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白银是我幸福的“第二故乡”访白银公司工会原副主席冯志贤

白银晚报 2015-06-15 01:08 大字

本报记者杨涛文/图

“白银是座英雄城市,作为一个白银人我感到非常光荣。”这是今年83岁高龄的白银公司工会原副主席冯志贤在接受采访时向记者表达的自豪之情。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从一个不远千里来到白银、舍小家为大家、为“支援大西北”贡献自己力量的热血青年,到如今扎根铜城、为建设美好的白银城市家园奉献了青春、奉献了毕生精力的铁骨“硬汉”。冯老坦言:“我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交给了白银,白银是我幸福美满的‘第二故乡\’”。

鼓足干劲踏入白银这片热土

6月13日,记者来到了冯志贤老人的家,今年83岁高龄的他,身体硬朗、吐字清晰、思维敏捷。记者一见到他,就被他标准的普通话所吸引。经过一个下午的采访了解,记者看到了眼前这位已经白发苍苍的老人,眼里依然绽放着当年朝气蓬勃、热血方刚的青年光彩。

当记者问及冯老来到白银的日日夜夜,又勾起了老人对往昔岁月无限的回忆。“1954年,中央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大力发展重工业的工作目标,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确定苏联援建的156项骨干企业。当时发展工业急缺干部,中央和各省市从地方党政部门抽调了一大批年轻优秀干部,进入重点企业搞建设。正在陇南宕昌县委负责宣传工作的我,在省委的调动下,于1954年8月进入兰州东北有色局二公司从事永登水泥厂的基建工作。在完成兰州的基地建设任务后,1958年2月,公司由兰州迁往白银,掀起了建设白银公司的生产建设高潮。”说起自己刚来到白银的点点滴滴,冯老说,那时候他怀着青年人的美好向往踏入白银这片热土,从此便与这座工业小城结下了不解之缘。

据冯老回忆,1956年,当时的白银叫皋兰县郝家川镇,虽然在地图上可以看到白银二字,但还是不为人知。“刚来白银时,没有一条象样的马路,全是荒滩和沙石,只有郝家川的十几户老百姓住在土坯和窝棚里。”冯老说,那时的工作环境特别恶劣,吃住在临时的工棚里,喝的是泥汤水,经常要和飞沙走石战斗。“我记得很清楚,每天中午12点以后,就开始刮风,一直要刮到半夜一两点,刮得乌烟瘴气的,我们当时住在干打垒里,风刮得窗子根本挡不住,被子上全是土灰,一层被面都看不见了。”冯老坦言,尽管工作条件艰苦,但是大家都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终于在1959年完成了白银公司的基建安装任务。

冯老告诉记者,1958年的白银正在进行大规模的生产建设,因此需要招入大量的青年劳力,所以当时白银公司就驻守在兰州火车站招入从农村流向城市的青年,然后把这些工人一批一批拉到白银。冯老说:“随着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开始后,1960年白银的公园路到四龙路这一段修成了水泥路,白银城区到露天矿的道路和拉沙石的铁路也修通了,白银公司厂房修好了,设备也安装好了,当时的白银具备了初步生产的建设条件。”

铜城经济腾飞日新月异

记者通过采访得知,随着白银公司的正常运行,白银的城市建设也在稳步推进,冯老也为城市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从白银公司冶炼厂铜电解主任到白银公司经办室任秘书长,在每个岗位上,他都以兢兢业业、持之以恒的精神去对待工作,而这一时期,白银也经历了最困难的时刻。

“1960年正值国家3年自然灾害,工人供应的定量是28斤粮食,根本就吃不饱,当时白银公司又有规定,干部不能买老百姓的粮食,所以我每月的定量连给孩子喝糊糊都不够,说实话,那几年差点没把我饿死。”冯老坦言,尽管在这样艰苦卓绝的环境里,来自全国各地的有志青年并没有向困难低头,而是更加发奋努力,等到1962年国家形势有所好转,困难时期渡过了,白银公司也恢复生产了。

“1966年,白银生产形势不错,但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这场浩劫也让我的政治生涯特别的动荡。”冯老说,文革期间,经受了多次审判的他,先后被下放到露天矿运输二队、火药加工车间、机动车间担任政治指导员整整5年。

据冯老回忆,文革期间白银的城市建设并没有受到大的影响,反而是如火如荼地展开,随着工农路、友好路、火车站等城市道路和设施的修成,白银城区也“初绽芳容”。

“1972年我调到白银公司机械修造厂担任了5年的政治处主任,1978年又调我任白银公司工会常务副主席,1983年我又担任了2年多的技工学校校长,1985年又调我担任白银公司科协常务副主席,这一干又是7年。”冯老说,在白银工作的37年中,白银的城市变化和经济腾飞也是日新月异,一排排低矮的土房、平房逐渐退出了城区舞台,在1985年白银公司的大部分职工住上了楼房,同时工资待遇和生活福利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白银是座英雄城市

在整个采访环节,冯老一直向记者表达了自己作为白银人的自豪之情。冯老说,白银之所以称之为英雄城市,是因为在过去的50年的峥嵘岁月中,有几千人为白银的城市建设抛头颅、洒热血。

冯老告诉记者,上世纪70年代到上世纪80年代是白银公司发展兴盛时期,在当时白银公司已是全国的先进企业,铜生产总量占全国的1/4,随着国家改革开放以后,白银经济快速发展,1985年8月1日重新恢复建市。

“上世纪80年代白银公司的生产建设数量越来越多,‘两厂一矿\’建设如火如荼地展开,白银公司从原来的纯铜冶炼逐步增加到铜、铅、锌、铝的冶炼。而自从恢复建市以后,白银的发展更为迅速,大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由此展开。”冯老回忆,到上世纪90年代以后,白银的“西山”出现了办公楼,1995年以后西区发展起来了,白银逐步变成了绿化、美化的城市,整座城市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让他这位当年的铜城开拓者倍感振奋。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1992年以后,白银公司专设了老干部管理处,专门为当年扎根白银、奉献白银的开拓者提供服务,通过发放各种补贴、津贴和多次增加养老金的举措来提高他们的生活待遇。1992年退休的冯老因为享受局级待遇,现在的退休工资整整增加了7倍。

说起进入21世纪白银的变化,冯老更是心潮澎湃:“2000年以后,白银现代化程度发展的速度更快,市区的绿化面积在逐渐增多,尤其是西区的崛起,你看现在的人民广场修的那么漂亮,两边的道路也规划地干净、整洁。市区的公交线路不断的增多,公交里程也得到了延伸,尤其是近年来还开通了城乡公交,极大地方便了城乡之间的往来。2005年白银有了首家综合性的超市,市民的购物更加方便和快捷。金鱼公园的改造,嘉垣广场的优化……昔日的小城放射出夺目的光彩。”

采访中,冯老表示,白银是块宝地,它从生活环境、气候条件、人均生活水平都算比较好的城市,而这座冬暖夏凉的城市更适合人来生活居住。在采访结束时,他饱含深情地告诉记者:“我在白银工作了几十年了,这里是我的‘第二故乡\’,生活在这里我感到非常的幸福美满。同时它也是为全国创造财富的基地,是为国家做出重要贡献的城市,因此白银是座英雄城市,作为一个白银人我感到非常光荣。”

新闻推荐

甘肃一运送农民工大客车侧翻致10人死亡

新华社兰州3月3日电(记者姜伟超)记者从甘肃交警、安监等部门获悉,3日1时20分许,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境内一辆满载务工人员的大客车发生侧翻,目前已造成10人死亡。据介绍,3日1时20分许,一辆由云南省...

皋兰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皋兰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