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甘肃早期的照相馆

鑫报 2015-03-02 10:40 大字

甘肃早期的照相馆始于何时何地,至今尚无定论。根据老一辈照相馆的摄影师的回忆,比较一致的说法是甘肃早期的照相馆开设在省会城市兰州。

查阅甘肃出版最早的报纸也没有得到较为确切的资料。从现存的一张历史照片中获得佐证的是兰州回族学者马世焘(1809-1875)曾摄有与友人下象棋的照片,可见1875年兰州就有照相馆。又据《兰州晚报》1988年刊载的《毓贤在兰州受刑真情》一文中说,据史料记载:清光绪二十六年,山东、山西巡抚毓贤任职期间支持义和团杀诛洋人,“得罪外人”被发落新疆,途经兰州,朝廷下令在兰州正法,受极刑前,曾与皋兰县进士黄毓麟前往像馆摄影留作纪念。这一典型事例足以说明当时较多光顾照相馆的是达官贵人,即使在遇到灾难而面临行刑时还邀友人前往相馆照相,可见人们已对照相饶感兴趣。现在,保留在历史档案里的1900年前后的照片已寥寥无几。由于清末民初战乱的原因,散存于民间的为数更少。从搜集到的宣统元年(1909年)“清宣统甘肃全省咨议局全体议员合影”的照片来看,当时兰州的照相馆已购置外拍机,照相业人员走出店门,扩大拍摄范围,招徕顾客。

从照片制作情况看,拍摄技术和冲印技术都具有一定水平,使照片保存80多年而无消影痕迹。这张照片右方题字为:“晚霞老兄以摄影示题,撰联志之。列坐叙同气之情,集兰州天水斯文,九月齐临,每年大会”。可见大会合影留念始于清末,摄影已不再是被认为“神秘”的东西了。这张照片的上方题词是:“甘肃全省咨议局,宣统元年冬月初三日照”。上文所述回族学者马世焘与友人下象棋的照片和毓贤受刑前与友人合影的照片,只能以事件发生的年月而记载,照片上无确切年月。从搜集到的照片中,甘肃省全省咨议局全体议员的合影照是现存的甘肃早期有确切纪年的照片。

辛亥革命之前,兰州有多少家照相馆,无准确记载,更无确切资料。1956年公私合营前,原华美照相馆的老摄影师樊执一说:“民国以前,兰州经营照相业的有三家,两家是天津人掌柜,一家是江苏人,与教会有关系。”与教会有关,是摄影术传入甘肃的特点。据天水摄影史的研究者考证,摄影术是伴随着基督教的传人而来到古秦州的。第一任长老姚天喜的全身坐像,是1881年基督教进入天水后拍摄的早期照片。1908年,天水首家邑人照相馆“仁医堂”开张,使摄影术在天水落了户,基督教友姚随仓和曹太,就是开秦州商业性照相之先河的第一代中国人摄影师。1915年,信仰天主教、来自新疆的中俄混血儿、祖籍天津的高亚夫,开设了“英华”照相馆,并经常赴天津采购照相器材,也经常在天水四乡传教时带着照相机照相。

在摄影术被一些传教士及沿海城市的中国商人带入甘肃省会兰州之后,除当地的兰州人之外,天津、上海、河南等地的照相馆技师和学徒,通过各种渠道,在兰州、天水、凉州、河州等地开设照相馆。19世纪末,照相馆已在交通比较畅通和经济贸易比较兴盛的中小城市出现。尽管这一时期摄影术基本上用于留取容貌,记录现实,但在客观上起到了介绍摄影知识、技术,输入新工艺和传播新事物的积极作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天津、上海等地在甘肃各地开设照相馆的技师在经营中逐渐使用当地廉价的劳动力作学徒,逐步把摄影及暗房制作技术传给了当地人,从而使甘肃人也掌握了摄影术。

记者 童微整理

新闻推荐

皋兰千人社火舞新春

皋兰县举行了传统的春节“社火进城”汇演活动。来自全县各乡镇的10支优秀社火队擂响了气势恢弘的太平鼓,让皋兰县城变成了欢乐的海洋,给城乡居民拜年。记者 俞晨元 通讯员...

皋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皋兰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