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佛慈制药 中医药的璀璨明珠

兰州日报 2009-10-11 07:37 大字

2009年,中国最受瞩目的大事,无疑是建国60周年大庆。而对佛慈制药来说,还有更多的喜事等待我们去祝贺,建厂80周年大庆、医药园区开建、全力备战上市,件件可喜可贺。当我们还沉浸在国庆大阅兵、国庆联欢晚会和八天长假带来的喜悦之中的时候,10月18日,佛慈将迎来自己80周岁生日,这是兰州市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从今天起,为展示佛慈建厂80周年的发展成就和改革成果,本报将对佛慈制药进行全方位的报道——

佛慈的历史是敢为人先、勇于实践的历史,也是国药从传统走向现代化的历史。1929年,爱国实业家玉慧观先生“惜吾国科学之落后,中药遭天演之淘汰”,立志“科学提炼,改良国药”,在上海闸北区创建当时最先进的民族工业企业——上海佛慈大药厂股份有限公司。玉慧观先生取“我佛慈悲,药物可普救众生”之意,将厂名定为“佛慈”,同时使用“佛光”商标。

建厂后,提出并实践了“科学提炼,改良国药”的宗旨和口号。表现出在中成药生产领域的创新胆略,一是改变用全部药材细粉制成蜜丸或水丸的传统工艺,采用提取药材有效成份,制成浓缩浸膏丸、片剂的新工艺;二是在经营管理方式上,学习了国外先进经营方法,和现代工业企业的经营方式,组织了独立的并具有一定现代化设施的中成药加工企业。在工艺与技术方面,学习日本工艺,主要设备亦从日本引进,建厂开始,就聘有药师和美术师等,研究制订出工艺操用方法,各种药材用酒精提取浸膏收率及质量标准等,采用乙渗漉,浓缩工艺,这在当时中成药加工上是个创举。因此,佛慈药厂一直受到社会的注视。

主要产品丸片剂,并有部份汀水膏剂初期产品大致可分三个类型:一是自创新成药,主要有仿德国的“优美露”(当归制剂),首创的“当归素”、“桔梗素”等单位中成药和中西药合制的“海棠晶”(对外宣传用海棠提取而成),当归素、海藻晶是佛慈主要产品。二是以金肾气丸、六味地黄丸、归脾丸、香砂六君丸等代表的传统的古方成药。三是仿制和自制的无量寿、三那星、救通宁、参灵酒等高档产品,获利也大。到抗战前夕,产品最多发展到100余种。

生产及销售业务,建厂初期,约有20多人,年产及销售额,大约只有八九万元。由于产品在市场上取得信誉,生产、业务发展较快。上海设总发行所,还相继在天津和香港设立分行,并委托泰国国扬药局为该国代理总经销(1949年前泰国是佛慈成药外销最多的国家)、还行销到东南亚地区。为推广产品销售。一是厂方大量刊登正幅版面的报纸广告和招贴宣传路牌广告及其它形式宣传广告等。以“科学提炼、改良国药”为号召,自印出刊“科学国药”书刊,分送各医疗单位,中医师等。介绍产品优点、用途;二是注意产品包装。佛慈药厂用方扁瓶装潢在三十年代是独特的包装,装潢精制美观,携带方便,久存不变质疗效好,深受国内外用户欢迎,尤其出口到东南亚地区,存放长不变质,深受华侨欢迎。在国外声誉颇著。这是佛慈发展较快的因素之一。到抗战前夕,职互发展到50多人,年生产、销售额达到20多万元,其中外销约占20%~30%,这是建厂早期的黄金时代。

1931年,佛慈中药浓缩丸开始出口到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成为中国中成药制药史上第一家把中成药推向国际市场的企业。从此,佛慈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桂附地黄丸)、八仙长寿丸(麦味地黄丸)源源不断运到东南亚,其以“选材地道、工艺精良、疗效确切、服用方便”深受海外华人的欢迎。史料记载:发行以来,用者称誉,风行遐迩,供不应求……

佛慈是中国中药史上第一家中药制药工业企业,最早提出了“中药西制”思想,首创了浓缩丸剂型,也是最早在传统中药行业中引入先进的股份资本组织形式,创立了当时最先进的民族工业企业,此举开创了中药生产工业化的先河。今天,浓缩丸作为中成药主导剂型,被众多中药生产厂家追捧,历经80年方兴未艾,同仁堂、九芝堂等一些老牌企业也纷纷加入浓缩丸生产行列。在林林总总的佛慈100多个品种中,以中国中药名牌产品六味地黄丸为代表的佛慈牌六八味地黄系列产品以“工艺精、品质优、疗效好”被消费者信赖推崇,逐渐成为主力产品。

佛慈的历史是历经沧桑、饱经风雨的历史。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佛慈在天津的发行所被迫关闭。1940年6月日本侵略者强占佛慈上海总发行所。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上海佛慈大药厂及所属各发行所重新归还佛慈。1946年,佛慈在汉口设立分所。1949年,上海解放后,佛慈在香港的发行所开始独立经营。1951年,汉口分所和重庆的工厂关闭。解放初期,厂内包括私方人员约有50多人,职工有当家作主的觉悟。业主也有发展业务的愿望,共同进行了生产和业务的整顿与恢复。在1953年实现了几项显著的工艺进步,品种上创制了无色素当归浸膏片首创产品,并载入《上海市医药产品规范》;设备上以大型真空浓缩锅更替了小型锅,安装了真空干爆藕,还自制了滚筒式剖丸机。以上三项新设备自行设计,加互安装,还自制了从药渣中回收酒精的蒸溜锅,为国家节省了大量酒精,降低了成本。1955年底,经上海市政府批准,佛慈大药厂实行公私合营。1956年,在国家支援大西北的整体部署下,为充分利用甘肃丰富的药材资源,佛慈大药厂从上海整体搬迁到素有中药天然宝库美誉之称的甘肃兰州,更名为兰州佛慈制药厂。迁址之后,佛慈的发展曲折而艰难,受文革等多种因素制约,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佛慈制药还只是一个职工不足300人、固定资产仅300余万元、产值及销售收入不足1000万元、厂房和设备都十分简陋的小厂。

尽管佛慈栉风沐雨,发展曲折,但是,翻开中国近代医药史,我们很难找到像佛慈这样近80年始终如一捍卫中医传统的企业。日本对中药的研究由来已久,也以对产品的挑剔而闻名于世。佛慈产品能进入号称“质量王国”的日本并畅销几十年,这本身就有一种特殊的意义,它标志着一种信心,一种在亚洲乃至世界其他国家受到尊重的信心。“用料考究、疗效确切”是日本人对佛慈产品的评价,佛慈川芎茶调丸在日本被誉为“中国感冒丸”,杞菊地黄丸是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增加枸杞子和菊花而成的。枸杞子和菊花具有补肝血、散肝风、明目的作用,佛慈杞菊地黄丸在日本被誉为“杞菊妙见丸”,首先在日本电脑一族中流传,以其良好的消除视疲劳的功效,销量年年攀升。现在在国内的上班族中,也已经有了“上班上网、杞菊地黄”的顺口溜。

“六味地黄丸,自然佛慈”,这是一句广告语,是对佛慈80年六味地黄丸的肯定。六味地黄丸是我国传统中药中的一味珍品,是滋阴代表方,被誉为“补阴方药之祖”。主治滋阴补肾,治疗肾阴不足,虚火上升,形体消瘦,腰脊酸软,五心烦热,耳聋耳鸣,遗精盗汗等症,可用于糖尿病、肺结核、慢性肾炎、神经衰弱等慢性消耗性疾病。佛慈制药在继承传统配方的基础上,采用“中药西制”的方法,精制成浓缩六味地黄丸,首创了中药浓缩丸技术,将六味地黄丸这一千年古方发扬光大。近年来,佛慈对六味地黄丸的生产工艺又进行了新的研究,采用分离提取的现代科技技术,开发出服用量小、疗效好的六味地黄胶囊。此产品在我国的药品零售排行榜中已经排入前十位,在众多厂家都生产的情况下,佛慈“六味地黄丸”已经连续多年处在同行中领跑地位。除了在能够叫响的老产品上做文章,佛慈对新产品开发和对产品结构的调整也是从技术和市场两个角度入手。传统古方和现代技术的完美结合成就了佛慈“济世养生、普救众生”的愿望,产品直销到27个国家和地区,企业连续多年名列中国中成药出口覆盖面和出口品种两个第一的纪录。

新闻推荐

外地市场水泥价格走高 兰州水泥价格低位徘徊

本报讯有媒体报道,自7月初以来,水泥价格已连续12周上涨,整个行业已经步入“收割季”。在此番水泥价格的涨潮中,真正强劲有力的上涨是从8月中旬开始的,已持续一段时间了。据悉,8至...

兰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兰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