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戏剧大省需要唱响自己的咏叹调

兰州日报 2009-12-14 07:06 大字

西北五省区歌剧界“掌门人”日前在兰州汇聚一堂、畅所欲言,在“西北歌剧音乐剧发展院长论坛”上积极探讨歌剧音乐剧的发展之路(载《兰州日报》12月11日文化新闻《五省区歌剧院负责人畅谈发展之路,建议恢复“西北音乐周”演出活动》)。

这个消息一定让不明就里的读者一头雾水,以为甘肃文化界又要出什么歌剧的新花样了。歌剧是什么?歌剧是综合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而以歌唱为主的一种戏剧形式,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通常须用意大利语演唱。西洋歌剧属于高雅艺术的范畴,处在艺术金字塔的塔尖位置,我们知道的帕瓦罗蒂、多明戈、卡雷拉斯等“三高”就是西洋歌剧的“大腕”。正是由于西洋歌剧的艺术地位使然,才使得“歌剧的中国化”问题始终成为了中国音乐人心中“永远的梦”。《白毛女》、《洪湖赤卫队》、《江姐》算作探索中的力作,但是还远远没有形成中国歌剧的气候。

其实,甘肃歌剧46年前着实“火”过一把。甘肃当年的剧作家刘万仁、高平、康尚义、黎群与作曲家包学良、庄壮、刘尚仁联手,不负众望地打造出了甘肃歌剧《向阳川》,被周恩来评价为是继《白毛女》、《洪湖赤卫队》、《江姐》之后又一部中国歌剧的成功之作,这也让民族歌剧概念在西部地区生机勃勃了起来。遗憾的是,由于剧情的时代硬伤,《向阳川》毕竟没有成为传世之作,甘肃戏剧也与引领中国歌剧发展的机遇失之交臂。当然,这个遗憾终被15年后在四川省诞生的“敦煌题材”舞剧所弥补——《丝路花雨》成为中国舞剧发展的里程碑。

甘肃地处西部内陆落后地区,可是文化积淀却相当丰厚,文化发展也多有引领潮头,这似乎与经济地位形成反差。但若用历史眼光来看,却不足为奇。抗战时期兰州是大后方,人文荟萃造就了那时的文化繁荣;五十年代“支援大西北”时期,李季、闻捷来到甘肃,文坛很是活跃,这让兰州又一次成为文化之都;而李战、陈永玲、程世荣、易炎等杰出的老一代甘肃戏剧家的贡献,更使得甘肃“戏剧大省”名不虚传。对于肩负民族复兴大任的当代中国来说,经济成就举世瞩目,但文化建设却是公认的“短腿”,因此没有比文化复兴更重要的事情了。现在我们若选择“反弹琵琶”,从建设“戏剧大省”入手来优先发展文化,相信完全也可以实现曲径通幽的目标。

当然,现在的戏剧不很景气,歌剧尤甚。从全国范围来看,歌剧大多“有院团无剧目”,50台国家精品剧目里的两台歌剧也成为“最赔钱”的剧种。但是,若撇开中国戏曲“非遗”的保护意义不谈,随着语言环境的变迁,各剧种的整合终究将成为现实,这为歌剧的发展打开了一个机遇窗口。而甘肃拥有极为丰富的特色音乐资源,唱响自己的“咏叹调”的条件得天独厚,因此对中国民族歌剧的探索之路应当坚定不移走下去。

新闻推荐

拆迁也要讲和谐

近年来,随着兰州城市现代化进展创新、变化中求得和谐。和谐正在程的加快,随着城中村改造的进展,成为320万兰州市民的心声。在城市中的一些不适应城市...

兰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兰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