崮顶山烈士纪念碑:三碑合聚铭记烈士

济南日报 2021-03-21 11:23 大字

莱芜区是革命老区,留存着多座纪念碑等建筑。苗山镇常庄村村南崮顶山上,就有一处“三碑合聚”的烈士纪念碑遗址。

顺着山道上行不远,就看到了山坡一处开辟出的平台上,竖立着三通石碑。村里人介绍,在抗日战争时期,这里发生过日寇屠杀常庄人民的常庄集血案,周围至今还留有炮弹炸出大坑的遗迹。

1983年,当地政府为了纪念战争中牺牲的烈士,将散落在周边河山寺的两通烈士纪念碑,和在村里土地庙前的一通烈士碑一起,迁移到崮顶山现在这个位置。所以这里就有了三通烈士纪念碑齐聚的景象。

记者看到,最左侧的是“阵亡烈士碑”,碑身高1.3米、宽0.5米、厚0.14米。碑帽呈瓦屋面状,碑额刻着“阵亡烈士碑”5个楷书大字。下有赵承仟等110名烈士的英名。

中间的石碑,高1.75米、宽0.83米、厚0.2米。碑额有“气壮山河”楷书大字,下有徐新得等70名烈士英名。

这两通碑原在常庄村东南山上的河山寺内,村“两委”带领村民于1983年迁到此地。

最右侧的石碑高1.6米,宽0.68米、厚0.15米,碑额上刻的也是“气壮山河”四字,首题则是“光荣先烈,为国尽忠”隶书大字。碑阳面有张思桂等69名烈士英名,为1949年4月竖立。

通过采访村民了解到,常庄人和附近村庄的百姓,当年保家卫国,显示出了坚不可摧的意志,付出了巨大牺牲。日寇侵华期间,当地人民坚决进行抗日斗争。1943年二月初五,日寇在常庄制造了惨烈的“常庄集血案”,更激起人们对侵略者的刻骨仇恨。

1943年1月,日本侵略者为彻底摧毁莱芜至常庄一带的抗日根据地,进一步推行强化治安运动,达到全部伪化的目的,又在响水湾安设据点。农历二月初五,是常庄大集,日军上午出动了大批军队,将常庄集包围起来。在高处架起机枪,各个路口设有哨卡,企图硬逼老百姓去响水湾赶集。抗日根据地的人民对敌人恨之入骨,不听敌人的摆布,赶集的人一动也不动。敌人恼羞成怒,架在常庄村南崮顶上的机枪朝着密集的人群疯狂扫射。当场打死10多人,受伤者100多人。

但是当地老百姓没有屈服,他们和联防民兵积极配合八路军作战,使据点里的日寇始终没能站住脚,被迫于第二年撤走。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当地村庄的青壮年或积极参军入伍,或在后方踊跃支前,涌现出众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仅常庄村就先后有20人为革命献出了生命,他们的英名已镌刻入崮顶山烈士纪念碑,他们将永远受到世人的缅怀。

崮顶山与“莱东抗日战争纪念馆”相距不足500米,山上又保存着这三通非常重要的革命文物石碑,村“两委”正在加强管理和保护,努力将这里打造成红色教育基地。 (本报记者赵晓林)采访手记

在莱芜采访多天,跑了不少山路,去了不少山村,也真切认识到了莱芜地区丰厚的革命历史文化。特别是瞻仰的几处烈士纪念碑,都“隐藏”在深山之中。当年,即使在这样的偏僻之处,斗争同样如火如荼,更让人感到革命的残酷与艰苦。面对石碑,彷佛还能听到革命烈士的呐喊,让人对这块热土升起了崇敬之情。

新闻推荐

茶业口镇把绿色“种进”春天里

本报讯(记者朱峰通讯员王偲)春回大地万物苏,植树添绿正当时。3月12日,莱芜区茶业口镇组织机关干部、志愿者共110余人在卧...

莱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莱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