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集中连片供热还市民“碧水蓝天 ”

兰州日报 2009-10-26 07:30 大字

起步于50年代初期的兰州工业化进程,随着工业发展和人口增长,大气污染日益加剧,至七十年代中期已成为全国大气污染较严重的大城市之一。为此,省、市政府决定采取扩大联片和集中供热和控制单位自制锅炉房盲目发展的办法,以控制城市的大气污染。其中,由兰州市城市建设设计院承担设计的二热供热管网,成为了当时最大的工程,也成为兰州污染治理力推的“蓝天工程”的扛鼎之作。

工业化污染的源头一方面可归结为兰州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则只能归结为兰州独特的地理环境了。兰州属于寒冷地区,年采暖期在4个月以上。建国初期,除三爱堂原西北长官公署有锅炉房供暖外,兰州市区居民大都依靠传统的热炕和小火炉取暖。解放后随着兰州市工业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各类采暖锅炉房逐步出现并迅速发展,1952年,铁路局房建段等单位兴建了兰州市第一批供暖单位自用的采暖锅炉房,以后各单位根据自己的条件竞相建设供生产、生活用热的各类自供锅炉房,有些单位后来又扩大向附近的小单位供暖,这就是兰州出现联片供热采暖的雏形。省、市政府于1978年9月成立了兰州市热力公司筹建处,负责各种供热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并通过扩大联片、集中供热和控制单位自供锅炉盲目发展的办法,以此控制城市大气污染。

到20世纪90年代,兰州第二热电厂集中供热发展迅速。1993年,兰州市人民政府决定申请日元贷款建设第二热电厂管网工程。工程规模可解决市中心区540万平方米的供热面积,建设输热管网31.9公里。1998年8月,第二热电厂管网工程正式开工。

承担了这一项关乎兰州这片“天空”洁净的工程,兰州市城市建设设计院从一开始就投入了全部精兵强将。兰州地区为湿陷性黄土地区,供热管网通常采用地沟敷设,管网的渗漏对地基具有严重的影响,而当时,国内对直埋敷设认识不足,国家尚无供热管网直埋敷设的技术规程,认为高温、高压的大直径供热管道直敷设于市干道下非常危险,管网一旦破损,130度高温水将迅速汽化,烫伤行人,会引起重大安全事故。针对这一现状和技术难题,兰州城市建设设计院三次前往我国供热比较发达的东北地区调查研究,又翻阅了大量的供热技术情报资料,借鉴了东欧国家供热管道直埋敷设的先进经验,大胆提出了二热大管径(DN900)采用直埋敷设是可行的,它既有利于解决城市干道下管道交叉密集的矛盾,又有利于提高施工进度。而当时先进保温材料(聚胺脂)的热阻在热损失的正常范围,高强度聚乙烯塑料保护壳又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这就轻而易举用科学解决了材料保温,防水的问题。

在当时,城市建设设计院在既无国家规范,国内又无大管径热网直埋敷设的成功先例的前提下,运用科学方法,勇于攻关,大胆创新,提出一整套设计方案,经省建设科技专业委员会讨论,获得一致肯定。二热供热管网工程采用的大管径直埋敷设技术,填补了我国供热管网无大管径直埋的空白,获甘肃省建设科技进步一等奖。此工程在提高兰州市大气环境质量,再造兰州“碧水蓝天”,治理兰州大气污染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闻推荐

强子与CSR物理研究中心落户兰州市

【本报讯】 10月26日,记者从兰州大学了解到,兰州大学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联合共建的“强子与CSR物理研究中心”正式揭牌。据了解,兰...

兰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兰州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