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过《舌尖上的中国》的这种美食,承载着人们的“年味”记忆,已传承至第八代 “陈楼糖瓜”,小年的“甜蜜蜜”
陈佃起(中)展示糖瓜礼盒。□ 本报记者 田可新
实习生 时书琦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小年,意味着“忙年”的开始。传统民俗里的“忙年”,一般从祭灶开始。民谣有“二十三,糖瓜粘,灶王老爷要上天”的说法。时至今日,在济南的莱芜区,过小年,“陈楼糖瓜”还是当地必不可少的美食。它可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还上过《舌尖上的中国》呢。
甜蜜的年味儿
“糖瓜粘”,“粘”的是灶王爷的嘴巴。这是在过去,老辈儿人祭灶的重要内容。鲁迅先生曾为糖瓜赋诗一首,即《庚子送灶即事》——“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莱芜特产“陈楼糖瓜”,最负盛名,因其脆酥香甜,营养可口,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家过小年时,阖家团圆时刻必品的美味。“陈家楼,燕家庄,谁家没个破糖筐?”说来,陈楼糖瓜的制作始于清朝,已有百余年的历史。莱芜区杨庄镇陈家楼村手艺人陈佃起,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陈楼糖瓜”项目传承人。2月1日,记者见到这位70岁的老人时,他将一段历史娓娓道来。原来,陈楼糖瓜是陈氏先祖陈孟春所创,他从河北迁到“水南村”时,就带来了糖瓜的制作工艺——用小米、大麦经过发酵,熬制成糖稀,加工成瓜型或葫芦型糖球。由于口感风味极佳,糖瓜的生意越来越红火,于是他便号召村民们在村中盖起了一座名为“陈家楼”的小楼,正式成立糖坊,发展糖瓜生意,后来,“水南村”因此改名为陈家楼村,他们所制作的糖瓜被称作“陈楼糖瓜”。
陈佃起说,最初糖瓜并不是一个空心的糖球,而是实心糖块或是拧枝糖状,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糖藕,即中间32孔的圆柱形糖条,后来陈孟春与同乡卖麻绳的高永谱合作,用细麻绳把糖藕截断成空心的圆形,寓意家庭团团圆圆,生活甜甜蜜蜜。而制作好的糖瓜,球形浑圆大气、憨态可掬,颜色呈现出糖凝固后自然的黄色,冬日的阳光洒在上面,金灿灿一片,晶莹透亮,也充溢着吉祥如意的年味儿。
“我们正宗的陈楼糖瓜,相对来说更薄、更脆,一个糖瓜的重量在三四两左右。糖瓜里面是空心的,布满气孔,中间薄,两端厚,吃的时候可以用拳头很轻易地砸开,味道酥脆可口,甜而不腻,入口混合着麦芽糖和芝麻的味道,香气四溢,沁人心脾。”夸起糖瓜的口感,陈佃起老人有说不完的话。“用这种传统方式制作的陈楼糖瓜,入口一嚼即碎,久嚼不腻,咀嚼时间越长越香。”
古法制作下大功夫
进入农历十月,天气转凉,陈佃起老人就开始着手制作糖瓜,由于太受欢迎,糖瓜的销售常常供不应求,直到春节前后,糖瓜的生产还在进行。
这是个工夫活儿,也是实打实的体力活儿、团队活儿。选得优质的大麦、小米后,泡麦芽、熬糖稀、炒糖,都得掌握着分寸、拿捏着火候。到了关键的“拔糖”“成型”环节,还考验着师傅们的臂力和手法——得把熬好的糖稀拔出来挂在木钩上,将糖拔至松软洁白,后由数人配合,来回地拉动合缝,形成“糖管子”,再把糖管截断,用筛子晃动,使其冷却、定型。最后,再把成型的糖瓜表面沾满芝麻,糖瓜做成。整个糖瓜的制作过程需要十几个小时。
“我从20岁开始制作糖瓜,至今已经有五十年了。”陈佃起说道。他举起双手,记者这才发现,上面布满老茧,仔细观察还有轻微灼伤的烙痕。“熬糖的时候,温度要达到100多摄氏度,烫得很。可如果温度不达标,糖就无法合成;火候不对,糖瓜味道就不地道。”这位老人说,对于制作糖瓜的老伙计们来说,这种烫伤就是“家常便饭”。“再疼,也得坚持啊,传承工序咱不能有丝毫马虎,每个环节都得一丝不苟,否则就是砸‘陈楼糖瓜’的牌子。”老人认真地说。
“因为制作的过程太辛苦了,利润还不高,所以做糖瓜在年轻人中并不受欢迎。而且,我们经常需要昼夜不停地干。白天温度相对高,糖瓜定型会受影响,可能会走样儿,那就得要加凝固剂。可我们坚持所用的材料都是最天然的,除了麦芽粉、小米、白砂糖之外绝不会有任何的添加剂了。所以,宁可辛苦些,宁可加班加点到凌晨,也不用任何凝固剂。”
“连轴转”“白加黑”,身体吃得消吗?陈佃起坦言,对他们这些老手艺人来说,的确是极大的挑战。他们忙起来,经常连续几晚只睡两三个小时,有时白天疲倦到精神恍惚,看不清眼前的物件儿。“为了把咱陈楼糖瓜的口感呈现出原汁原味,咱得揣着万分的恒心。”陈佃起说,秉持着这样的初心,他们拒绝机器生产方式,始终坚持纯手工制作。“得保证糖瓜质量过关,得保证消费者吃得安全、放心。”陈佃起说。
延续情怀
如今,陈佃起家的糖瓜不断拓展销路,还实现了“网上销售”。“我们增加了很多销售和推广的方式,在淘宝、拼多多这些平台上都设有店铺,还在短视频平台上进行推广。”陈佃起糖坊的销售经理赵鹏告诉记者,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收获了大量的粉丝。
“因为糖瓜不仅仅是一种甜点,更承载着爸爸对故乡的怀念和眷恋。”讲到这,赵鹏有些动容,“所以,咱得把这个味道推广好。2021年,我们的目标是扩建糖坊、扩大销量,结合传统民俗文化,做好相关的推广宣传,吸引更多人来咱陈家楼村走走看看、亲口尝尝咱北方道地的年味儿。”
如今的“陈楼糖瓜”也在尝试创新和突破。记者了解到,陈佃起他们不仅销售传统的糖瓜,还有无芝麻糖瓜、芝麻糖棍等类似的产品,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人们的购物需求。同时,糖瓜还被制作成各种礼盒,以供人们走亲访友时方便携带。而登录网购平台,记者看到,如是的创新和包装,获得颇多的好评,点开“追加评价”,满屏都是“吃到了小时候的味道,大爱”“吃完了满嘴芝麻香,甜甜脆脆不粘牙,太好吃了”……月销量更是持续走高。
谈到陈楼糖瓜制作工艺的传承,陈佃起也满怀期待。他对于糖瓜制作要求非常严格,在教学的过程中,都是手把手、按部就班进行。有个徒弟,已经在陈佃起糖坊学习了几年,是陈佃起寄予殷切希望的“接班人”。“他手艺越来越好了,但锻炼的时间还不够长,还不能‘出师’。在做到十全十美之前,我仍然会继续‘管’下去。”老人说,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喜欢上这门古法,能够参与学习,让这门技艺能够永远地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中国人尝到香甜的陈楼糖瓜。
糖瓜在陈家楼村,正不断发展壮大成一大产业。“莱芜陈楼糖瓜至今已传承至第八代,每一代在传承的基础上都有所创新。从它诞生至1970年前以小货郎形式赶集零售,1978年后市场经济条件下,陈楼村糖瓜个体作坊如雨后春笋般兴起,艺人的收入日益增加,糖瓜产业已成为当地百姓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莱芜糖瓜研究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保护和传承好陈楼糖瓜的制作工艺,进一步加强各作坊之间的技术交流和生产合作,2010年,当地建立了“莱芜陈楼糖瓜产业园”;2011年,莱芜成立了“莱芜糖瓜研究会”;2012年,陈楼糖瓜研究协会筹资60万元,成立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糖瓜制作技艺”传习所和杨庄镇糖瓜祭灶习俗文化博物馆;近年来,陈楼糖瓜还参与不少纪录片和影视片的制作……
“陈楼糖瓜,承载着人们对于‘年味’的记忆,复杂的制作工序、精湛的制作技艺,凝结着人们对于家乡味道的怀念和追寻,醇厚朴实的甜味激起了人们对新年最美好的祝愿,传承它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位负责人进一步表示,“我们每年都在研究会里聘请年长的老艺人授课,去年也举办了数场培训会,招收了年轻学员300人次。同时,我们每年都在县里的一处中学里,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培养学生们从小热爱非遗、传承非遗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今后随着各种新销售平台的发展,陈楼糖瓜将会进一步拓展销售渠道,让更多的人爱上这一古老的美味,促使糖瓜制作工艺和销售模式不断创新,为它的发展注入活力。”
新闻推荐
人民法院作为国家审判机关,担负着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神圣职责。济南市莱芜区人民法院紧紧围绕“司法...
莱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莱芜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