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莫让孩子与“毒物”为伴

兰州日报 2010-04-08 06:18 大字

霉变的面包和馒头打碎后,掺上香精、肉味精等调料,就成了“香辣牛排鸡排”;颜色艳丽的豆干制品往往是“三无产品”,简单包装的果汁很有可能是掺了香精没有任何消毒措施的自来水直接灌装而成的……而这些以耸人听闻的方式生产出来的食品到底流向了哪里?如果有心人在某些小学校的周边转上一圈,就会发现它们的主要分布地都在这儿。这些黑作坊做出的黑心食品,因其独有的口感和便宜的价格,正是我们的孩子课后最青睐的零食。

说是食品,还不如看成“毒物”。一般的毒物还会在商品标识上有显著的辨认痕迹,至少会注明骷髅的图案。而这些裹着食品包装的“毒物”,却一直在校园周边的小店里徘徊,毒害我们的孩子。首先,这些食品便宜,一块五毛的就能买上,孩子们的经济能力和零花钱可以承担,所以他们会理所当然地认为这是物美价廉的“好食品”;其次,这些食品的包装能哄人,红彤彤的外表让人看不清腐烂的本质,有时还会自我标榜“绿色食品”或“优质产品”的美称,孩子们能认清的,也只有这些表面上光鲜、内里霉变食品的包装;更重要的是,孩子们的生活常识有限,他们不会像大人一样去探究食品的生产日期、有效期、生产厂家和原料。面对无良的商家和黑心的小店主,即使他们感觉到食物的质量有问题,也没有勇气去质问人家。因为他们还不懂得自我保护。

正是因为孩子们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如果任由这些“毒物”继续在校园周边的小摊上流窜,无疑会对孩子们的身心健康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必须由大人出手,来遏制住这些垃圾食品的流通。工商部门必须时时检查,堵住食品生产的源头;学校必须严格监管,向学生宣传垃圾食品的危害;家长也可以硬起心肠,控制孩子的零用钱。最重要的是我们的食品安全制度体系应该给那些无良商贩一点苦头吃,让他们知道贩卖“毒物”的代价,罚到他们不敢再犯为止。

其实,除了这些垃圾食品,校园周边的“毒物”还真不少。容纳未成年人入内的网吧、隐藏起来的电子游戏机、引诱小孩的赌博工具、恐怖书籍和玩具……真正算起来,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里,只要有无良商家的私心作祟,“毒物”就时时缠绕在孩子们身边。所以,不仅要净化孩子们成长的物质环境,还必须净化他们的文化环境。2009年,由中央文明委等多部门倡导的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工作在全国各地开展,兰州市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进程中也将此工作作为重点来抓,并联合工商、文化、公安等多部门开展了多次检查,得到了家长、学校、孩子的一致赞扬和拥护。这充分说明,作为父母,我们多么希望有相关部门来牵头常抓不懈地做好这项工作;作为学校,也希望自己的周边环境是干净、整洁、卫生的,而不是小摊密布;作为孩子自己,他们也希望自己得到更好的照顾,而不是与这些“毒物”为伴。

“毒物”屡禁不绝的现状告诉我们,净化社会环境、保障食品安全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新闻推荐

外出安全一票否决 学生春游几成奢望 专家呼吁组织校外活动不要因噎废食

清明节过后,天气逐渐转暖,外出踏青迎来了好时候。和同学们一起唱着歌外出踏青春游,几乎是每个成年人的珍贵童年记忆之一。不过记者日前在采访中发现,由于安全问题“一票否决...

兰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兰州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