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清代甘肃有四大书院

鑫报 2015-01-26 10:57 大字

五泉书院

书院制度源远流长,其远源可上溯到十六国时期,硕学宿儒隐居陇上名胜之区聚徒讲学、著书立说的史实。当时酒泉郭瑀在临松(今张掖)薤谷,凿石室隐居,聚徒千余人,讲授经义,并著有《春秋墨说》《孝经错纬》等著作。天水杨柯隐居陇山,聚徒数百人,传授《周易》。陇西王嘉隐居东阳谷(今秦安),凿崖穴居,受业弟子达数百人。书院制度的近源是唐代的官方藏书、校书机构。唐玄宗开元六年(718年),置丽玉书院,庋藏宫廷图书,校勘图书,始有“书院”之名。宋以后书院转变为讲学、藏书、祭祀、考课之地。明清书院大盛,成为准备科举考试的场所。明代段坚在兰州创容思书院,为见于史籍甘肃最早的书院。清代,兰州成为陕甘总督、甘肃布政使、兰州知府驻地,兰州遂成为西北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在这种形势下,兰州设有兰山、求古、五泉、皋兰四大书院。

兰山书院

沿革:兰山书院是甘肃最大的一所省立书院,在今城关区秦安路兰州市三中校园里。明代是肃王的园林红花园。清世宗雍正二年(1724年),甘肃巡抚卢询捐养廉银辟红花园为正业书院,置射圃,立坊表。雍正十三年(1735年),甘肃巡抚许容奉旨改建为省立兰山书院。此后一百二十年中,经过高宗乾隆三十年(1765年)陕甘总督长龄、宣宗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陕甘总督恩特亨额、德宗光绪元年(1875年)陕甘总督左宗棠等五次修建,每次间隔约二三十年,使之成为规模宏大的官方书院。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停科举,废书院。次年春,陕甘总督崧蕃改兰山书院为甘肃省立优级师范学堂。宣统三年(1911年)春,陕甘总督长庚改为甘肃两级师范学堂。1913年,改为甘肃省立师范学校。1917年,省立师范迁入畅家巷甘肃陆军小学堂(今兰州一中院内),兰州女子师范学校即从南府街(今金塔巷)迁入兰山书院。1964年秋,改兰州女师为兰州市第三中学。

建筑:兰山书院是坐北朝南的一组宏伟建筑群。由南到北按中轴线对称,建有大门、仪门、文仁堂、敬逊堂、射圃等建筑物。大门外东西两侧建坊表(牌坊),分别题额“兴贤”、“育才”,点明书院办学的目的。大门内东为书斗(即书办和门斗的合称。书办缮写书院文书;门斗看守大门,兼司传达、清扫院屋)房,西为监院(管理书院财务、图书、学生膏火银奖赏,协助山长管理书院日常事务并督导学生课读)官舍。仪门至文仁堂之间,东为东斋房(为学生自习、居住之所)四院、官厅、耳房;西为西斋房三院、官厅、耳房;文仁堂与敬逊堂之间东为书库、斋房,西为山长(书院主持人,也叫院长、掌院、主讲,负责书院的组织管理和教学工作)住宅、客厅、斋房。全书院共有斋房三十七间,房内家具日用物品齐备,供学生自修和起居。整个书院建筑物主次分明,功能齐全,满足了教学的需要。

师生员工与经费:兰山书院设山长1名。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前由甘肃巡抚,此后由陕甘总督会同陕甘学政(光绪二年始会同甘肃学政),礼聘品学兼优的翰林、进士以及个别举人为山长。每年修金银400两,薪水每月8两,聘金、节仪如之。设监院1名,每年薪水银104两2钱;书办1名,每年支纸笔银14两2钱8分;门斗2名,支工食银23两6钱8分8厘。

学生由陕甘总督、学政选录全省(今甘肃、宁夏、青海)各府、直隶州材堪造就者的五贡(恩贡、拔贡、岁贡、副贡、优贡),以及廪生、增生、附生、监生等入院肄业,准备考取举人。

兰山书院学生有限额,分为正课、副课两种。清同治前,设正课生40名,每名每月奖给膏火银3两;副课生80名,每名每月奖给膏火银1两5钱;外课生无定额,不奖给膏火银。每年共需膏火银2400两。

同治十一年(1872年),陕甘总督左宗棠定正课生40名,副课生50名。光绪七年(1881年),护陕甘总督杨昌浚增加副课生10名。光绪十三年(1887年),陕甘总督谭钟麟增副课生10名,次年又增加副课生10名。至此共计正、副课生120名,遂为定制。

每年二月为兰山书院的招生期,应考者达三四百人。从中甄别录取的正、副课生一律住在书院斋房内潜心用功。落选者只准随课附考,不准入院居住。但因路途遥远赶不上甄别的学生,如果随课附考,多次名列前茅的,准其附入外课生,注册入院居住。

兰山书院师生员工的经费来源有四:一是省财政(藩库)拨支,二是书院学田地租,三是书院房产租金,四是官绅捐银发商生利。

教学与考课,兰山书院的教学工作是为科举考试服务的,所设课程是为写八股文、试帖诗而服务的,八股文和试帖诗是科举考试的必做文体。课程有经学、史学、诗赋、书法等。基本教材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和《通鉴辑要》。宋明理学家的著作、讲义、语录、注疏,诸如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朱熹的《朱子语录》等也是学生的重要学习材料。另外,还要反复揣摩闱墨(乡、会试考官选定中式文字,编刻而成的应试范文),如《陇右校士录》等。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遵清廷旨意,添设算学,二十七年(1901年)加策论。

兰山书院采用由山长讲授经史名篇与学生严格按照山长制订的计划攻读经史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山长令学生先读四书五经原文,发现疑难问题,再参阅注疏等材料,或由山长予以解疑。学生读经的目的为写八股文、试帖诗打基础。学生在考课期要反复考八股文、试帖诗。

兰山书院每年二月至十一月为考课期。考课分为官课、院课(即堂课)和小课三种。每月初六举行官课,由陕甘总督、甘肃布政使、甘肃按察使、兰州道轮流出题,考试、阅卷、发奖银;每月十六日、二十六日举行院课;小课每月举行一次,无定期,均由山长出题、阅卷,书院发奖银。官、院课内容是写一篇八股文、一首试帖诗,小课则只做八首试帖诗。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以后废八股文,改为策论。兰山书院每年考课奖励银达220两。

每年二月,由陕甘总督主持兰山书院学生的甄别考试。根据甄别成绩,结合考课成绩升降学生资格,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正课生连考三次劣等者,降为副课生;副课生连考三次劣等者,降为外课生;外课生连考三次优等者,升为副课生;副课生连考三次优等者,升为正课生。

兰山书院制定各项学规,严梏书院纪律,保障教学工作正常进行。道光三十年(1850年)条规,规定三条:“一日膏火宜仍以甄别为准也”,“一曰赏罚宜严别优劣也”,“一曰住院诸生宜严查冒滥也”。

藏书:兰山书院藏书丰富,图书由书院购置,总督、学政捐赠。书院还能雕版印书。乾隆时庋藏经、史、子、集共200多种,书板23种。咸丰四年(1854年)七月,书库失火,藏书、藏板全部被焚毁。此后陆续购置,至光绪时藏经、史、子、集101种,藏板3种共33块。其中《西学大成》是介绍西方文化和科学知识的汇集,也是晚清甘肃士人了解外部世界的明证。书院还藏有二帧孔子画像:一帧是赵孟頫所绘《至圣行教小影》,由陕甘总督左宗棠购置;另一帧是朱拓吴道子所绘《至圣立像》,由护陕甘总督杨昌浚购置。

为了保障图书正常流通,兰山书院制定了《领书章程》:

——诸生欲看某书,须具领,呈监院俟批发给,看毕缴还,抽领销案。

——请领书籍只须专领某书,不许一时辄领教种。

——书籍如系函数多者,先领首函,看毕再领挺函,随领随还,不准尽数领去,致有失遗。

——领看书籍每函以一月为限,逾限者追还。

——领去书籍如不爱惜,致有油污损伤等弊,不准再领。

——各种书籍只许住院肄业者领看,此外不准滥领。

求古书院

沿革:求古书院是甘肃省立书院。旧址在今贡元巷城关区文教局及其毗邻的市少年富东楼。明代为行都指挥司署,清乾隆三年(1738年)改为兰州府贡院。光绪八年(1882年),陆廷黻任甘肃学政,出巡今平凉、庆阳、泾州、固原、宁夏,案临考试,发现考生试卷上八股文浅薄,试帖诗多未叶韵,回到兰州后,与陕甘总督谭钟麟商议改兰州府贡院考棚为省立书院,次年正式建成求古书院。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改为甘肃初级师范学堂。宣统三年(1911年)春,初级师范学堂并入优级师范学堂(原兰山书院),改办甘肃存古学堂。1915年,刘尔炘改建为陇右实业待行社,1926年又由他设立丰黎社仓、乐善书局。后改为贡元巷小学。“文革”后改建为城关区文教局与少年官东楼。

建筑:求古书院大门及栅门朝东,南北各有一座牌坊。入大门坐北朝南有三组建筑物。中依次为仪门、东西厢房,讲堂、东西厢房,客厅、东西厢房、上房。左右两侧为东小院、西小院。山长居住西小院,监院居住东小院,东西厢房为学生居住的斋房。

组织与经费:设山长1名,每年修金200两,膳金60两,节金聘金32两;设监院1名,每年膳金40两;书办1名,每年纸笔费30两;斋夫、院夫各1名,工食银36两。

从全省各府厅州县招考贡生、监生、生员入院肄业,准备考取举人。设内课生10名,每名每月奖给膏火银3两;外课生20名,每名每月奖给膏火银l两5钱;附课生无定额,不奖给膏火银。

总督谭钟麟筹拨甘州府抽帮项下银12000两、总督杨昌浚筹拨银1000两发商生息作为堂课奖银。由总督、学政,布政使、按察使等官员捐养廉银,发商生息,作为官课奖银。

教学与考课,求古书院的学生以自习为主,山长讲解为辅。学院专门考课经文,山长着重讲解诗赋。规定学生每天早晨写大小楷二三百字。上午读一板“四书”五十遍,读一板“五经”五十遍。下午读八股文一篇四十遍,读诗一首四十遍。晚上看书,摘录诗文,作试帖诗。学生每天的学习情况都要载入稽考簿,每五天山长查阅一次。

每五天山长检查一次学生诵读经书的情况,令学生当面默写某一段落。如一月内作业无错误,就另给奖银,以资鼓励。

每年二月至十一月为求古书院考课期。每月有三次考课。上旬官课,由总督、学政、布政使、按察使、兰州道分别主考,随意命题,考学生。由上列官员捐养廉银给优异者发奖励银。中、下旬为师课(院课)。中旬师课令学生写经解一篇、试诗帖一首。下旬师课令学生作赋一篇、试帖诗一首。根据学生考课成绩优劣浮动其资格。

求古书院藏《御纂周易折中》等二十八部经典,大部分由总督谭钟麟和学政胡景桂置。

五泉书院

沿革:

五泉书院

是兰州府官立书院。旧址在城关区贤后街东口北端,现属贤后街2号,通渭路221号、223号、225号。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甘肃布政使屠之申,兰州在籍翰林秦维岳利用庆祝宫后街官署建立

五泉书院

。咸丰八年(1858年)兰州知府栗垣、同治十二年(1873年)兰州知府铁珊重修。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改为兰州府中学堂。1912年改为兰山观察使署。1919年改为兰山道署。1928年榆中进士杨巨川改为五泉图书馆。现为民居。这是兰州仅存的书院古建筑。1999年易地保护于雁滩公园。

建筑:

五泉书院

为坐北朝南并列三组建筑,中依次为牌坊、仪门、照壁、大门、讲堂、退省斋、明道楼,东西厢房为学生斋房。东西两侧各为三进四合院。西院中间一进上房山长居住,东院第一进上房监院居住。大门内小屋二间院夫居住。

组织与经费:设山长1名,修金160两,薪水每月4两,聘金4两,节仪如之。设监院1名,薪水40两;书办1名,纸笔费15两;门斗2名,工食银各10两。

五泉书院

招考兰州府六属:狄道州(今临洮县)、河州(今临夏州)、皋兰县(今兰州市城关区、七里河区、两同区、安宁区及皋兰县)、金县(今榆巾县)、渭源县、靖远县生员、童生入院肄业,以考取举人或进学(获得生员资格)。设生员正课生10名,每名每月给膏火银1两2钱;副课生10名,每名每月给膏火银8钱;童生正课生10名,每名每月给膏火银1两;副课生15名,每月每名给膏火银6钱。

布政使屠之申等官员捐银4500两,秦维岳率兰州绅士捐银1544两,发商生息作为书院经费。

教学与考课,

五泉书院

除研习“四书”、“五经”外,也学经世致用之学。在“戊戌变法”的影响下,刘尔炘山长撰《力求实学条约并序示书院诸生》,鼓励学生:“欲为异日有用之人,则凡天算、舆地、军政、财赋、中外交涉诸大端,固宜随其所近而专治焉。”他还要求学生要“立志”、“存心”、“有抉择”、“有次序”、“切已体察”、“宜随事力行”。

五泉书院

每年二月到十一月为考课期。每月初三为官课期,由兰州知府及皋兰知县轮流考试;每月十二日、二十二日为堂课期。每课均考“四书”文一篇,试帖诗一首。每月初八、十八、二十八,由山长考策论与经古文。

五泉书院

藏有《十三经》《古文渊鉴》等“四部”书籍80多种,以及《学唐渐通》书板46块。

皋兰书院

沿革:皋兰书院在兰州市曹家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皋兰知县徐敬利用右营参将署创建皋兰书院。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前英游击移驻,皋兰知县董平章将书院移建于其西。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改为皋兰县高等小学堂。辛亥革命后改为皋兰县立小学,1948年,皋兰县政府移入。解放后为曹家厅小学。“文革”后为城关区检察院。

建筑:皋兰书院坐北朝南,按中轴线由南到北依次为牌坊、照壁、大门、仪门、讲堂、书房,两侧为东斋院、东斋房,西斋院、西斋房。讲堂北上厅山长居住,南下厅监院居住,斋房学生居住。牌坊额曰:“秀挹三台”;楹联曰:“冠五六邑之区,开广厦养士尊贤自今伊始;抚九万程而上,愿群材立名砥行与古为徒。”均为皋兰知县徐敬撰书。

组织与经费:设山长1名,每年修金100两,薪水膳金每月5两,端午、中秋节仪各4两;设监院1名,薪水80两;书办1名,纸笔卷价24两;门斗1名,工食银10两;院夫1名,工食银8两。

皋兰书院只招考皋兰县籍生员、童生入院肄业,以考取举人或进士。设生员正课生10名,每月奖膏火银1两;副课生10名,每月奖膏火银8钱。童生正课生10名,每月奖膏火银8钱;副课生20名,每月奖膏火银6钱。

皋兰知县徐敬等官园捐银6300两,皋兰知县李镜湖捐银900两,均发商生息,以作书院经费。另有学田433垧,收田租添作经费。

教学与考课:皋兰书院要求学生把每天所读文章、所讲书名均载入功课本,次晨呈送监院,摘送山长逐一查考。若查出功课荒疏、不勤奋者,监院严加责惩。

每年二月至十一月为皋兰书院考课期。每月考三次:初四为官课,十四、二十四日为堂课。每次考“四书”文一篇、试帖诗一首。每月初十、二十日、三十日,山长出题考策论、经古文。

记者 童微整理

新闻推荐

西固某幼儿园聘厨师名有工作经验教师名要求热爱幼教事

西固某幼儿园聘厨师5名,有工作经验;教师5名,要求热爱幼教事业,吃苦耐劳,待遇面议。联系人:王老师 电话:18893490790   急聘常年招月嫂,保姆,陪护,保洁等...

皋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皋兰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