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低碳”清明离我们还有多远

兰州日报 2010-04-06 06:20 大字

又是一年春草绿,又是一年清明时。各地的墓园皆出现了一幅幅扶老携幼,缅怀祖先的温情画面。据报道在安徽合肥,今年清明节主题被定为“文明低碳祭祀,平安和谐清明”,倡导人们通过鲜花、绢花、卡片来表达追缅之情;北京的民政部门和社区工作人员为市民提供了网络“代祭”服务;南京有的公墓推出了“纸钱兑换鲜花”服务……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兰州市一些主干道的十字路口和小街巷每到晚上就火光点点,燃尽的纸灰随风四处飞舞,祭祀完的摊点上食品、水果、纸杯、酒瓶随处可见,墓园里同样如此。看到这一切,笔者就想,为什么同样一个祭祖,我们和别人有这么大的差距呢??

近年,国家把清明节纳入法定假日,目的就是为了保护传统节日文化,促使其内涵深入民心。有学者提出,清明祭祀是民族感恩的集中体现,“清明”传统节日应该被称为“民族感恩节”。感恩也好不感恩也罢,这些设想的提出都是希望能为清明节增加新的内涵,注入新的生机,祭祖同样不能例外地应加入新元素。事实上,除了踏青扫墓,插柳、戴花、放风筝、荡秋千也是清明节流传下来的习俗,但这些富有文化内涵的习俗如今却已随着社会的不断前进而逐步被简化、淡化。

清明祭祖扫墓,是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习俗,可以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它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的一种传统文化。文明祭祀更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既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也是移风易俗、端正社会风气的重要内容。今年全国清明节工作视频会议上,民政部呼吁各地推行鲜花祭扫、居家祭扫、网络祭扫和社区公祭等文明祭扫方式,打造绿色、生态、和谐清明。这不仅是对公众的倡导,更是对政府部门提出的要求。 

其实,随着大量以更低消耗、更少污染、更多环保为核心的新做法的涌现,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清明时节各种点燃香烛、焚烧祭品、鸣放鞭炮等祭扫方式,不仅与当下全社会所提倡的“低碳、生态、环保”生活方式不符,也产生大量垃圾和废气,污染生活环境,容易造成火灾等事故。时代的发展,观念的变更,正在为传统的清明节添加新的文化内涵和注解。

因此,笔者希望明年的这个季节,我们能够欣喜地看到,传统的清明习俗在植入“低碳”元素后,释放出更文明、可亲的气息。当然,要让“低碳”的祭扫方式从新潮的“概念”走入实际,让它在生活中找到“落脚点”,需要有关部门在大力宣传这一新观念的同时,更好地增强服务工作,为人们“低碳祭扫”创造便利的条件。 

新闻推荐

求真务实 开拓创新 再谱党校干部教育新华章——写在中共兰州市委党校建校60周年之际

中共兰州市委党校校长  滕兴科在这春潮涌动、生机盎然的美好季节,中共兰州市委党校迎来了60周年华诞。六十年岁月峥嵘,六十年春风化雨...

兰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兰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