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右“韩竹子”
认识韩博泉先生是从读他的画作开始的。那是60多年前,在一位朋友家里看到他画的一幅墨竹,给我的印象很深,后从旁得知他是一位青年教师,已经被选拔到文教行政主管部门工作。
博泉先生恬静善思,秉性耿直,朴实无华,自幼酷爱书画,在他上师范学校时,适逢上美术课的教师朱伯坤先生是近现代著名的山水画家,发现他对画画独有天赋,并有初步基础,就因材施教,重点加强了对他的栽培。以后博泉先生一面工作,一面勤奋自学,不断实践,丰富自我,刻苦研读《芥子园画谱》及有关山水、花鸟、梅、兰、竹、菊等内容的历代名家著作,从而使其领会了国画创作的基本要领与特征。同时不断地在实践中演练物象的造型,为了省钱以地为纸,以指为笔,反复锻炼提高线描的技巧。他经常把画好的画挂在墙上,反复审读提高自己的悟性。1960年后,博泉先生又调到兰州市文化局工作,环境的改变,使其如鱼得水,视野更加开阔,并结识了许多著名画家,特别是孔寿彭老先生,经常为他作画示范,对他教诲至深,使其获益匪浅。
韩博泉先生是在刻苦勤奋、实践求真中成长发展起来的一位画家。在“十年浩劫”中,不但受到冲击,还批判他画山水、花鸟画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这种打击使他一段时间内心灰意冷,放下了手中的画笔。许多好心的画友多次劝勉他,要坚定信念,坚持下去。特别是画家范有信、周戈等把画画的纸和笔送到家里。在热情鼓励和帮助下,他重新又拿起了笔。不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阳光普照大地,艺术的春天来了。博泉先生的思想得到大解放,笔墨也随着改革的时代重放光彩。那时,市博物馆在中央广场举办了一次画展,其中一幅《风竹》国画就是他创作的。当我看到这幅画时,深感构图新颖大方,笔墨清润隽拔,栩栩如生,墨与水的关系处理得十分到位,让人耳目一新。就是在广场的这次画展后,博泉的画脱颖而出,得到广大市民的喜爱,“韩竹子”美誉从此而得名。
博泉爱画山水、花鸟,特别爱竹画竹,始于儿童、少年时代,从小就对绘画有着浓厚兴趣和执着追求,使其一画就是60多年。他把所追求的事业永远埋藏在心底,溶进了整个人生历程之中。除“文革”中停过几天笔外,几乎是天天挥写,日日作画,不论是山水,还是花鸟;不论是墨竹、牡丹、梅花、菊花,还是紫藤、葡萄……他都全面攻读,样样涉猎,既吸取传统优秀经验,又注重生活体验,走进自然,认识生活,以自己的素养为基础,由物生情,寄情于物,一经落笔,都能在疏枝密叶或异彩纷呈中得到体现,成为佳作。他所画的花鸟画,特别是梅、兰、竹、菊、牡丹、紫藤等笔力苍劲,设色绚丽,生动清新,充分表现出以写为法,以骨为质的中国画最主要的特点。
韩博泉先生遵循“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原则,他多年常去市郊和市内公园写生,特别是多年借出差机会游历省内外及江南诸省名山秀水及风景名胜之地体验生活,尤其是观察竹子与梅花的生长规律,以及神情气韵。早年时,他在自家院落中种植竹子、牡丹、葡萄、紫藤、菊花等,这不仅是为了营造一个幽雅恬静的生活环境,更是通过观察这些物种的个性动态,以便更好得进行创作,这种身体力行的精神是可贵的。他待人诚恳,不善辞令,不喜张扬,但坚信实践出真知这一理念,在不断攻读中,从自己手下一幅幅墨色淋漓的画作中,变得更充实,变得更高尚,使精神得到升华和超脱。博泉先生作画基础功底扎实,线描“应物象形”,用笔疏简灵动,而又苍劲有力,画面清新雅致,富有感情并充满蓬勃生机,实为群众喜闻乐见。博泉先生画画,能以流畅奔放而又婉转有力的线条和笔墨概托为简洁的艺术语言,体现出美的神韵,美的风骨,美的力量。
由于博泉先生多年练就的笔墨功夫,加之他熟悉物象的造型,因而每当作画,便下笔成势,自然神妙。凡读先生的画作,尤其是他那一株株挺拔清秀的竹竿和迎风飞扬的枝叶,无不使人深感蕴含着先生的人品和气质,同时充分显示其“挥洒之中寓真情,豪放之外出新意”的艺术魅力,给人们以美的享受和启迪。艺海无涯,学无止境。我还是赞称博泉先生常说的一句老话:“活到老,学到老。”祝愿博泉先生艺术常青,永膺寿祉。黄应寿
新闻推荐
周六福珠宝大门被封■共用一个店面的周六福珠宝和甘肃诚恒投资有限公司无法付清投资人利息,法人均失联■涉及300余万元资金部...
兰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兰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