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告别人挑驴驮村民喝上自来水

兰州晚报 2015-11-17 09:43 大字

新修的水渠采访团在水泵站采访村民接受采访

人挑驴驮,隔村取水,在上个世纪80年代,这种现象在皋兰的农村是很常见的。随着西电工程、引大工程的相继建成使用,原本靠天吃饭的山区乡镇虽然摆脱了长期缺水的局面,但安全饮水又成了这些乡村的新困惑。因为农村饮水安全历史欠账太多,辖区农村人畜饮水大多数要靠水窖、涝坝蓄积雨水来解决,在引大、西电灌区的生活用水基本上都是直接从水渠里取用,没有基本的消毒和净化措施,安全用水隐患重重。据有关数据显示,10年前皋兰全县农村饮水安全率还不足两成。皋兰县忠和镇六合村,历史上以种植旱砂田优质西瓜而闻名的山区。吃惯了苦咸水的村民们,对水的渴望超过了一切。2015年8月,总投资174万元的六合村饮水安全工程,经过大半年的紧张建设正式投入使用,实现了当年开工建设当年完工交付使用的目标。忠和镇党委副书记魏周阳告诉记者,六合村饮水安全工程从忠和镇曹家沟水厂通往王家大坪管道接水,再按设计供水管网供水到户,彻底解决了六合、崖川2个行政村、907户、4031人的安全饮水难题,这里的人们从此告别了苦咸水的日子。在管线正式通水的那天,当村里最年长的老人梁富琳在拧开水龙头的那一刻,村民们和一年来一直坚持在一线上的联扶干部们一起大声欢呼着,热闹得就像过年一样。“安全饮水是关系到农村千家万户的大事,也是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双联工作这几年来,在各级联扶单位的帮助下,针对贫困村基础设施相对较差的现状,重点围绕道路建设、安全饮水等方面,加大资金项目扶持力度,不断夯实发展基础。”皋兰县双联办副主任张伟说,“彻底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是脱贫路上最大的民心工程。”

告别了窖水的生活真好

我们在红古区平安镇若连小学采访时,学校刚刚上完体育课,孩子们跑向操场的自来水池,拧开水龙头,洗手、洗脸。自来水池不远处是学校用了十几年的水窖,如今已成了一个遥远的印迹。“过去在假期里学校雇人从湟水河拉水回来,灌入窖内,往窖内洒些漂白粉就算消毒杀菌了。有没有起到消毒的作用就不知道了,反正就这样过了十多年。”四年级班主任张老师告诉记者。因为离市区远,学校大部分老师都住校,他们的生活用水都是窖水。“因为水质不好,每年开学肚子都会有几天不舒服,过上一两周才适应。”张老师说,自从两年前通了自来水后,一切都变了,师生们用水没有了顾虑,“告别了窖水的生活真好!”

红古区是兰州市最早实施农村人饮安全工程的县区之一,先后开展了花庄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窑街街道红山村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和平安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等重大人饮工程建设,有效地解决了全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已经实现了农村安全饮水的全覆盖。

吃上干净、放心的自来水,是兰州市农村老百姓祖祖辈辈的心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不仅引来了放心水,也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扩内需”效果,为老百姓带来了发展的信心。

为了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兰州市、县(区)均成立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管理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工程建设管理上实行了目标管理,在每年年初的全市水利工作会议上,市局与项目各县(区)水务局均签订了目标责任书,明确任务和要求,按照“先急后缓、先重后轻、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坚持规划先行,突出整体规划,兼顾当前与长远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论证一批、设计一批、储备一批、开工一批、推进一批”的思路进行项目前期工作。在立项前,大力宣传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作用意义,使这项政府的民心工程深入民心,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营造广大干部群众关心支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氛围。同时广泛征求项目区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一事一议”,做出投资投劳承诺;工程立项开工后,积极组织项目区群众参与投资投劳,有力地促进了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进度。

感觉生活和城里人一样了

榆中县是全省的贫水县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411.76立方米,远远低于2400立方米的全国平均水平,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在2006年以前,榆中县通过实施一系列人饮解困工程,累计解决了26.6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使全县农村人口饮水困难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但作为全省18个干旱县之一,榆中县南北山区依然有20多万人饮用高氟水、苦咸水和污染水,饮水安全也成为几年来双联行动和脱贫工作的重点。

52岁的薛自荣是榆中县新营乡谢家营村人,过去家里吃水用水都要靠两眼集流窖,碰上干旱的年份就得去3公里外的邻村拉水,对于缺少劳力的老薛来说,吃水难、取水难成了他多年来最大的一块心病。自从村里的小水利工程建成后,老薛的生活慢慢改变了,不光是地里种蔬菜赚钱了,更主要的是随着自来水入户,困扰他多年的心病也一下子好了。“家里有了自来水,感觉我们的生活就和城里人一样了。”因为有了水,多年来一直在外打工的薛自荣这两年选择了在家种蔬菜,今年的收入超过了6万元,和打工相比,他说农民靠土地挣钱心里更踏实。地里收入高了,家里条件好了,房子也新修了,但薛自荣并没有把家里原先的水窖填埋,他说这是一个见证,从一眼小小的水窖就能看出这两年农村发生了多大的改变。

是目标也是责任

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事关***精准脱贫的大计,也是今后全市农村进入小康社会的一个硬指标。我们在兰州市水务局采访中了解到,2016年全面解决建档立卡的300个村中23个脱贫村、2.32万人的饮水不稳定问题,实现5569户群众通水入户。市水务局负责人告诉记者,截至年底前对7处小型单村供水工程、2处联村或跨乡镇供水工程改造提升或联村并网,改造村级管网,改善1.52万人供水条件;更新完善水窖工程1924处,配备小型家用净水设施,提升解决既无地表水又无地下水区域的0.80万人的饮水安全标准;对尚未通水入户的5569户加大入户力度,实现供水到户。

“农村饮水安全普及率达到100%,自来水入户率达到80%。”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对我们谈道,到2020年前,通过巩固提升、建立从“源头”到“龙头”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体系,保证水量、提高水质,使贫困居民喝上更加方便、稳定和安全的饮用水。“提升供水保障率,以县为单元,有条件的地方通过城镇乡村同网、水源互备、工程联通、升级联网,保障供水需求;提升水质达标率,强化水质检测,实现千吨万人以上水厂常规性水质化验全覆盖,对单村单井工程和分散水窖工程推广安装净水设施,每县建立一个标准化水质检测中心,加密抽检频次,保障供水安全,强化管护责任,保障工程良性运行。”“这是目标,也是任务。”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说。兰州晚报记者肖朝利瞿学忠彭维国文/图

采访札记

脱贫致富“水到渠成”

9月30日那天,看着红古区平安镇若连小学孩子们自由、欢快地用着自来水,我们深感欣喜的同时,不禁生出些许感慨。

水、空气,无疑是我们生存的两大必须条件。喝上自来水,是城市里的人理所当然、不容置疑的事情,可在农村饮水仍是个头等大事。因此,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是保障农民身体健康、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如果说,引大、引洮、西电等大型水利工程解决了兰州农村最关键的生计发展问题,那么,自2005年启动的兰州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经过10年多的艰苦努力,全市建成农村安全饮水工程集中式供水工程百余处,解决了全市90%以上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特别是双联这四年来,更是实现了从“人畜饮水困难”到“农村饮水安全”,由“量”到“质”的跨越式发展。世间万物,有水是“活”,有了水,有了好水,兰州市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还会远吗?一句老话,“水到渠成”。

新闻推荐

南阳商会将在皋兰县投资500万元

兰州晚报讯(记者张鹏伟)1月10日,兰州南阳商会召开2015年年会,该商会200多家企业在兰州各个领域卓有贡献。今年,该商会将投资500万元,在皋兰县黑石镇双联扶持项目,为当地发展提...

皋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皋兰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