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窑街四月挖“梭盐”

兰州日报 2010-04-12 06:17 大字

位于兰州西北角百余公里的古镇窑街历史悠久,在明朝洪武年间就以盛产煤炭和陶器等而声名远播。除此之外,当地还有不少土特产,尤其是野生的“梭盐”很多,堪称山中一宝。

“梭盐”只是当地百姓俗称的土名儿,其真正的叫法应该为“锁阳”,它属于较为稀缺的中药材,有补肾壮阳理气、强筋健骨活血等多种功效,在中医临床上用途很广。

说起“梭盐”,还有一段非常惨烈悲壮也很神奇的故事。据说,唐朝大将薛仁贵征西时,兵将被困“锁阳城”,将士们只好挖“锁阳”充饥,最终转危为安并扭转了战局,由此可见,“锁阳”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这则故事在甘肃民间流传甚广,我在很小时常听大人们讲起。至于“锁阳城”嘛,它的确切位置到底在哪,民间说法各不相同,反正在河西走廊以西是完全可以肯定的。不管怎么说,那段远去的已湮灭的传奇,给窑街的“梭盐”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窑街的“梭盐”资源比较丰富,品类却不多,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能生吃的“肉梭盐”,俗称“白面”;另外一种叫作“狗梭盐”,土名“杂粮”,不能生吃,只能入药,其药用价值却高于“肉梭盐”。

早在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因生活困难和处于好奇,当地群众素有挖食“梭盐”的习惯,一是尝鲜,借此充饥;二是挖它卖钱,贴补家用,真可谓“一举两得”!不过如今,窑街城乡百姓普遍富裕了,进山挖食“梭盐”早已成为云烟往事。然而,有些人对于挖“梭盐”还是情有独钟,主要是为解决药铺和药材商们的急需,一公斤“干梭盐”至少能卖上二十几元,其价还是不低的。

常常有人向我提及,窑街“梭盐”虽然名气不小,可是,挖食“梭盐”却受季令与节气的限制,不是随便什么时候就可以采挖到的。一般来说,每逢清明前后,尤其在清明节前,城乡人家要进山上坟,在祭扫先祖之后返回的途中,会看到山坡沟谷有“梭盐”探头露脑的诡秘影儿。

此时是由凉转热的过渡期,各种草木才刚刚复苏绽芽,可“梭盐”却已长壮并成熟了,是采挖的最佳时机,它悄然顶破干旱贫瘠的黄白土层,挤钻出浅红色的圆尖脑壳,向春色轮回的山峦展示出蓬勃无限的生机与活力,路人若是不留意呀,还发现不了它哩。

有经验的上坟人呐,会用手中的铁锨使劲一挖,顿时露出“肉梭盐”粉嫩胖润的身骨,这些块茎状的植物有根须,枝叶不多或几乎没有,有的像萝卜,有的似山芋蛋,形态各不相同。用小刀或指甲或其它器物抠刮去棕薄的皮衣,显露出洁白如玉的肉质,恰如刮掉皮的山芋,吃一口鲜美脆嫩,其味香甜中略带点涩,汁液也很多,既解馋瘾又能强体,上坟踏青尝鲜,别有一番情韵在心田。

有一位久居窑街的老朋友告诉我,说是采挖“梭盐”得有技巧,先要观察其个头长势,太小或独个的最好甭挖,有经验的一挖就是一窝子,每窝好几个,每个都粗壮;不会挖的,每窝仅一个,个头也不大。朋友还再三向我提醒道,这种奇特的“肉梭盐”会愈长愈大,到了阳历六月就不能再吃了,因为它已变苦变老,味道更涩了,只能卖往药店药铺当药使,不过,其功效却总不如“狗梭盐”。

经笔者了解后得知,千百年来,从窑街的红山大坪、关帝坪到马家岭以及炭山岭、骟马湾一带的东北群山,还有大通河对岸的马庄村后之崇山峻岭,生命力极强的“梭盐”无处不有,它迷恋着祁连山东端余脉的万般体贴与温存,历尽千年风霜雨雪,依偎在古镇的大山怀抱里生生不息,给唐蕃古道和丝路南线带来了宝贵的财富与神奇淡美的色彩。

嗳,说来还真有些惭愧,我虽然在窑街工作并生活了多年,尽管目睹过“梭盐”的芳容,却没有上山采挖过,对此颇觉遗憾。我想,以后一定要抽出点儿时间,到窑街大山深处亲手去挖一回“梭盐”,给记忆里的缺页补上一张珍贵的底片。

新闻推荐

儿艺经典剧目来到甘肃大型公益演出昨日首演

【本报讯】4月12日下午,金城大剧院掌声阵阵、笑声不断,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经典儿童剧走进甘肃”大型公益演出在这里进行首演。来自全市各个中小学校的近千名学生观看了经...

兰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兰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