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楂树上结出“致富”果

济南时报 2020-07-02 13:54 大字

“这个自动切片机,厚度精准,自动复位,不光省时省力,主要是提高产量,以前咱的老设备,一天就切一万斤山楂,新设备一天能切3万多斤……”6月22日,在莱芜区高庄街道办事处响水湾村峪泉花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里,市场销售员戴金杰正在跟响水湾村支部书记毕泗明、驻村第一书记亓冉冉说着新设备的试用情况。

响水湾村位于莱芜区莲花山北,群山环抱,一条莲花河在村西纵贯南北,共有村民104户、312口人,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有14户、25人,是市级贫困村。扶贫攻坚开展以来,响水湾人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开启了全村产业致富之路。现在村里的产业合作社不仅能做山楂深加工,还利用水源和土地优势,发展了雪藕、黄蜀葵种植等。

八十年代,响水湾村大面积种植山楂,最多的时候有500余亩。后来山楂市场一度低迷,几分钱一斤,村民再无心打理。2016年,毕泗明开始任响水湾村代理书记。他想怎么才能把本村的资源利用起来,改变响水湾村贫穷落后的现状?村里有的就是山楂,他上网查、出去考察、跑企业、跑市场,在摸透产销路子后,2017年,峪泉花果树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了。采取“农村专业合作社+贫困户+村集体经济”的合作模式运营。

合作社成立之初,以山楂的切片、烘干等初加工和销售为主,通过与莱芜万邦食品有限公司建立合作,生产出的山楂干全部由万邦食品收购并及时回款,减少了市场风险。为了让村民受益,合作社优先流转贫困户的土地,吸纳有能力的贫困户成为合作社社员,同时,还在合作社内设立了扶贫专岗。村民种的山楂在外面卖2毛钱一斤,但只要是响水湾村的山楂,合作社就按照1元一斤收购……合作社成立第一年,收购鲜山楂20余万斤,纯盈利9万余元。有的贫困户确实没有劳动能力,村两委就帮他们积极申请“富民农户贷”,把资金注入合作社,设保底分红,如果收益好,还有比例分红。

村民李战笃2015年因意外导致高位截瘫,生活不能自理,治病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2016年,妻子又突发脑血栓。“我这个家,真是亏了政策好,多亏了村两委这些年的帮扶。”李战笃说。亓冉冉介绍,村里建合作社优先流转了他的土地,还为他家属提供了扶贫专岗,加上合作社的年底分红、低保补助等,现在他们一家年收入2万元左右。

为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响水湾村利用山泉水丰富的特点,采取定向合作种植模式,发展精品雪藕种植。为拓宽合作社的烘干产业链,与江苏泰州苏中制药有限公司签订收购合同,定向种植黄蜀葵,采摘黄蜀葵花后,再进行烘干。“山楂烘干在10-12月份,黄蜀葵花采摘在8-10月,这样烘干设备利用就从3个月增加到了6个月。每年初,公司就和我们定好收购价格,保证了收益。”毕泗明说。2019年,峪泉花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收益47万余元。所有贫困户全部受益。

今年,峪泉花果蔬专业合作打算换上数控自动切片机,提高产量。“合作社的产量高了,山楂收购就能辐射到周边更多的村,让更多老百姓受益,下一步,我们响水湾村还打算依托莲花山的景区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增加茶叶种植,发展农家乐田园综合体等等。”毕泗明说。(新时报记者亓楠楠)

●记者手记

农业合作社模式打通扶贫路

扶贫,贫苦户“单打独斗”很难自身走出贫穷,只有联合起来形成产业链条,才能真正实现脱贫。

记者探访莱芜区高庄街道办事处响水湾村的扶贫模式,发现他们走出了一条从种植到深加工的合作社模式,成立了峪泉花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

农业上开发经济作物,响水湾村大面积种植山楂,最多的时候有500余亩。在销路上,不是等着上门,而是采取“农村专业合作社+贫困户+村集体经济”的合作模式运营。而合作社的山楂还和企业联合,形成终端销售,实现了山楂的切片、烘干等初加工后,再输出给合作企业。这样的合作社模式,不仅仅让农民收入提高,更保证了远期的市场,实现贫苦户真正脱贫。

新闻推荐

张纪文:“追风逐浪”养蜂人

张纪文在管理蜂箱。今年40岁的养蜂人张纪文已有25年的养蜂经历,算得上是有经验的“老人”了,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个追...

莱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莱芜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