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躬耕陇亩高士空负报国志——甘肃最早同盟会会员之一杨清汉事略

兰州晚报 2011-10-10 17:34 大字

杨清汉后排中在日本留学时的照片。讲述人杨心东(杨清汉之子)孙岳遗照

他是20世纪早期甘肃最早公派赴日的为数不多的留学生之一,在日本与黄兴等人交好,追随中山先生为革命呼号;他曾在甘肃公立法政专门学校等执教十八年,而当他教育救国的理想破灭后,愤然辞职回乡躬耕陇亩;他也是有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曾经名噪一时……但今天,当我们认真查找他的相关资料的时候,却发现能搜集到的是那么少,是因为文革时的损毁,但也因为,他在世时的退隐。

他,就是杨清汉1882年一1949年,又名杨天生,字云卿,甘肃省皋兰县西岔乡阳洼窑村人,甘肃最早的同盟会会员之一。

1907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甘肃文高等学堂,1911年毕业后考入陕西大学堂(今西北大学前身),1913年,杨清汉先生和金塔县的赵子俊先生被当时甘肃政府选派赴日留学。当时的杨清汉,只有二十出头,他们从西安出发,搭乘骡轿(前后为骡子,中间小轿,供乘坐休息),一路向东经洛阳、湖北,至长江口搭乘轮船辗转到日本。

为了爱国救亡,杨清汉选择了日本法政大学的政法学科。1915年,杨清汉由日本法政大学转入明治大学专攻法学,四年后,获得法学学士学位毕业回国。

加入同盟会 与黄兴等人交情甚笃

在六年的留日生活中,杨清汉时刻关心着祖国和家乡的形势。初到日本,日本工业的发展,教育的普及,军事的强盛,使得他十分警醒,特别是跟祖国当时的落后贫弱相比,更加是感慨万分。

他知道,要图存,要救国,就需要更多的人像他一样,有机会“睁眼看世界”,把先进的思想带回国内。但当时,地处内陆的甘肃留日学生实在太少,甘肃的封闭和落后几乎让他看不到希望。为此,他不顾自己一介书生的身份,多次致函当时的甘肃总督张广建,恳求增派甘肃留日学生。他的坚持,后来终得偿所愿,甘肃开始逐年增派学生前往日本留学。及至后来,甘肃省长公署制订《甘肃官费派遣留学日本学生规程》,从而结束了甘肃省派遣国外留学生无法可依、无规可循的状况,使国外留学教育走上了正规化的道路。

杨清汉在日时被举为留日学生的经理员(相当学生会干部),负责学生会的日常事务,十分活跃。他非常崇拜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信仰三民主义,在日本加入了同盟会,和黄兴素有往来,并组织众多留日学生在日比谷公园聆听黄兴的演讲,并且还和黄兴、孙科等合影留念。可惜这些照片在“文革”期间遗失。

教育救国  议定甘肃高等教育方针

从1911年踏出家乡读书开始,杨清汉从一个懵懂的少年已经逐渐成长为一个有思想、有抱负的热血青年。从日本学成回家乡兰州,杨清汉不可谓不踌躇满志,但事与愿违,当时国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他所学法学专业根本无从实施,于是转而从事教育事业,谋求教育救国。从归国后的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十多年间,他在甘肃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兰州大学前身)担任教员兼教务主任、兰州中山大学(兰州大学前身)教务长等职。

1928年,担任兰州中山大学评议会委员,该评议会为兰州中山大学之最高会议,职权为议定大学教育方针,筹划大学经费,审查预算决算,议决各项建设案,决定大学校长提出的各系主任聘任问题,对失职大学校长提出弹劾等。

任教期间,以博学多闻、治学严谨、乐育英才而著称。在长达18年的教学生涯中,他自甘清苦、笔耕舌织,为消息闭塞、文教落后的乡邦古土培育了大批人才,堪称桃李遍天下。他为人耿直,自律清廉,手书一副“两袖清风人不信,一身辛苦我独知”的楹联,就是自我剖白的真实写照。

潜心著述 珍贵手稿惜毁于文革

由于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无能,杨清汉眼见自己所追求的三民主义根本无法实现,加之和南京政府派来甘肃教育界的新派人物田昆山、骆力学等政见不和,他所信奉的教育救国的理想也破灭了,于是在1937年愤然辞职归乡。

回到阳洼窑村后,杨清汉过起了半隐居的生活。在外时操心一些家务农活,拿着水烟袋,提着火绳,抽着水烟与乡亲们拉家长,嘘寒问暖,和农夫无差。回家后,写诗作文,抄写佛经,与世无扰。

杨清汉晚年多以读书笔墨为伴。其书法功底浑厚,瘦劲洒脱。书法作品现知的有《帝遣名花度一春》四屏真迹和《杨氏家谱序》《楞严经》抄本手稿等。书法之外,先生晚年在家著书立说,写有不少论著,包括四本法学专著(均毁于文革时期)。

现在,我们只能通过有限的资料,去试图还原他和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历史,去感受一个炎黄赤子的拳拳爱国心。上文浅陋,但尚窥见杨清汉内心的愤懑以及人格的高洁。停笔而思,以杨清汉先生之学识及人格,在今日中国,如不选择回乡归隐,将展何等抱负及宏图。历史面前,个人渺小,但恰是渺小之个人,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志士反清廷

揭杆在滦州

辛亥革命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一次空前解放,它的精神更是激励着千万中华儿女在为争取民族独立的路上奋勇前进。在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日前夕,民革兰州市委成员、兰州市文化收藏家协会副会长孙华岑讲述了他的爷爷——同盟会会员、国民军将领孙岳的革命故事。

孙岳(1878-1928),1904年考入保定武备学堂,加入同盟会。1907年进陆军军官学堂深造,毕业后在军中任职,秘密从事反清活动,并参与策动了“滦州起义”。

“滦州起义”是孙中山参与部署的反清壮举,在京畿重地首举义旗,建立了“中华民国北方军政府”。并通电全国,照会列强,宣布“本政府设在北京,暂设滦州”。它是中国北方第一道共和曙光,是导致清廷退位的直接因素之一。史籍称滦州为辛亥“举义之圣地”。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组织同盟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三民主义纲领。广泛发动民众起来实行武装起义,推翻腐败的清王朝。孙岳积极响应孙中山号召,1907年即加入了“同盟会”,成为“同盟会”河北支部的成员。他在军中注重联络各阶层军官,积极致力推翻清室的活动。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革命政府建立,大大振奋了北方革命人士的士气。12月31日在王金铭、施从云、冯玉祥、孙岳等人的领导下举行了滦州起义。

当时,首发起义的是思想进步,倾向革命,手握重兵驻扎在滦州的第20镇统制张绍曾。在军中革命派的支持下,张在滦州截留了清军运往武昌镇压革命的军火,准备举行起义,但遭到了袁世凯的暗算和瓦解。这样,起义重担就落在了王金铭、施从云、冯玉祥、孙岳等人的身上。1911年12月31日,王金铭等人,响应武昌革命政府的号召,在滦州宣布起义,成立北方革命军政府,同时致电清廷,力主实行共和。由于袁世凯实施阴谋诡计和叛徒的出卖,以及暗藏在起义队伍中帝制分子的作乱,起义被镇压了下去。

起义失败后,王金铭、施从云被杀,冯玉祥被捕,孙岳遭袁“速行杀孙”的通辑潜逃。他只身逃往南京,被南京临时政府任命为苏、淞、宁、扬、镇五路总司令,率部屡创清军。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时期,孙岳任京师警备副司令,与冯玉祥、胡景翼共同发动北京政变,对曹锟实行兵谏。政变成功后,出任副司令兼第三军军长,1925年5月授陆军上将,同年任直隶督军兼省长,应李大钊请求,全部释放了二七罢工时被捕的工人和干部。

1926年9月,抱病参加了五原誓师,不久赴上海就医。1928年5月病逝。(孙华岑 供稿)

(作者系杨清汉先生曾外孙女,历史学硕士,现为甘肃省档案局干部。)

新闻推荐

为了确保安全整治落到实处兰州市安全整治督查系列行动

为了确保安全整治落到实处,兰州市安全整治督查系列行动于今日全面展开。由省公安厅副厅长程世虎带队的全省安全督查第一小组,组织兰州市公安、教育、交通、建设、安监、工...

皋兰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皋兰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