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博士到“归莱创业”之星,于蓬希望用微光吸引微光 为你搭建“舞台”,一起“归莱”创业吧

济南日报 2021-12-31 11:12 大字

编者按近日,由莱芜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莱芜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举办的莱芜区首届“归莱创业智享未来”大学生创业之星评选活动圆满收官,12个项目分获一、二、三等奖,涵盖科技、农业、环保、乡村振兴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即日起,本报将陆续刊发创业之星的创业历程及成就,以此激发优秀人才回“莱”创业创新热情,敬请关注。

“这个奖是家乡对我的肯定,是我所获得的所有奖项中,最让我有归属感的一个。”近日,在莱芜区首届“归莱创业智享未来”大学生创业之星评选中,山东济燃氢动力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博士于蓬获得了二等奖。

于蓬是土生土长的莱芜人,2016年,在上海同济大学获得车辆工程博士学位后,他在同济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担任教授助理,而后在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氢燃料电池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工作了一年。尽管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浓厚的故土情结却让于蓬一直想回家乡创业,为家乡作出自己的贡献。

2018年,于蓬看到了回“莱”的契机。在参加燃料电池产业化路径与政策环境的论坛时,他听闻山东省提出了在济南建设“中国氢谷”的计划。他当即决定返乡创业,以实际行动推动家乡氢能产业发展。

返乡后,当地政府给了他很大的帮助和支持。“从我创业到现在,各级政府给了我很多支持,我一直心怀感恩。”于蓬说。2018年底,于蓬主持的“雪野氢能特色小镇”项目被列入原莱芜市重点项目,他获评“首届嬴牟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入驻雪野高层次人才小镇,得到了研发中心办公室、人才宿舍楼、三免两减半优惠厂房等各类支持。

但当事业发展得蒸蒸日上时,一些现实的问题却摆在了于蓬面前。于蓬无奈地告诉记者:“我们当时同济团队有10个人,除了我,其余9个人都走了。”因此,从那时开始,他着手培养本土技术团队。

目前,于蓬跟山东科技大学、烟台职业学院等多所省内高校联合成立了研究所、工作室等,吸纳学生尤其是莱芜籍大学生加入,从入学开始就参与他研究的项目。目前,于蓬团队中有10余人是莱芜本地人,都是从零开始培养的,现在基本可以实现国家纵向课题及横向课题的申报、产品研发及对外工程服务。而且,这让团队具有了很强的稳定性,有利于企业进一步发展。

创业3年来,于蓬的团队共解决了30余人的就业问题。“莱芜区人社部门大力支持创业,打包提供招聘、培训、社保、人才、档案等全方位创业服务,我们争取用5年的时间,解决50个人的就业问题。”于蓬告诉记者。在团队的努力下,他们先后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成果及知识产权成果:累计申请氢能领域专利百余项、参与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连续三年参与市级重点研发计划、技术支撑高校获批烟台市校城融合培育项目、获得山东省电动车创新设计大赛二等奖、山东省智能车创新设计大赛三等奖、济南市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淄博市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山东省机械工业协会科学技术三等奖、淄博市工业设计大赛优秀奖等等。

2021年,于蓬又新成立了山东济燃氢动力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氢能动力系统集成项目的研发,产品涵盖大巴、中巴、摩托车及观光车等一系列产品。今年,他们完成了200万元的订单任务。此外,他们与烟台职业学院、山东科技大学等签订的订单也已经排到了2022年。

虽然已经获得了众多荣誉,但看到莱芜区开展的“归莱创业 智享未来”大学生创业之星评选活动时,于蓬依然踊跃参加。通过参加评选,他们获得了二等奖,有2万元资金扶持,但他更看重的是政府对人才和技术的重视态度以及政府搭建的“舞台”,“既然我回来了,就希望通过我的能力产生一定的集聚效应。”于蓬说,他想通过自己的创业案例,抛砖引玉,吸引更多人才回“莱”创业,“家乡有政策,有各种各样的支持,有重视人才、重视技术的环境,优秀的家乡学子们,放心回‘莱’创业吧!”

这次获奖也让于蓬对于实现自己的梦想更加坚定:希望通过自己的带动,让团队的每一个人手中都有项目,都能成为创业者。“不光我是创业之星,下一步,我将用我的成功经验帮助团队的每一个人都成为创业之星。”于蓬说。

(本报记者杜娜通讯员亓爱玲)

新闻推荐

点面结合 多措并举预防一氧化碳中毒

本报讯(记者杜娜通讯员魏子尧)居民生活无小事,冬季取暖需谨慎。今年以来,莱芜区累计登门入户排查24.68万户,发放明白纸32....

莱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莱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