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虫”人,菜田里寻找害虫的秘密 目标是用最小的代价防治病虫害,目前已制作万例标本

农村大众报 2021-12-22 15:09 大字

王曰修展示制作的害虫标本。12月17日,农历冬月十四,老植保专家王曰修像往常一样,把今年采集到的害虫标本汇总并进行数据分析,为即将出炉的《莱芜区2021年虫情测报表》做最后的准备工作。截至目前,这位老专家已经制作了上万例害虫标本。

王曰修与虫子斗了50年。每年4月1日到10月31日,王曰修都在不断地收集害虫、记录数据,然后制作成标本,个别害虫还需要进行解剖。王曰修说:“这些标本从测报灯上取回来之后,得先把它展翅、整平、再风干,通过查询图书,写上这种蛾类的名字和习性,最后存到标本盒里。这种标本一般可保存十年。”

截至目前,这位老植保专家已经制作了1000余件标本,共计10000例,涵盖莱芜区能见到的葡萄天蛾、红天蛾、豆天蛾、桑叶蛾、蟋蟀、蝗虫等60余种害虫。记者看到,这些标本的名字、注释全部是王曰修手写的。退休后,王曰修连续多年义务为有需求的海关、植保站、明利合作社等部门或单位制作害虫标本。

王曰修今年70岁,1977年毕业于泰安农校农学专业,毕业后直接分配到原莱芜市农业局工作,就业后,他通过函授方式自学了中国农科院的果蔬专业。王曰修2006年退休,退休时是原莱芜市农业局植保站副站长。

在一个灯蛾的标本盒里,记者看到,这里面展示了红腹灯蛾、黄腹灯蛾、红缘灯蛾各9只,每一种都是从小虫到大虫。标本盒下方,用黑色签字笔整整齐齐地写着:灯蛾幼虫,称为毛毛虫,又叫“秋狗子”,以幼虫为害作物幼苗,常将玉米苗地表以上茎叶吃光,间作地块苗期防治极为重要。

这些害虫标本究竟有哪些价值?王曰修这样解释:我把虫子捡回来之后,根据虫类、雌雄,给它做个统计。发现有蛾量特别增加的时候,就说明这个蛾类的高峰期即将来临。从这一天算起,加上7—10天,是该害虫的产卵期。这就是大田防治的最佳时期。在这段时间防治,幼虫刚刚孵化出来以后,还在吃它的卵壳,还没有为害作物,抵抗力很小,用点农药就能把它打倒。如果不用农药,我们可以在蛾峰之前,及时在大田内增设诱捕器,把虫子打倒。

“争取不用农药,或者少用农药,达到我们的产品农残不超标,用最小的代价防治病虫害。”12月17日,王曰修告诉记者。

斗虫50载,王曰修曾深夜蹲守菜田观察“敌人”。他说,每一种害虫都有它独特的特性和生长规律。很多虫子都是在夜间出没,比如甜菜夜蛾。20世纪80年代,农民白天只能看到被甜菜夜蛾蚕食的叶片,却不见它的踪影。他就晚上七八点钟,拿着手电筒蹲在菜田里,轻轻拨动菜叶,观察虫子聚集的部位、正处于几龄等。这位老专家说,连续多次的观察,才能推测出虫子产卵、孵化的时间,以便在最恰当的时机采取措施。17年前,王曰修协助原省农业厅编制出口农产品良好农业操作规范。为保证采样的新鲜度和数据记录的准确性,每天天不亮,他就从莱城出发赶往基地,七年间从未间断,采集记录样品达30余个。

“未来,如果时机合适,我愿意把我做的害虫标本捐给博物馆。如果博物馆有需求,我也可以无偿再制作一批。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王曰修说。

农村大众报记者刘真真

新闻推荐

从细微处着力提升城区品质

早报12月17日讯“把货柜、物品撤到里面去吧,不要占用人行道。”近日,在市北区十五大街标山路与明霞路路口,记者看到延安路街...

莱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莱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