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给12个乡的乡亲们照头像——记什川梨园走出的农民摄影家彭太嘉
彭太嘉向记者展示自己拍的老照片
本报讯 说起皋兰县什川镇,兰州人都知道那里有大片景色迷人的梨园,这风景如画的梨园美景是众多什川人心中的骄傲。不过在什川镇乡亲们眼中,这里还有一“宝”同样值得他们骄傲——彭太嘉,一位自学成材的农民摄影艺术家。
20岁起自学摄影
彭太嘉今年已经67岁了,从20岁开始,摄影这门艺术就一直陪伴着他走过了四十多年的风雨人生。在什川镇一条僻静的小巷里,彭老师在家中为记者讲述了自己与摄影艺术结下的不解之缘。“1962年,我还是20岁的毛头小伙子,有一天我正在地里干农活,忽然看见一个摄影师在地里拍照,他的举动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上前一打听才知道他是从榆中来的摄影爱好者。”从那一天开始,彭太嘉对摄影就深深的着了迷。为了学习摄影理论和技巧,彭太嘉在那个物质资料还十分匮乏的年代里艰难地四处搜寻着有关摄影艺术的一切资料。为了买书、订杂志,彭太嘉经常要在农闲时徒步来兰州市区,一次就需要整整一天时间;为了锻炼摄影技巧,他又多方打听,凑钱从邻村买到一台老旧的美国外拍机“练手”。
第一部相机重20斤
这台老旧的美国外拍机是彭太嘉摄影道路上的第一部相机,体型笨重,拍照时需要蒙块布,快门则是握在手里的那种气动快门。“这部相机有将近20斤重,拍摄难度也大,我买了它后就拼命练习摄影技术。拍得最多的就是乡亲们干农活和平时生活中的场景。很多时候需要下地里去拍,那几十斤重的器材就不得不自己扛着去田间地头……”彭老师回忆说,刚开始学摄影的那些年,自己不过是农村里一个年轻后生,经济来源只有靠干农活挣的工分,而他每月买书、买胶片等几乎都要花去几十元,这对当时的他来说是个天文数字,只能靠自己省吃俭用,实在不够就借钱。“虽然很艰苦,但摄影带给我的乐趣却不是用金钱可以衡量的。”就这样,在自学自练中,彭太嘉凭借坚持不懈的毅力过了整整8年的摄影学习生活。
8年自学终有成
1970年,对摄影艺术已经有了大量心得体会和丰富经验的彭太嘉终于完成了人生中第一张真正意义上的“摄影作品”。彭老师拿出一张小小的黑白相片告诉记者,这就是自己年轻时最得意的一张摄影作品。这是一幅表现当时农民热火朝天地开展劳动竞赛的照片,在陈旧的相片中,记者看到无论是画面构图还是用光,都显示出作者拥有扎实的摄影艺术技巧和独特巧妙的摄影构思,照片虽然不大,但却让人一看就感受到浓浓的时代感,似乎一瞬间就把观众带回到了那个激情似火的岁月。“这些照片是我用第二部相机拍的,那是一台海鸥牌4C相机,还是兰州大学一位教授出面帮忙我才能买到呢!”
农民生活是摄影主题
从那年开始,彭太嘉的身影频频出现在左村右社的田间地头,乡亲们修路、犁地、打场,敬老院里老人们聊天、打牌、吃饭,农田里村民们大会战,这些场景都成了彭太嘉镜头下捕捉的画卷。表现农民的生活变迁,表现农民心中的喜怒哀乐,这就是彭太嘉始终坚持的摄影理念。1972年,他的两幅摄影作品在兰州市工人文化宫展出,更激发了他在摄影之路上探索下去的决心。“那些年我一边拍照,一边还要干农活,虽然很累,但十分充实!”白天拍的照片,底片要在晚上冲洗,往往等工作结束就已经是凌晨两三点钟,匆匆睡上三四个小时,第二天六七点又要出发干农活、拍照……
获奖证书近百个
功夫不负有心人,多年的努力终于让彭太嘉品尝到成功的果实。1985年,彭太嘉的摄影作品接连开始在县、市、省级获奖。从早期获得皋兰县美术摄影展一等奖、首届“梨园之春”摄影大赛二等奖,一直到甘肃省摄影艺术家协会给彭太嘉授予“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甘肃省优秀摄影家,彭老师家中的奖杯、获奖证书大大小小有近百个。
“身为农民,能在摄影艺术的道路走出来,真是不容易。也正因我是从梨园走出的,所以我更要把拍农民生活、表现农民人生的摄影理念坚持下去!”彭老师在屡获殊荣之后,继续用自己的摄影技艺为村里的乡亲们奉献服务,拍家庭照,拍身份证照,皋兰、永登两个县的12个乡,彭太嘉全部跑遍为乡亲们照了身份证头像照!
如今,67岁的彭老师在幸福的晚年生活中依然孜孜不倦地追求着摄影创作的新高峰,彭太嘉告诉记者:“我要在80岁的时候,办一个农民摄影家作品展,我会为实现这个心愿把这几年的时间全部用在新作品的创作上!”
新闻推荐
▲魏至来仅这一茬西瓜就能收入6000多元阳洼窑的蔬菜、泥湾的甜瓜、明星的红砂洋芋、黑石的养殖业……在皋兰县,越来越多的产业专业乡镇和专业村出现,使特色农业...
皋兰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皋兰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