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值底蕴愈发彰显
兰州市民在张掖路上自拍。
经典文化演出。
兰州太平鼓。
兰州街头的绿色景观。本版图片由兰州市委宣传部提供
皋兰什川梨园。
幸福晚年。
黄河穿城而过,赋予了兰州这座西部名城独有的灵动与生机。近年来,兰州市以“精致兰州”建设为理念,让兰州这座西部名城不断朝着有质量、有品位、有活力的现代化中心城市方向铿锵前行。
两山相拥、大河中流,山高水远、天长云阔。如今的兰州,雄奇中有着细腻,粗犷中透着精致,一个市容整洁、生态良好、文化浸润的“精致兰州”渐行渐近。
容貌越来越靓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刘 健
健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兰州市经济社会得到飞速发展,新理念、新手段、新技术不断涌现,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人居环境得到大幅改善。
“以前,环卫工人是‘一把扫帚扫天下’,而现在已经变为‘钢铁奇兵’抓卫生。”兰州市城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目前兰州市的环卫作业车辆达到2400余台,机械化作业率达到 86%。
机械化清扫、地毯式吸尘、分时段清洗、科学精准洒水……一个个现代化的设备,极大地保障了城市道路的整洁卫生,马路栏杆、垃圾桶、树窝窝、电线杆,都能在转眼间变得干干净净。
的确,70年岁月变迁,兰州的城市卫生环境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露天垃圾台、垃圾站已成为过往云烟,取而代之的,是标注着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字样的分类垃圾桶。
为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营造良好的城市环境,摆脱“垃圾围城”的困扰,从前端清理到末端处理,兰州一直在努力着——垃圾制造蜂窝煤、垃圾研制有机肥料、垃圾烧砖……虽然有失败的经历,但也试出了成功的未来。
这些年,兰州建成了全国第一个餐厨垃圾处理厂,并成为全国首批通过验收的6个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之一。2018年,兰州成为“中国城市生活垃圾领域国家适当减缓行动”项目首批五大试点城市之一,在垃圾终端处理、资源化利用方面的努力得到国内外专家的肯定。
背街小巷往往是城市治理的难点,也是城市容貌的痛点。
毗邻兰州交通大学桃海公寓和科教城小区的一条背街“无名巷”,以前是私搭乱建的彩钢房马路市场。每到夜幕降临,各路小贩从四面八方推车涌入,噪音不绝于耳,油烟四窜呛人。
然而如今,这条小巷已实现“华丽转身”——在保留原有特色美食的基础上,当地政府深入挖掘文化历史,对街巷进行了整体提升改造。以花墙绿地、黄铜浮雕、青砖黛瓦的古建风亮相的“阳明巷”,使这里既充满烟火气息又显得落落大方。
这条小街巷只是近年来容貌发生巨变的众多兰州小街道之一。
木塔巷、大众巷、甘家巷、金牛街……一个个文化气息浓郁的小街小巷让这座城市的“面子”美了,“里子”靓了。
天空越来越蓝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刘 健
健
2013年的冬天,笼罩在兰州城区头顶数十年的“灰锅盖”被揭掉了。蓝天白云间,市民与清新的空气尽情相拥。
作为国家布局的重工业城市,兰州曾饱受工业污染困扰。特别是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燃煤、汽车尾气、扬尘等污染源与工业污染源一道成为影响城市前进的痛点。
为了还人民群众一片碧水蓝天,兰州开始求变。
从环境立法到工业减排,从燃煤减量到机动车尾气达标,再到扬尘管控、林业生态、清新空气和环境监管能力提升,一揽子治污工程让蓝天在这座城市的上空重现。
“由于工作原因,我经常会去全国各地的省会城市,但最喜欢来的还是兰州。”不久前,前来兰州出差的张远翔说,兰州的天空很蓝,空气非常清新,是工作生活的好地方。
“兰州蓝”的到来,让兰州人民感受到一种扬眉吐气的欢畅。
“现在孩子们可以自由自在地在户外玩耍,再也不用担心严重的空气污染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了。”带着孩子在黄河风情线游玩的兰州市民何海清说,自从有了“兰州蓝”,她多了一个向外地朋友说道的“谈资”。
近年来,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引领下,兰州市精准施策,大力实施大气污染治理整体战攻坚战,推动“兰州蓝”保卫战向更高水平迈进,形成了一整套治理大气污染的新方法、新手段。
据统计,截至今年8月20日,兰州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189天,同比增加30天,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1.5%,空气质量实现稳步提升。
夜色越来越美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刘 健
健
70年沧桑巨变,让兰州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如今的兰州,正以独特的城市之美,吸引着全国各地游客的到来。
“我去过欧洲很多国家,拍过很多城市风光。兰州的夜景,比巴黎的还美。”在摄影师岳伟眼中,兰州的美是拍不完的。
的确,兰州的美是拍不完的,就连中山桥的灯,也都一天一个样。
随着“精致兰州”建设序幕的拉开,兰州市近年来着力开发黄河风情线的旅游景点,打造精品兰州,横跨黄河两岸的百年中山桥被全新的夜景灯光所装点——周一为白色,周二为绿色,周三为黄色,周四为蓝色,周五为红色,周末两天为动态变化效果的灯光秀。
河上之桥、河边之楼、楼边之山陆续被灯光点亮,在外立面装饰和灯光展示上各成特色,又相得益彰。
金城兰州的这一系列华丽变身,并非临时起意。
为真正实现“水润金城、水秀金城、水富金城”的美好愿望,兰州市近年来提出围绕“做好黄河文章、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发展思路,将黄河兰州段打造成集生态绿色、文化旅游、产业集聚于一体的精品工程。以黄河风情线为主线,一系列美化、亮化工程在主城区梯次展开。
城市形象华丽转身,让兰州在网络上越来越红。
今年1月中旬,兰州市城关区委宣传部在抖音平台发起了“姿势兰州dou城关”抖音挑战赛,鼓励人们从文明风貌、人文表达、城市形象、传统文化等多方面展示兰州核心城区的文化旅游资源和城市精致之美,参赛视频播放量达到了9100万次;5月,兰州市文明办联合抖音启动的“抖in city美好生活节兰州站”暨“抖in文明兰州”宣传挑战赛播放量达到2.7亿次,在全国抖音平台发起的“抖in city”项目城市中排名第一;7月,兰州市商务局为兰州牛肉面量身打造的官方原创民谣《有一个兰州》和原创微电影《想你啊最爱的兰州》陆续登陆网易云音乐、QQ音乐、酷我音乐、酷狗音乐等平台,并在朋友圈迅速“刷屏”……
数据显示,今年1至6月,兰州市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3690.1万人次,同比增长29.2%,实现旅游总收入316.3亿元,同比增长32.2%。而中国旅游研究院、携程旅游大数据联合发布的《2019年中国避暑旅游预测报告》数据则显示,继2018年“榜上有名”后,兰州市再次跻身中国十大“最火”避暑地,在全国排名第四。
绿意越来越浓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刘 健
健
在南北两座郁郁葱葱的山脉簇拥下,母亲河浩浩荡荡穿城而过——如今在兰州,许多市民因生活在这样一个城市而自豪。
然而,新中国成立前的兰州,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南北两山几乎见不到树的踪影。“那时候民间有‘皋兰山上一棵树,白塔山上七棵树’之说,黄水照着荒山。”兰州南北两山绿化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说,让广袤的荒山秃岭坡上绿装,从根本上改善兰州地区生态环境,成为一代代兰州人共同的夙愿。
山上没水,栽下的树苗难以成活。上世纪50年代,兰州人开始背冰上山,挑水抗旱,吹响了绿化南北两山的号角。到1982年底,南北两山保存的人工造林面积突破了1万亩。
改革开放后,随着城市经济实力快速增长,南北两山生态环境建设速度进一步加快。到1999年底,造林保存面积达到14万亩,成活各类树木3000多万株。如今,南北两山的林地总面积已达到60万亩,成活各类树木1.6亿株。
生态环境发生改变的除了南北两山,还有黄河沿线。新中国成立后,兰州市为缓解中山桥头交通拥挤,对桥南侧10公里的区域进行了道路修整,成为滨河路最早的雏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和城市发展的需要,兰州市对道路进行了延伸,并持续加大绿化投入。
如今,西至西固区西柳沟、东至城关区桑园峡,总长47公里的黄河风情线已被绿色覆盖,沿线中山铁桥、黄河母亲雕塑、水车博览园等公园景点密布,游客如织,已为兰州市一张亮丽的名片。
事实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兰州整个城市都在变绿。走在兰州大街小巷,绿色随处可见。2017年10月底,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正式评定兰州市为国家园林城市,这也是对这座城市生态环境、生产和生活环境的综合肯定。当年,兰州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建成区绿地率已分别达到38.11%、33.92%,超过了国家园林城市标准。
如今的兰州,全市森林总面积已达到319.7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5.21%,城市建成区绿地面积7827.31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36.77%,人均公园绿地11.18平方米。绿色已成为这座城市最美的发展底色。
新闻推荐
敢为人先人民健康的忠实守护者 记兰州市首批“首席专家”马娟文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颜晨文/图马娟文,现任兰州市妇幼保健院副院长,从事妇产科临床工作27年,她擅长妇科肿瘤、女性盆底功能...
皋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皋兰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