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90后”敢揽“瓷器活”

济南日报 2020-06-03 11:31 大字

刘洪洁正在修复一个破损的笔洗文物。

刘洪洁展示修复完成的茶杯。

人物速写

23岁的“非遗文化守望者”刘洪洁,身着传统中式服装却透着一股青春新潮的气息。从19岁起,他就立志要将传统锔瓷手艺保护传承下去。

“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

莱芜区口镇赵家村有位年轻的手艺人,揽的就是“瓷器活儿”。

年轻人名叫刘洪洁,1997年生人。往上数六代,刘家人早在清朝年间就掌握了“锔瓷”这门绝活。大到水缸,小到杯盏,破损的物件到了锔瓷艺人的手中,就能赋予新生。

爷爷的“挑子”

口镇在清朝年间叫作“吐丝口”,齐鲁古商道从这里经过,也是重要的蚕丝生产集散地。特殊的地理位置,促进了手工艺的繁荣发展,刘洪洁的祖上曾以修补瓷器为生。这里民风淳朴,以节俭为美德,若是家中的陶瓷器具不慎打破或者出现裂痕,就会请锔瓷艺人来修补,这些手工艺人被称为锔漏匠。

上世纪40年代,民间需要修补的器具以普通家庭的生活用品为主,比如水缸、面盆等。刘洪洁的爷爷刘孔华,就成为了一位走街串巷的锔漏匠。

过去,锔漏匠还有个民间叫法:锔漏子。带有些许嘲讽意味。

“锔漏子来啦!”一听见锔漏匠担子上的小铜锣响起,沿街的住户们就赶忙拿出家里破损的物件跑到大街上张望。然而,锔漏匠这一职业在当时并不被看好,甚至受到歧视。四处奔波、风餐露宿是他们最真实的状态。

“不好生上学长大了就去当锔漏子!”这甚至成为父母教训子女常用的一句话。

肩上挑着两个装满工具的木箱,刘孔华步行到章丘等地揽活,常常一待就是半年。锔一个物件需要几个锔钉,按钉子数收费,一个月下来也挣不了几块钱。手艺人在外,要承受的不仅仅是揽不到活时的无奈,还有遭受欺负时的辛酸。

有一次,刘孔华在外地遇到不讲理的顾客,一言不合,用了多年的工具箱被砸,最后只能落寞地孤身返乡。担心家人难过,他回到家愣是一声没吭。直到许多年后,已经不再从事这门手艺的白发老人才说起了当时的经历。

“为了养家糊口,眼泪也只能自己偷偷地咽下。”老一辈手艺人经历的苦日子早已消逝,但如今的刘洪洁提起爷爷当年的苦来,依然感同身受。

转行的父亲

不想让年轻人再受自己受过的苦,所以当几个儿子都选择转行时,刘孔华并没有阻拦。

社会的发展让锔瓷手艺的传承再次陷入困境。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陶瓷早已实现量产,物美价廉。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破损的陶瓷器具在常人眼中已无修补的必要,即使是修补过的器具,再也摆不上台面。原本已经掌握了锔瓷手艺的刘家第五代传承人也纷纷选择改行。

凭借着一双巧手,刘洪洁的父亲刘东岳选择转行当木匠,并且“跨界”成功,靠着新手艺成家立业,生活富裕起来。刘洪洁的母亲当初嫁到刘家时,看到家中还保留着很多锔补过的器皿,十分不屑:“要是继续当这锔漏子,还不得饿死?”

因此当19岁的刘洪洁说自己想学锔瓷时,一家人有多反对可想而知。对于儿子的职业选择,母亲也有自己的想法:“男孩子学汽修或者车床比较好,好找工作。”

母亲的观念最终被儿子改变。

一件已经摔成12瓣的明代紫砂壶盖,先找茬接缝,用蛋清涂抹裂缝处进行初步黏合,再用麻绳捆绑固定;找寻器具需要修补固定的位置,这对最终的修补完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做钉、再用金刚钻打孔、上钉、錾刻……一口水都不喝连续修补五六个小时,只为专注修补一道裂缝。两天后,一堆碎片修复回一盏精美的茶壶,仿佛时光倒流。这件作品就出自刘洪洁之手,也让已经嫁入刘家近50年的母亲重新颠覆了对老手艺的理解:“原来不只是锔大缸啊?”有了“金刚钻”才敢揽“瓷器活”

刘洪洁的母亲不知道,当前中国传统文化受到重视,像锔瓷这样的非遗文化已经进入了保护和发展时期。手艺人受到世人尊敬,已经不再是旧时代落魄的处境了。锔漏匠不再是锔漏子,而是“手艺人”和“工匠”。

“非遗文化守望者”,刘洪洁的工作室桌面上,立着政府颁发的红色证书。刘洪洁不愿让刘家手艺就这么断了。19岁那年,他通过互联网寻找锔瓷手艺人,寻找学习交流的机会,花两年的时间潜心研究传统锔艺文化。他将爷爷留传下的锔大缸、锔面盆的“粗活”技艺,与老师教授的锔古董文玩的“细活”技艺相结合,开办了自己的锔艺工作室,爷爷当年的挑子也被摆进了橱窗。

“对非遗最好的保护,就是要让更多的人知道它、了解它然后喜欢它。”刘洪洁说,自己现在能够静下心来学习锔艺,是这个时代为他创造的条件。曾经生活环境的变迁和多元文化的冲击,老手艺确实无法为老一辈人换来体面的社会地位和可观的收入,但现在国家对文化产业的大力扶持让他看到了希望,也充满信心。

“先了解才能喜欢。”刘洪洁想让更多的人了解锔瓷手艺。他开始拍摄和发布展示锔瓷手艺的短视频,通过短视频平台让更多年轻人了解锔瓷手艺。如今,年仅23岁的刘洪洁也当起了师傅,有不少对锔艺感兴趣的年轻人找上门来学习这门技艺,他们中不仅有“90后”,还有“00后”。而刘洪洁收徒弟的门槛很简单,那就是“沉得住气,静得下心”,这才是揽下“瓷器活”的“金刚钻”。

(济南日报融媒报道组王飞)

更多内容,请扫描二维码观看。

新闻推荐

孩子眼中的抗疫

孩子们高兴地展示奖牌和证书。(孙莉冯建华摄)本报讯(记者孙莉通讯员冯建华)5月29日,钢城区庆“六一”暨“我眼中的...

莱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莱芜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