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之滨的美丽相约
□保建元
金秋时节,黄河流金。
2019年9月17日,12名来自省内外的知名作家,相约黄河之滨,开启一段书写精致兰州的采风之旅,用作家特有的视角,去发现黄河之滨的别样美景。
清晨的风,有些凉,作家们来到了黄河之滨的兰铁泵站,秋日的黄河,浑浊清冷,泵站周边的八瓣梅争奇斗艳。河对面的马拉松公园,绿树掩映,紫色的马鞭草,黄色的金鸡菊,竞相开放。来自四川的诗人、散文家、思想随笔作家、田野考察者蒋蓝略显激动,他坦言,“今天,我看到了兰州段的黄河,并如此亲近地感受黄河。我应该如同书写长江一样去书写黄河,去书写黄河与我们民族血脉的关系”。
一路向西,作家们踏上中山铁桥,抚摸着坚硬冰冷的护栏,感悟一段沧桑的历史;走近黄河母亲,侧耳倾听千年不变的涛声,感受黄河母亲的温顺优雅。然后直奔兰州碑林,去了解兰州如烟的往事,黄河深厚的文化底蕴。大家一起登上草圣阁,放眼望去,黄河如带,穿城而过,金城兰州,一片繁荣。
兰州的秋夜,宁静而凉爽。华灯初上,作家们登上了游船,在洒满银辉的黄河里逆流而上,中山桥流光溢彩,白塔山灯光辉映,两岸的灯光或明或暗,喧嚣的城市渐渐宁静,他们静静地感受,慢慢地品味。在船舱的一个角落,来自山西的中国作协会员、散文家指尖不停地抓拍两岸的美景。她轻声告诉坐在身边的兰州市作协主席习习,她有一个梦想,有一天,能在黄河之滨,枕着黄河的涛声入睡。今夜无眠,她的梦已成真。
第二天,大家如约登上了从皋兰什川开往榆中青城的航船。临行前,兰州市作协主席习习反复叮嘱大家多穿点衣服,黄河大峡谷有点冷。出发时,天气是阴沉的,大家都担心下雨。船驶入大峡谷后,天空似乎有放晴的迹象,但峡谷里风大,越往里走,越觉阴冷。万顷黄河从什川河口涌入大峡,经31.5公里长的峡谷,到水川峡口冲泻而出。峡谷千曲百折,谷中水流湍急,两岸高山矗立,层峦叠嶂,奇峰怪石,连绵不绝。狭长,峡险,峡奇,水天一色,苍茫雄浑。
大家在甲板上拍了几张照片,怕冷的回到了暖气开放的船舱。有五位作家却始终站在冷风中,不愿错过峡谷中的任何美景。散文家指尖用丝巾包裹住头脸在船头右侧拍照,《兰州文旅》主编马国权在船头左侧,一手拿手机录视频,一手拿相机拍风景,沿岸三十六峰,七十二崖的美景,悉收眼底。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管卫中和《甘肃档案》原总编姜洪源在甲板中间低声交谈,探讨当年在水流如此湍急,航道如此惊险狭窄的峡谷里,甘肃第八战区的筏子客是如何用简陋的羊皮筏子将大批的抗战物资从兰州运送到包头的,那是多么慷慨悲壮的水上运输呀,黄河大峡谷,分明是用生命开辟的抗战航线。来自温州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散文学会副会长马叙是忠实的听众,他一边拍下两岸苍凉雄浑的景色,一边安静地倾听两位本地作家的探讨。起风了,黄河大峡谷凌厉的风吹乱了三位作家的满头银发,却丝毫也没有吹散他们探究大峡谷神奇美景的热情。“看,大峡羚羊,我抓拍到了”马国权喜形于色,激动地喊了起来。船舱里的人纷纷跑上甲板,顺着马国权的手指望过去,在苍黑的悬崖峭壁上,四只黑色的大峡羚羊机警地注视着我们这些“天外来客”,一只苍鹰,正从羚羊的头顶孤独地飞过。“我决定了”马叙老师告诉身旁的习习“我就写这段神奇的黄河大峡”。
我们的船继续向前,水面开始变宽,在即将靠岸的时候,四只白鹳从我们的船前翩跹舞动,飞跃波澜不惊的大峡谷,飞到那苍翠的群峰,越飞越远。
第三天,去看树屏丹霞。马国权老师特意选择了一条能够一览全景的路线,面对经千万年风化,如山水画般呈现在眼前的丹霞,大家眼前一亮,连日风尘仆仆的劳累顿时减轻了许多。“太神奇,太震撼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理事张存学说出了所有作家的心声。
秋风吹过,奔波了三天的作家们聚集到丹霞观景平台,齐刷刷举起相机,镜头中定格的,是美丽的黄河之滨……
新闻推荐
王岘境内有迁移人口居住的历史悠久,根据从相关资料考证约从明中期到清朝、民国时期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约几百...
皋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皋兰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