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给合作社加装新引擎袁大娘的煎饼店成了“网红”
“袁大娘,网上前天又预订了50多斤地瓜煎饼,都做好了吧?”
“好了好了,在架子上,你自己拿吧。”
“我把上次卖的煎饼钱先给您,可以手机支付吗?”
“没问题,微信、支付宝都可以。”
3月26日早上,莱芜区和庄镇马杓湾村袁寿菊的煎饼屋里热气腾腾。她头也不抬,一边招呼着利众红薯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工作人员,一边用一把大勺从身边的大桶里舀出一勺煎饼糊,顺势倾倒在了面前冒着热气的煎板上。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袁寿菊干了30多年的玉米煎饼店改卖地瓜煎饼,而这一转变,也让她的煎饼店成了“网红”,她每天的状态就是一直忙碌着赶订单。
煎饼不愁销路,还变成“网红”,这多亏了合作社通过电商平台进行销售,不仅减少了中间环节,还增加了销路。马杓湾村党支部书记仲维青说,疫情期间,合作社仅通过线上销售地瓜就超过了120吨,地瓜卖到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品相好的农产品都在平台上销售一空,一些品相不好的好像失去了价值。“互联网+”给了仲维青新的提示,既然我们有这么广泛的客户,为什么不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再通过网络销售?于是他找到了村里一直卖煎饼的袁寿菊,本想在网络上销售试一下,没承想,地瓜实现“华丽转身”。
“品相不好的地瓜,线下收购价才3毛钱一斤,加工成地瓜煎饼,每斤9元钱,身价翻至30倍。”袁寿菊尝到了电商销售的甜头。
其实,村里从2011年就有合作社,那时候的合作社可不是这样的。2011年,马杓湾村地瓜因为市场行情滞销,村党支部研究决定牵头组织村民以土地入股参与,成立马杓湾村利众红薯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立以来,已经建设种苗繁育基地30亩,出售红薯苗1180万株,流转土地240亩,辐射周边生产基地1200亩,年销售鲜红薯1800吨,年储存量达到600吨。
虽然合作社成立后村民的地瓜销售问题已经解决,但仲维青发现,传统的销售模式下,因中间商的存在,村民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而且销售渠道单一的问题也一直困扰着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各种生活生产成本的增加,村民的满足感和获得感也慢慢降低。
到底应该怎么做?难道合作社就这样了吗?村民的收入就停留在这个层次了吗?经过几次尝试,效果并不理想,仲维青犯了愁。
去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仲维青心里豁然开朗。“当时就是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无意间说到了电商,没承想这个小姑娘心里有这么多想法,心里多年的结一下就通开了。”仲维青说。仲维青说的小姑娘就是和庄镇乡村振兴办公室主任陈雪,去年来到马杓湾村开始包村。一老一少一聊一拍即合,陈雪立刻利用自身优势成立电商平台,当年7月份仅桃子单品就以高于市场一倍的价格卖了两万斤。去年年底,马杓湾村党支部依靠和庄镇大学生乡村振兴青年服务队,建立了“党支部+合作社+人才+电商+基地+农户模式”。目前,合作社已经陆续修建了4个山洞储藏窖,主要用于挑选存放优质地瓜走线上电商订单。
合作社通过电商扩大了销售平台,社员们也不甘落后,主动学习疫情滞销后的“自救”。社员仲委峰主动找到陈雪学习如何在微信平台进行销售。陈雪教给仲委峰建起微信群、上传地瓜照片、如何营销,一个不到50人的微信群,一天的时间就加到300多人。现在仲委峰已经开始自己管理微信群,通过微信团购,每天约销售2000多斤地瓜,而且复购率特别高。
虽然疫情当前,但马杓湾村地瓜网上销售却异常火爆。“接下来,合作社将继续通过电商平台把和庄镇的地瓜煎饼事业做大,同时,让村里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参与煎饼的生产,既解决了贫困户收入问题,又能提高他们的获得感。电商销售为老百姓的农产品生产注入了强心剂。”陈雪说。
(本报记者刘冰玉)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崔绍磊通讯员李慧颖隋娜)4月8日,记者从莱芜区自然资源局了解到,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莱芜区自然资源局牢固...
莱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莱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