”来到了中立桥下,孩子们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探营《丢心》外景拍摄地。刚走近拍摄地,孩子们就被那里各种神秘器材看花了眼。张远航小同学看到...
兰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兰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