皋兰“大扶贫”开启致富“芝麻门”
今年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确定的目标之一就是完成91个贫困村整村脱贫。而在2014年11月,昔日资源贫,农业小,财政穷,经济弱的皋兰县在全市率先实现整县脱贫,彻底甩掉了贫困的“帽子”。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1.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1年的4257元达到2014年的6794元,推开了皋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绊脚石”。那么,时过半年,记者走进皋兰的乡村,探寻该县在打赢扶贫攻坚这场硬仗中,是如何筹谋,运用了哪些“法宝”,才实现了整县脱贫的目标?如今又是如何巩固脱贫成果,奔向小康的目标?为全市91个贫困村整村脱贫提供一些可借鉴的经验。
培育产业铸就一把“金钥匙”
5月25日,记者来到皋兰县红柳村,眼前到处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设施大棚鳞次栉比,大棚里碧绿点墨的西瓜,沉甸甸的黄瓜头,红彤彤的西红柿分外诱人。农民们三三两两,有的在收菜,有的在施肥,农用车来来往往……呈现在眼前的正是一幅夏日农耕图。村支书告诉记者,近几年,在政府大力扶持下,全村陆续兴建各类蔬菜大棚452座,通过春茬种植西甜瓜,秋茬复种高原夏菜,已取得亩纯收入9000元以上的效益。而该村以种植带养殖,以养殖促种植为循环产业链的养殖业也已成型,发展生猪规模养殖户45户,养羊户150户,养殖业和设施农业同步成为村民们增收的主导产业,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6682元以上。成为远近闻名的循环农业致富示范村。而在这之前,红柳村只是一个干旱、偏僻、贫瘠的山村。村里的贫困面超过了60%,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村里的公路、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这也是之前皋兰所有贫困村的一个缩影:闭塞、落后、贫穷。
2011年,按新十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在新一轮扶贫开发中,皋兰被列入国家六盘山贫困片区。正是抓住了这一契机,把扶贫作为全县的“第一要务”和“重头戏”,把贫困村作为了“主战场”,举全县之力谋求新突破,卯足劲改“输血”为“造血”,变“大水浸灌”为“精确滴灌”,以整乡和整村推进为“压轴戏”,突出培育新产业,实施开发式“***”,皋兰县的脱贫步伐由此“提档增速”。
在这一背景下,红柳村和全县其他贫困村一样,被列为扶贫开发整村整乡推进项目实施村。投资9万多元为村民们免费发放了45头专门从兰州原种场引进的长白、杜洛克等瘦肉型的优良品种猪,投资30万元扶持村民们建高架大棚……随着整村整乡推进项目的一个个实施,农民们的钱袋子越来越鼓,贫困的帽子也慢慢被摘掉了。而整村整乡推进则像一把万能钥匙,帮贫困村打开了脱贫致富的“芝麻门”。
创新模式全面开启“大扶贫”
“大横村,大变身,水泥路通到家门口,太阳能路灯门前挂,村民广场把舞跳,地里头长着‘摇钱树\’。”这是皋兰县大横村村民自编自唱的一首歌词。而这正是大横村这几年扶贫攻坚的真实写照。
2014年,皋兰县投资8250万元实施136个进村扶贫项目,扶贫项目在大横村遍地开花,全村“饮水”难全部得到解决,村内道路得到硬化,道路两旁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文化广场也建成了……从此孩子们不用担心摸黑上学,大人们也不用担心夜路难行。其实,扶贫攻坚这几年,铺路、修渠、种树、装路灯,建文化广场……像大横村这样悄然发生变化的村庄几乎遍布了皋兰的所有乡镇。
“以前,制约贫困村发展的瓶颈虽然各不相同,但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的落后无疑是共性的。”理清症结所在,才好对症下药。因这一共性,皋兰县在扶贫攻坚这一仗中,对症下药,开启了“小扶贫”向“大扶贫”的“蜕变”之路。皋兰县扶贫办主任李清凌说,自进入六盘山特困片区以来,皋兰县以项目扶贫为主线,整体扶贫之路开始了6个转变,扶贫目标由解决温饱向致富增收转变,扶贫制度由低保式扶贫向低保式与开发式并举转变,扶贫方式由单村独户向连片开发、区域推进转变,扶贫投入由专项资金向捆绑资金集中扶持转变,扶贫开发由扶贫部门唱“独角戏”向各部门齐抓共建转变。扶贫效益由单纯的经济效益向经济、社会效益齐头并进转变。按“政府牵头、打破界限、整合项目、集中吸金、性质不变、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投其资、各负其责、财尽其用”的原则,皋兰全县各部门积极投入全县扶贫开发事业,争取投入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逐年增加,2012年4.4亿元,2013年4.79亿元,分别比2011年增长17.5%,27%。县上专项基金投入也大幅增加,2012年6000万元,2013年1.05亿元,分别比2011年增长12%,96%,县财政自2010年起,按照每年新增财政收入20%的标准列入财政预算,按农业人口每户不少于50元的标准,配套扶贫资金570万元。主要用于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保障等。与此同时,皋兰还落实双联惠农贷款2278户13461万元、在21个村建立了村民扶贫互助协会,发展互助资金410万元……在各贫困村建立驻村扶贫帮扶队,实施136个进村项目。这一系列措施为全县扶贫攻坚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皋兰县丰登村便是这扶贫新模式及一系列扶贫攻坚措施下的最明显的受益村——村道得到硬化,完成渠道维修5公里,新建1万方塘坝1座,购置2座育苗温室苗床,扶持种植旱砂西瓜套种花生2400亩,新建成2350平方米文化广场及舞台……道路修到哪,渠系通到哪,产业就延伸到哪,基础设施完善到哪,脱贫致富的大门就开到哪。村支部书记达能玉说,已经脱贫了的丰登村也已经完成了产业结构调整,目前村民们的经济来源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当地的旱砂西甜瓜和高原夏菜很受城里人的青睐。特别是旱砂西瓜这一优质品牌让村民们的钱袋子越来越鼓。201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6543元。因为种植业比较好,大多数打工的人都回来务农了,全村只有30%的劳动力在农闲时外出务工。
让村民们高兴地是,自个钱袋子鼓的同时,村里的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群众文化活动越来越丰富,村容村貌越来越美,被评为甘肃省首批美丽乡村,阳光村务大厅成为全市典范……取得了文化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政治效益等多方面的成绩和变化,用党支部书记达能玉的话来说就是“提前实现了四化”。而丰登村的变化也是皋兰所有贫困村变化的一个缩影。
项目拉动群众快步奔小康
如今,不管是红柳村、大横村、还是丰登村,已实现整县脱贫的皋兰群众下一个目标便是尽快步入小康。记者从皋兰县扶贫办了解到,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皋兰县对照全面小康社会指标体系,逐村、逐户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制定《皋兰县***工作方案》,选准选实并每年实施一批群众急盼解决、见效快的项目进村扶贫。在去年136个进村扶贫项目的基础上,今年继续投资7800万元,实施进村项目135个,年底全部建成。同时,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实施西电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小型水利工程维修改造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项目,有效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并在继续巩固提升主导产业规模的基础上,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发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探索建立“土地银行”,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订单农业、农超对接、网店专营等现代营销模式,引导更多农民从事二三产业,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并将扶贫新模式作为一项重要改革任务,进一步加大整合力度,集中财力办大事,今年共整合各项资金1.87亿元,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等项目。
与此同时,今年皋兰县还制定《皋兰县2015年20个新农村试点村建设小康村实施方案》,扎实推进20个全面小康村建设,突出强村富民、村容村貌、村务民主、村风文明四个重点,筹措资金5000万元,整合实施道路硬化、林果栽植、环境整治等各类项目97个,力争把20个新农村示范村建成全面小康村,并示范带动全县全面小康村建设。此外,皋兰还将继续实施文化旅游惠民工程,把基本文化权益“兜底”作为文化和旅游***的“法宝”,县财政每人每年列支5元文化活动经费,强力推进“一村一品”群众性文化精品创建工程深入开展,并依托世界第一古梨园和天斧沙宫等旅游景区建设,全力加快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新闻推荐
坚持“五个相结合”做到“五个在一线” 皋兰县扎实推进“三严三实”专题教育
皋兰县紧扣“三严三实”要求,紧贴扶贫帮困、惠民实事、干部作风、落实政策、基层党建等群众关心处和工作关键点,坚持“五个相结合”,做到“五个在一线”,力求严实作风接地扎...
皋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皋兰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