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他为乡亲们义务修路30余载 皋兰耄耋老人魏至荣的执着和守望

兰州晚报 2015-05-15 10:31 大字

魏至荣老人

一位老人,一把铁锹,一条山路。不管是春夏秋冬,还是严寒酷暑,哪里路上有坑坑洼洼,哪里就有他忙碌的身影。从中年到老年,30多年来,他肩扛铁锹,背着背篼的蹒跚身影是古老的什川镇上一道最独特的风景。“老爷子能够几十年坚持义务修路,特别不容易。”乡亲们说的这位老爷子叫魏至荣。30多年来,他坚持做着一件事——义务修路,他用耐心和执着为梨乡的人们铺平了一条回家的路。

兰州晚报记者瞿学忠特约记者张发润文/图

修路是为了方便村民们卖果子

5月12日,记者来到皋兰县什川镇,见到了魏至荣老人。今年已经82岁的魏至荣老人和这个年岁的大多数农村老人一样,黝黑的肤色下是一张饱经风霜的脸孔。由于常年劳累,老人的腰腿已经不太灵便,走路也有些蹒跚,一双枯瘦的手上布满了老茧和伤疤。当记者问及修路的初衷时,老人打开了回忆的阀门。

“那时候还是生产队,村里没有农业机械,进城的道路全都是山路,村民卖瓜卖菜卖果子都是人拉驴驮。拉着板车去兰州,山路坑洼不平,大坑小洞能让马失前蹄,特别难走。遇到下雨下雪天更是寸步难行。乡亲们的菜和果子卖不出去,我看着特别着急,就有了修路的想法。”

老人告诉记者,从1977年秋天开始,他便踏上了修路旅程。每天天还没亮,他便扛着铁锹,背着背篼,拿着撅头,腰间挂着些干粮,出门去修泥湾至兰州的老路。为了节省时间,中午从不回家吃饭或休息,一整天就吃点干馍馍或炒面充饥。一锤锤,一锹锹,一篼篼,一条条砂梁被铲平了,一个个深坑被填平了,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天直到太阳落山,他才会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回家。有时候,白天干农活顾不上,他就在晚上借着月光修。20公里长的山路,修了坏,坏了修,反反复复,他花了12个春夏秋冬。

1984年,什川通往兰州的新公路——盐什公路路基竣工,结束了什川交通不便的历史。但是,几场大雨后,路基上沟沟窝窝越来越多,魏至荣便将“主战场”转移到了这条路上。两年后,盐什公路铺上了沥青,他便又将“主战场”转到了环乡路和其他便道上整修。哪里路不通,哪里就会出现他的身影,乡亲们从田间地头往兰州运卖瓜果蔬菜的时候,都会停下来向他亲热地问声好。

为修路落下了一身伤病

在几十年修路的经历中,搬石头、垫大坑几乎是常事。有一次在搬挪一块大石头填路坑的时候,由于体力不支,石头从手中脱落,砸伤了脚,魏至荣老人在床上躺了2个多月后才痊愈。老人说,修路修了30多年,他受伤的次数远远超过了37次。

为了让填上干土的路段路面更坚实平整耐用,夏天他用铁桶装满水,一步一步的挪着走上10多公里的山路,提到填上干土的路段,用水浇铸干土,让路面更结实耐用。由于体力跟不上,他的鞋子和裤腿经常被溅出的水打湿。冬天下雪的时候,他便拿着扫帚把雪扫成堆,用背篼一背篼一背篼的背运到填上干土的路段,寒风刺骨,他背着雪,衣服被融化的积雪湿透,脊背被冰雪刺得生疼生疼的。因为这,老人留下了背疼的毛病,现在只要天一冷或雨雪天他的背和关节就会疼。“我们那时候别说三马子了,就是自行车也不多,不然我就不用自个背雪提水了,改用自行车驮了,也留不下这个病根。”80年代中后期,生活条件稍微好了点,他就改用自行车驮水驮雪,虽然轻松多了,但是背痛的病根却永远落在了他的身上。

碰上雨雪天气,他担心路上的坑被雨水冲得更大,一次次冒雨将路坑里面的雨水扫出来,也一次次被淋成“落汤鸡”。老伴担心他的身体,有时候偷偷把铁锹和撅头藏起来,但让老伴哭笑不得的是每一次他都借上别人家的工具去修路了。“听说哪里的路坏了,我一夜都睡不着觉,不去看看不去修好,心里就不踏实,路修好了我才能睡安稳觉。”老人笑着说。

群众为他排唱了一首颂歌

魏至荣老人的4个儿女早已成家立业,老人在经济上也没有什么负担。年过古稀本因享受天伦之乐,而魏至荣老人的晚年生活却是另外一种情形,他把果园里的收入包括儿女们给的零花钱全都投入到了义务修路中。有时修路工程量比较大,他自己掏腰包雇人和他一起干,雇人雇车,买工具,30多年来,谁也算不清他为修路花去了多少钱、多少时间。

在路上捡钱拾物对修路工来说是家常便饭,修路30多年,魏至荣老人很多次捡到了钱物。有一次,他捡到80元钱,那还是20多年前,当时的80元钱不是个小数目啊。他就一直在原地等了3天,还是没有人来认领,他就在大街上贴满了失物招领启事。最后这笔没人认领的钱被他捐给了村里的公益事业。”

镇上的干部看老人年龄大了,挣钱不容易,还要自己掏钱雇人修路,就聘请他晚上到镇政府看大门,每月发500元钱的工资,目的是为了减轻他的负担。令人吃惊的是,工资发下来以后,他一分钱也舍不得花,全部存起来,到年底买了面和油,为全镇的20多家贫困户每户送去一袋面一桶油。村民们说,有时候他还会趁老伴不在家的时候,偷偷的将自己家的猪肉送给贫困户,以至于自己家过年的时候没肉吃。

“现在年龄太大了,干不动农活了,也不能再替镇政府看大门了,没了经济来源,想帮别人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老人说。

“人世间,有一种人,他们是上天专门派来感化世人的大善人,至荣老人就是这种人。他的行为,感化了很多人,也影响着我们这些后人的所作所为。”提起魏至荣老人,什川镇的群众满是感激和敬重。为了感谢老人30多年来的无私奉献,什川镇的群众还专门为他排唱了一首颂歌。

新闻推荐

包工头“躲猫猫”工人工资无着落

兰州晚报讯(首席记者孙建荣实习生黄瑾詹捷芸)在炎热的夏天,顶着烈日,农民工在工地不是浇灌水泥就是绑钢筋,辛辛苦苦几个月下来,不但拿不到工钱,反而连包工头人影也不见了。连...

皋兰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皋兰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