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痴心老人和他的《兰州通》 ——记兰州“凡人善举”交流协会会长李家祯
有人说,老人不简单,有信念。也有人说,老人吃饱了没事干。还有人说,这个老人神经不正常。对于这些,他只是朴实的一笑:“很多人不明白我不惜借贷做这么麻烦的事是为什么,我也知道挣不了钱,可能还会亏本。但我心里就有这么一个念头,艰难我一人,服务更多人,就这么简单。”是啊!一个人做一次公益容易,难的是这么多年一直做公益,更难的是召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做公益,年已七旬的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从一个人撰写《兰州通》,到倡议成立兰州凡人善举交流协会,他的执着、信念感动了很多人。他就是日前荣获甘肃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雷锋精神研究会2016年度全省“岗位学雷锋标兵”荣誉称号的李家祯。
为一本书坚守17年
3月25日上午11时许,记者来到九州一家属楼一楼住户,走进刚搬过去不久的兰州凡人善举交流协会办公室,听说记者要来采访的李家祯,正抱着一沓沓荣誉证书往桌子上摆放,摆的很认真,从他的举动可以看出他对这些荣誉的珍爱。见记者进门,老人急忙拿出他刚出版不久的第10版《兰州通》样书,“这是我最近出版的,全彩印刷。300多页、20多万字1000余张照片,都是我自己整理出来的。”老人说,这是目前内容最为详实和完整的一本《兰州通》。
从2012年6月开始,李家祯就开始搜集整理第10版《兰州通》的资料了。这一次,文化和旅游是他补充的重点内容。他说,兰州市提出的发展旅游的口号是“中国西北游,出发在兰州”,作为一个民间人士,自己做这点事实在是微不足道。“但作为一个兰州市民,为宣传兰州的文化和旅游事业,我也想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很多人不明白,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的七旬翁,17年如一日,为了一本书和一个梦想,执着地坚守着一路走到今天,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李家祯?
1996年,李家祯从省林产工业公司内退。老伴没有工作,李家祯每月294元的退休工资不足以维持家计,他和老伴就到西关十字摆起了地摊,卖报纸和一些小日用品,以补贴日常生活开支。就在摆摊时,找他们问车、问路、问医院,甚至打听公厕的外地人还真不少。老两口是热心肠,一律耐心仔细地答复,有时甚至还义务带一段路,给路人提供了许多方便。天长日久,李家祯寻思开了:要是有专门介绍市区交通、景区、医院等各方面情况的生活指南就好了,那会给大家带来多少方便。
有时候报纸卖不完,李家祯也不像其他人那样全部退掉,而是留一些自己看。读报、剪报,很多有用的信息他都一一剪下来整理保存。天长日久,竟也攒了厚厚的一大本。偶然的一次,李家祯在浏览外地新闻时无意间注意到一则《上海应有旅游消费手册》的消息,文章呼吁“随着上海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来上海旅游、观光,可市场上缺少一本通俗易懂、宜于旅游参考的消费工具类书籍,应尽快组织人力编写。”正是那篇文章触动了李家祯的心,从那之后,李家祯就像变了一个人。报纸不卖了,地摊也不摆了,家务活全都交给老伴何金环。李家祯作出一个重大决定:写一本专门介绍兰州的服务手册。
为了了解公交线路,李家祯骑自行车到公共车站挨个抄站牌;为了编辑铁路客运票价表,李家祯在火车站售票大厅一个个窗口问……每每从报纸上看到,哪里新建了博物馆、哪里新修了陈列室、哪里的景区扩建了,只要关乎这座城市,李家祯都要骑车前去,核实新信息、补充新材料……17年间,李家祯不仅出了书,还将这本书一版再版,更新了10次之多。
有人说,老人不简单,有信念。也有人说,老人吃饱了没事干。还有人说,这个老人神经不正常。对于这些,李家祯只是朴实的一笑:“很多人不明白我不惜借贷做这么麻烦的事是为什么,我也知道挣不了钱,可能还会亏本。但我心里就有这么一个念头,想为大家提供信息,想让大家少跑冤枉路、少花冤枉钱,艰难我一人,服务更多人,就这么简单。”
据了解,2015年11月24日,甘肃省首个民间公益协会——兰州凡人善举交流协会正式成立,李家祯被选举为会长。
30岁的“红旗车”
李家祯的家里有两件“宝”,一件是他的《兰州通》,另一件则是他的“宝马”——陪伴了他30多年的红旗牌自行车。李家祯说,如果没有“红旗车”,也不会有《兰州通》;如果不是《兰州通》,“红旗车”也不会用到现在。
在互助巷李家祯的家里,一样的单元,一样的楼层,不一样的是李家祯家没有防盗门,至今仍然保留着楼房初建时安装的木制门。在那不足50平米的房子里,阴暗潮温,光线不足,厨房的自来水管壁上渗着寒气凝成的水珠,摸上去冰凉。“幸好,楼上、楼下都有暖气,我们家的自来水管才没有冻住。”说这话时,李家祯的眼里居然透着一丝欣喜。
光光的水泥地擦得很干净,但屋子里像模像样的家具却没有几件,沙发、柜子、桌子全是很多年前的旧家具。李家祯的办公桌就在阳台上,窄小的空间只能容下一个人。桌上摞着很多书,有新华字典,还有放大镜。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谁也不会想到,这么多年来李家祯老人居然就是在这里编写完了10个版本的《兰州通》。
紧挨阳台的房间里,停放着一辆产自天津的“红旗”牌加重自行车,烤漆脱落、锈迹斑斑,车身陈旧,但“红旗”两个字依稀可辨。李家祯说,这就是他的“宝马”,这么多年来陪着他编写完《兰州通》的正是这个宝贝。如果没有“红旗车”,也不会有《兰州通》;如果不是《兰州通》,“红旗车”也不会用到现在。
李家祯所在的互助巷是通暖气的,但他家里却年年冬天生火炉。邻居们告诉记者,小区里的住户人很杂,有拆迁户、租住户、老住户、还有买二手房来的新住户,有的人交暖气费家里也通暖气,有的是暖气通着但不交费,李家祯家是这几栋楼上唯一一家既不交暖气费,也没有通暖气的住户。
邻居们说,他们家的暖气片被李家祯自己给拆掉了。
为了省下钱来出书,从2002年起,李家祯就动手拆掉了自家的暖气片。“不是我们不怕冷,是我们实在没有办法了。”李家祯说,小区里也有人家通着暖气但欠着费,但我们家不能那样。
在寒冷的天气,没有暖气的水泥建筑就像是冰窖一样。生个炉子也只能温暖有火炉的那一间。“每天早上都不愿意从被窝里钻出来,晚上也是,被子冷的都不想上床睡觉。”这样的环境,对于年轻人来说,恐怕都难以承受,又有谁能想到,这是两位老人的真实生存状态。而这一切,居然是为了这一本《兰州通》。
拆掉暖气片,每年可以为李家祯省下700多元。对出书来说,这点钱可能微不足道,但李家祯觉得,就是要省下每一分钱来出这个书。当然,李家祯心里也有愧疚,这么多年来他一直觉得自己对不住妻儿。
曾两次贷款支付印刷费
对李家祯来说,世界上最难办的不是一个人坚持很多年出一本书,也不是骑车跑遍整个城市收集资料的辛苦,更不是遭遇冷眼甚至嘲讽时的屈辱,当然也不是寒冬里老两口窝在没有暖气的屋子里忍受寒冷……他最难的时候,就是每每出书的时候家里没有钱。
2001年,李家祯出版的《兰州便捷通》亏损了3000多元,让他一下子陷入了困境。借遍了亲戚朋友的他,已经不好意思再度张口了,万般无奈,李家祯想到了自家的房子,他准备抵押房子,贷款出书。
直到现在,李家祯依然清晰地记得他曾经两度抵押房子贷款的经历。那些日子的一幕幕场景,就像是电影里的情节一样,周而复始,在他的脑海中循环播放着。不抵押房子,贷不到款,就出不了书。可抵押了房子,贷款又如何还?一旦还不上贷款,房子没了,一家老老小小又能去哪里住?纠结归纠结,为了心中那执着的信念和对这本书的热爱和坚持,李家祯最后还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贷款出书”这条路。
家人中,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就是老伴。相濡以沫那么多年的老伴,在这件事情上和李家祯坚决保持不一致。为此,两人还大吵了一架。但最终,老伴还是没能拗过倔强的李家祯。
2002年3月27日,李家祯抵押了自家的房子,从银行贷款2.4万元,支付了5000册《兰州通》手册的印刷费。从那以后,每月的27日都成了李家祯一家的“难关”。过关前,惶惶不安,省吃俭用;过关时,诚惶诚恐,舒一口气;过关后,忧思忧虑,再续前愁。每个月连本带息700多元的银行债务,李家祯一家直到2005年3月末才最终还清。
2005年8月,第五版《兰州通》交通手册信息采集完成,重新印刷在即,高昂的印刷费用再次成为他最头疼的事。借钱无望的情况下,李家祯再次抵押房子,那一年的10月他再度从银行贷款3万元。一年之后,在一位亲戚的帮助下,李家祯一家还清了银行债务。
目前,他正在搜集《兰州通—凡人善举》的材料,该书计划收录500多位近年来涌现出来的“兰州好人”,现已收集了300多人的事迹。“哪怕是砸锅卖铁,我都要把《兰州通—凡人善举》做成精品,不为什么,就为‘兰州好人\’。”老人说话的表情是严肃的,从他的表情中记者读懂了“执着”二字的真正含义,也见证了“凡人善举”的伟大。 兰州日报记者马进帅文/图
新闻推荐
“你好,我们能坐下来喧一会吗?”这句话已成了西固区四季青街道广大干部在深入开展“大走访”活动中的口头禅。就是在这样的寒暄和走访中,街道干部及时了解到杏胡台村17岁的孔德全被确诊为脑瘤后,号召...
兰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兰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