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中小学生“必修课”:每天锻炼一小时本报记者 李欣瑶

甘肃日报 2013-08-12 21:10 大字

中小学生“必修课”:每天锻炼一小时

从省教育厅日前传来消息,甘肃省将在中小学建立1000所体育艺术达标校,并逐渐向全省范围推广,这是甘肃省探索建立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试点项目的又一次尝试。3年来,这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项目为甘肃省中小学生体质增强带来了不容小视的影响。

从教育部门公布的一组数据来看:2009年,甘肃省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结果排在全国倒数第二位,2012年这一测试结果跃居全国第8位。如今,每天锻炼一小时已成为甘肃省中小学生在校期间的“必修课”。

2007年,甘肃省开始尝试在全省中小学推广阳光体育锻炼,以大课间、体育课等为载体,让学生每天开展一小时的校园体育活动。由于最初没有完善的制度保障,阳光体育锻炼一直处在各校根据自身条件开展、水平参差不齐的状态。

2011年,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探索建立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效机制”正式启动,这是425个教改项目中唯一的学校体育项目,甘肃是承担该项目的唯一省份。项目启动后,甘肃省选取了兰州、天水、张掖3个市作为试点地区,21个县区的3315所中小学校共计128万名学生成为改革创新的实验对象。

在试点过程中,各地把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学校特色、实践特色作为探索的方向,开发出了丰富多彩的阳光体育课程。

天水市麦积区实验小学,每天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安排得丰富多彩,学校老师们开发出一系列叫作“童年的回忆”的游戏,丢沙包、滚铁环、踢毽子、乒乓球、篮球……高中低年级的孩子都有自己适合的项目,不需要太多技巧也能玩得高兴。张掖市甘州区马神庙街小学将乡土游戏编入体育课程,兰州市皋兰县石洞小学将太平鼓引入到课堂,学生们在玩的同时得到了锻炼。

这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项目的开展,也促进了阳光体育锻炼在全省范围的推广。为了保证中小学生每天1小时的校园体育活动时间,省教育厅制定了《关于贯彻落实教育部〈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的实施意见》,为各地的校园体育活动提供了制度保障。

在甘肃省,校园阳光体育锻炼开展的一个瓶颈就是体育教师严重短缺。在推进过程中,3个试点地区通过“特设教师岗位”招考、优秀运动员退役安置、优先录用师范类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及加强兼职教师的专业培训等方法,缓解农村学校体育师资力量不足的状况,省内其他地区也积极补充体育教师。

截至2012年底,甘肃省新增中小学体育教师2051名,全省中小学体育教师共计12472名,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体育教师总量不足的状况。

城市学校场地不足也是影响阳光体育锻炼开展的重要因素。兰州市五泉小学的操场只有1000多平方米,而学校的学生却有1000多人,每个孩子的人均活动场地不足1平方米。错时锻炼是五泉小学想出来的对策,学校将大课间分为上午、下午两次,高低年级分开参加,学校还开发出了比较节省空间的篮球操,让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达到锻炼目的。

通过近3年时间的实施,阳光体育锻炼的效果初步显现:省教育厅通过对2012年与2010年全省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及监测数据的对比分析,发现甘肃省中小学生身体素质下滑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学生肺活量水平出现上升拐点,7-18岁中小学生下肢爆发力、速度和耐力等指标持续下滑的局面得到遏制。

在全省范围开展阳光体育锻炼的同时,省教育厅还对阳光体育锻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甘肃省建立的1000所体育艺术达标校必须要做到体育教师配备充足、体育器材齐全、体育课开足开好并有各校特色,这1000所学校将成为全省学校的“标杆”。此外,省教育厅倡导各地中小学提升体育在办学理念中的地位,把学校体育由严肃的学科界定延伸到“学会玩”,让孩子们在玩中体会健康一辈子的理念。

新闻推荐

皋兰县村民参加新农村安置看房活动

皋兰县村民参加新农村安置看房活动?10月13日,皋兰县九合镇金沙村二社村民参加新农村安置看房活动。总投资3600多万元的皋兰县九合镇金沙村新村庄建设项目即将竣工。本报通讯员魏周延...

皋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皋兰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