皋兰:文旅产业打开脱贫致富门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牛占虎
四月的皋兰,是花的海洋。百年梨园梨花鲜艳,桃花杏花争相竞放。4月28日,记者来到位于皋兰县忠和镇六合村的兰州绿洲贤居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这是一家以绿色种养殖休闲为主体、吸纳周围农村劳动力就业为主的合作社,让群众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近年来,皋兰县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依托县域内丰富的自然、历史、文化资源,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参与相结合、核心资源开发与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相结合,不断加快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目前已初步构建了以什川“世界第一古梨园”国家4A级景区为核心,石洞寺国家3A级景区、高新农业示范园、兰州绿洲贤居绿色种养殖休闲等一批乡村旅游点为延伸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格局。文化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成为农民致富的“金钥匙”、全县脱贫攻坚步入快车道的“助推器”。
六合村贫困户、60岁的村民薛金元告诉记者:“我和老伴之前种着几亩旱地瓜,由于年龄逐渐增大,再加上卖瓜难,每年收入仅够吃喝。去年起我响应政府号召到合作社打工,每月挣三千多,再加上卖瓜收入,感觉生活也有盼头了。”
兰州绿洲贤居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牟先菊是土生土长的忠和镇人,之前一直在青海从事农业开发。近年回家乡忠和镇创业,先后流转承包土地700余亩,年产量近3000吨的蔬菜瓜果,销售额达到1500万元。合作社有员工120多人,拥有高标准的生产车间、保鲜库、设备以及管理系统。
50岁的陈海花是忠和镇四社村民,儿女在外上学,夫妻俩在家种瓜及蔬菜,三四亩旱地一年仅收入二三万元,根本不够维持生计。为此,夫妻又租种了他人的地,并从去年起利用农闲时间到家门口的合作社打短工。陈海花说:“剪树、浇水、施肥、打扫卫生啥都干,在家门口一个月收入三千多,既能增加收入还能顾上家里。”
牟先菊介绍说,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与500多农户签订入社、种植协议,收购合同,同时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177户628人。通过积极探索、创新“包销+贫困户种植”的扶贫模式,合作社无偿向贫困户提供免费的技术培训和服务,由贫困户负责种养,合作社按不低于市场价进行集中收回,为困难群众打开一扇扇脱贫致富门。
兰州市的陈先生开车带着老人和孩子来到这里,他说,没有想到皋兰县六合村还有这么个好地方,开车30分钟就到了。这儿空气好,小孩玩得开心,老人在田园散步,能吃上绿色蔬菜,连吃带玩一家三四口人一天几百块钱就够了,特别舒心。
目前,皋兰县文旅产业开发仍以政府部门为主体,今后要充分发挥旅游公司投融资作用,广开筹资渠道,按照“景区管委会+旅游开发公司”模式,依托什川古梨园景区资源优势,建成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经营实体和市场主体,鼓励扶持旅游资源富集、设施农业规模较大的村集体成立小微旅游公司发展旅游餐饮、特色民宿等产业,壮大集体经济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然选择。
皋兰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陈大名介绍,近年来,皋兰县将旅游扶贫作为实现生态保护和产业扶贫双赢的关键之举,建成农家乐200多家,依托特色文化资源,打造太平鼓、魏振皆书法、兰州鼓子3张县域文化名片,扮靓软儿梨、白兰瓜、禾尚头面、接官亭羊肉等县域文化旅游商品品牌,实现年销售收入1.8亿元,探索出了一条文旅产业助力脱贫攻坚的新路子。
新闻推荐
【本报讯】为大力营造创建文明城市的浓厚氛围,有效提升县城环境卫生质量,连日来,皋兰县执法局环卫积极行动,开展春季“洗城行...
皋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皋兰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