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春天里的答卷
编者按 抗击疫情是一场全民战役,也是一场全民大考。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考试”,没有一点点防备的我们在近乎“裸考”的状态下应考。面对不同的试题,每一位答题者用心去选择,用实际行动去填空,用平实的话语去回答“体裁不限”的题目。
时间一点一滴流逝,收卷的铃声尚未响起,没有人可以提前离场,但是大家都用力在考卷上写下属于自己的答案。本期公益之城,就让我们来认识两位“答题人”—刘春辉、刘玉龙,聆听他们最朴实的故事。
在莱芜区有这样一位长期活跃在公益一线的“80后”人物,他叫刘春辉,是莱芜区某古筝培训学校的校长。刘春辉出生不久父母便相继去世,自小没有感受到家庭温暖的他,一直和爷爷奶奶相依为命,直到上初中时刘春辉也没穿过一件新衣服。自幼生活艰难的经历,让他产生了长大后帮助他人的想法——
吃过“百家饭”的苦享受奉献爱心的甜
——听刘春辉讲述他的公益故事
判断题
做公益是这辈子不变的主题
不久前,刘春辉再一次来到莱芜区苗山镇南祝家洼村郭语宸的家,看望郭语宸小朋友。今年3岁半的郭语宸原本生活很幸福,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白血病改变了原来的生活轨迹。
去年9月,郭语宸在齐鲁儿童医院办理了住院,经过一系列的检查,最终被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孩子那么小,万万没想到这种恶疾竟然降临在她身上。”郭语宸的父母终日以泪洗面。
就这样,郭语宸开始进入化疗的第一个疗程,刘春辉从主治医生的口中得知,郭语宸的病情如果治疗得好,十一个疗程再加上两年的维持,孩子就能逐步康复。只是每隔一段时间需要重新评估病情,而化疗中一旦感染或者发烧,将会增加治疗困难,前期孩子因为病情严重已经耽搁了一个月的时间,后期还要继续化疗,至少还得需要四五十万元。
“作为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他们实在没有办法了。根据孩子的情况,我在自己捐款的同时,也把孩子的相关情况传递给更多的爱心人士,大家接力相助,帮助这个困难的家庭,点亮生命的希望之光。”刘春辉说。
这不是刘春辉第一次奉献爱心,在这之前,他已经捐助过许多困难家庭。“我是个孤儿,生活很艰苦,从小吃着‘百家饭’长大。现在有能力了,就想力所能地回报社会。”刘春辉说。
疫情期间,刘春辉了解到,乡镇卫生院防疫物资十分紧缺,他便和热爱公益的爱心人士一起,采购了一批医疗物资及时送到乡镇卫生院,“乡村医院医疗物资本来就不多,遇到疫情就更紧张。疫情期间,我们几乎天天奔走在捐送医疗物资的路上。”刘春辉说,“在送医疗物资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志愿值守在镇村防疫卡点的村民也缺乏防疫物资,我们就加大了防疫物资的采购力度,尽力帮助他们解决防疫物资紧缺这一问题。”
应用题
生活的艰辛让他更愿意帮助别人
正因为刘春辉的生活经历,才让他更能体会到困难家庭的疾苦。
15岁那年因为家境困难,刘春辉向爷爷奶奶提出了退学,而那一年他的考试成绩是全年级第三名。“几十块钱的学费就是交不起,辍学是实在没办法的事。”刘春辉说。
为了养活自己,刘春辉做过厨师,干过粉刷匠、油漆工,后经朋友介绍进入了一家造纸厂。本以为有了固定的收入,没成想,一场突如其来的事故差点让他丢了性命。在工作时,因为操作不当,刘春辉被卷入机器中,造成全身多处骨折,躺在病床上的刘春辉想到以后可能无法靠体力赚钱了,于是开始考虑怎样用头脑赚钱。
出院后,刘春辉来到了威海市,在饭店里做起了传菜员。磨难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尽管文化程度不高,但生活的经历让他意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在做传菜员时他自学了酒店管理,由传菜员晋升为服务生、领班,最后当上三星级酒店的大堂经理。2004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从电视里看到了香港慈善总会的义工在做公益活动。义工协会这种能为他人送温暖的组织让刘春辉产生了极大兴趣。于是,他便成立了威海市义工网上平台。一年后,他的义工组织已经有2000多人。
证明题
公益事业让他们“全家总动员”
在威海的几年,刘春辉的慈善义工协会逐渐做出了名堂,也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开始有一些学校请他作演讲报告,很多大学生被他的事迹感动,加入到了义工协会这个大家庭里。同样,因为做义工,他收获了自己的爱情。
2007年,刘春辉和妻子一起回到莱芜,开了一家古筝培训班,重新创业。他和妻子一起做公益,他们带智障儿童去过莱芜西海公园采风,让那些特殊儿童体会到大自然的美丽;带伤残老人去过雪野,让这些行动不便老人领略了雪野湖的魅力。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可以免费读书,刘春辉和妻子筹措资金建立了“爱心书屋”,免费给学龄儿童阅读。
一个人的公益力量毕竟有限。刘春辉在他的古筝学校贴出一则这样的广告,“如果市民向慈善机构捐赠100块钱,就可以在培训班免费学古筝3个月。”刘春辉告诉记者,他今年计划还要再资助一些贫困学生,“如今我们全家都在做公益,孩子经常跟我们参加公益活动。只要是对社会有益的事,我们都愿意去做。”这个热心的“80后”正在用自己的慈善行动感动着身边的人。
因为疫情的原因,刘春辉的培训学校一直没有开学,而他也没有闲着,“除了正常做公益,我还在网上做直播,主要录制钢琴的维修和音律调节培训课程。因为疫情,许多人没有外出务工,借助这个时间,我们开设这个免费课程,也想着让暂时没有工作的群体可以多学一份手艺,多一项技能。”刘春辉说。(本报记者郝磊)
一场疫情突然袭来,打破无数家庭的平静,团圆对于很多人来说成了奢望。她是抗击疫情的白衣天使,他是运输线上的“钢铁卫士”。此时此刻,小两口有一个共同的选择——义无反顾冲锋逆行。当“白衣天使”遇到“火车司机”,每一个抗击疫情的日子都充满了爱。
“你去守护世界我来守护我们的家”
——听刘玉龙讲述他的抗“疫”故事
选择题
瞒着父亲把妻子送到战“疫”一线
刘玉龙是中国铁路济南局济西机务段运用一车间调车队的一名火车司机,初次见到他是在4月22日,距离他妻子谭明磊随队出征武汉已经过去87天。
回忆起几个月前妻子准备随队出征时的场景,刘玉龙仍记忆犹新。大年初二,妻子被选为第一批援助武汉医务人员,在征求刘玉龙的意见时,刘玉龙没有丝毫犹豫就同意了。“国家有难,武汉有难,咱不去谁去,我支持你。”话虽这么说,但刘玉龙却清楚地知道接下来的日子他将面临着什么——六岁的孩子需要照顾、七十多岁的岳父岳母也需要照顾,还有因病瘫痪在床行动不便的老父亲……在支持妻子的同时,刘玉龙感觉自己肩上的责任沉甸甸。
为了不让家里老人担心,刘玉龙决定妻子去武汉的事情先不跟父亲说。“好在我工作三班倒,下了夜班后白天可以照顾老人和孩子。轮到白班的时候,孩子还有岳父岳母帮着照看一下。”提起自己瞒着父亲把妻子送到战“疫”一线的事情,刘玉龙说道。
就这样,妻子在战“疫”前线奋战的同时,刘玉龙以一己之力扛起了三个家庭的重担。老父亲那边,他隔三差五过去送米送面。孩子这边,他变身“超级奶爸”,陪孩子玩游戏、读书。岳父岳母也要照顾,他就坚持每日帮老人测量体温。没有工作的日子,刘玉龙忙得几乎脚不沾地,成为了一个超级“陀螺”。
等安排好了家里的一切,也到了上班的时间了。刘玉龙负责驾驶火车调整货物车皮,由于工作责任重大,上班时他必须全神贯注。特别是轮到夜班时,白天忙碌一天的他要继续打起十二分精神投入到工作之中。“我时刻提醒自己,妻子正在疫情前线拼命,我一定要让她无后顾之忧,只有这样,妻子才能安心地战斗!”归纳题
不论遇到多少困难心中答案不能模糊
一天晚上,刘玉龙的手机突然响起,来电显示是马骏,马骏是他们调车队的党支部书记,也是党员突击队队长。刘玉龙第一反应是单位有任务,想也没想他马上接起电话。电话中传来马骏急切的声音:“玉龙,你媳妇去武汉啦?我从电视上看到,是不是她呀?”刘玉龙松了口气说:“我以为有啥任务呢。疫情就是命令,为国为民,有啥可说的!她既是党员又是退伍兵,执行任务很正常。”
虽然疫情期间时常被“白衣天使”刷屏,但刘玉龙深知,实际上这次出征,充满了未知和风险。每次下班回到家,他会第一时间打开电视,关注疫情发展的新闻报道。别看他平日里性格大大咧咧,但是从电视和网络上知道疫情的严重,刘玉龙着实为深爱的妻子捏着一把汗。从送别妻子前往援助湖北一线以来,忙成“陀螺”的刘玉龙瘦了七八斤。“我必须做家庭的坚强后盾,才能让妻子安心投入到抗击疫情的战斗中去。与妻子的付出比,我做的真不算什么。”刘玉龙憨厚谦虚地说。
当问到他的经历时,刘玉龙腼腆地说:“我就是一个普通人,做了普通人应该做的事情。”据他介绍,他们车队12台车、88个司机任务非常繁忙,所在站区的四个站场的货物列车解编全靠他们。面对突发的疫情,运输重点物资的货运量上来了。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运输要求,刘玉龙第一时间在请战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向组织请战:服从命令听指挥,时刻准备,随时顶上。就在几天前,车队接到调运疫区的医疗和生活必需重点物资的任务。那天正赶上刘玉龙夜班,他没有多说一句,便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投入到工作中。他非常清楚,驾驶水平的高低和作业熟练的程度直接关系货物运输的周转效率,关系疫区的医疗和生活必需品的到达时间。经他马不停蹄梳理调配,一列列长长的货物按到达城市排列组合,鸣响风笛,快速发出。这个夜班,刘玉龙一共编发车辆1890辆,工作效率较往常提高了20%。
“虽然,我不能像妻子一样直面需要帮助的患者,但作为一名铁路工作者,确保铁路运输安全畅通是我的责任,我要牵引更多的救援物资安全运往武汉,为武汉加油!为中国加油!”刘玉龙说。当兵第一年,他就光荣入党,立下两次三等功。参加工作后,他继续发扬吃苦在前的精神,看到调车作业任务重、风险大,他便主动申请担当下半夜的最困难时段,解决了车队的燃眉之急。多年部队生活养成的习惯,让刘玉龙一上班就迅速进入状态,他一丝不苟地落实标准,一点不差地执行规章。在疫情期间,刘玉龙和马骏一起缴纳了疫情防控特殊党费共1100元。
自选题
“你去守护世界,我来守护我们的家”
生活中的刘玉龙是个不善言谈的人,但说起担任护师的妻子,平常话不多的他赞不绝口,“俺媳妇,有么说么,没得挑!”据刘玉龙介绍,妻子不仅业务能力强,长相、人品都是一等一的,“她经常发表医学论文,在肾脏病和风湿免疫治疗上有着一定的建树。”谈到两人的结合也颇有些传奇色彩。2008年7月,正在服役的刘玉龙在一次训练中不小心受伤,来到妻子所在医院治疗,一来二去,两人因共同语言走到了一起。
“等她回来后,你有什么计划和想做的事情吗?”记者不禁向刘玉龙问道。眼看着妻子马上就要完成集中隔离回到家中,刘玉龙数了数日子后说:“已经有80多天没见了,一家人都等着她平安归来。从简单的开始,多抽时间陪陪她,然后一家人多一点时间呆在一起。”他笑着说,“孩子也很长时间没有见到妈妈了。但是他知道妈妈在武汉抗击病魔,是英雄。嘿嘿,其他的心愿,以后慢慢再说……”
近些日子,不少人得知刘玉龙的事迹后联系他想要了解他们的故事,但是在刘玉龙的眼中,他们只是一个平凡的家庭,他跟妻子也都在做着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我们的城市能恢复生机才是最要紧的。我们能战胜病毒才是最重要的。”刘玉龙说,“真的,我就是这样觉得。”
不同的制服,不同的战场,刘玉龙的家庭不过是中国亿万家庭的一个小小缩影,这个三口之家不过是千千万万一线医务家庭的缩影。他们奉献小爱成就大爱,舍弃小家成就大家;他们甘愿迎难逆行,用奉献和坚守保卫着一方平安。(本报记者郭歌)
新闻推荐
25日凌晨,济莱并网现场,山东联通网络技术人员正进行数据割接。原号码前加“7”,7位升为8位●2019年8月并网工程正式启动...
莱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莱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