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立区实业强区 打造省会副中心 建设幸福和谐新莱芜

大众日报 2020-01-18 09:43 大字

围绕服务重工城落地,打赢新时期“莱芜战役”;大力发展智能装备、新能源、新医药等“双十”产业;强化“项目落地为王”理念,健全完善各项机制……处在全面融入省会重要关口的济南市莱芜区,将按照“省会副中心”发展定位,紧扣“1+495”工作体系,大力实施“生态立区、实业强区”发展战略,深入开展“标准提升年”和“工作落实年”,坚决打赢实体经济、双招双引、乡村振兴、精准脱贫、城镇建设、生态保护六大攻坚战,夯实党建统领、改革创新、民生改善、社会治理、营商环境、体制机制、作风建设7项工作基础,加快建设幸福和谐新莱芜,为济南建设“大强美富通”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围绕服务重工城做文章

打赢新时期“莱芜战役”

按照“服务省会、开放合作、错位发展、全面融入”的思路,济南市莱芜区立足承接济南产业转移,强化同城效应,疏解省会城市功能,紧盯目标、全力攻坚,努力在省会新一轮发展中争先进位、走在前列。

莱芜区委书记朱云生认为,没有高质量发展一切都是零,重工城是区划调整后当地发展的“核动力”。作为近年来山东省工业领域、制造业领域投资最大的项目之一,山东重工(济南莱芜)绿色智造产业城项目落地后,是未来莱芜发展的最强支撑和最大动能,必须举全区之力、聚全区之智全力推动,必须做好“三篇文章”。

首先是做好项目落地文章。征地拆迁是项目能否按时落地的大前提,莱芜专门成立重工新城建设指挥部,抽调73名精干力量,圆满完成了一期拆迁任务,创造了重工项目建设的“莱芜速度”,2019年12月11日项目签约,12月20日土地出让成交。同时,全力做好手续审批等各项工作,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坚决打赢这场新时期的“莱芜战役”。

其次做好产业配套文章。莱芜区鼓励支持54家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工艺衔接,尽快融入重工产业链;坚持招大引强,围绕重工产业链条,招引一批上下游企业,全力打造百万辆整机整车绿色智造产业集群。

还要做好综合服务文章。重工项目建成后,未来5—8年将有10万产业工人、近30万人口涌入,莱芜区将提前规划完善医疗、教育、卫生、休闲、金融等配套服务,制定全区服务业发展三年或五年规划,把主城区、工业区(口镇)、重工新城一体打造,提升服务水平。

高新企业新增11家

“双十产业”引领新旧动能转换

作为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南翼”,莱芜区2019年全力扶持新医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全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1家,总数达到45家。其中,莱芜医药产业园以打造“鲁中新药谷”为目标,成功获批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一期实现满格布局,二期主体建设完成,宏葵生物、仕达思药业等24家成长型药企进驻,产值突破10亿元、增幅达到50%以上。华安生物可降解心脏支架、珅诺基药业原创国家Ⅰ类新药——阿可拉定将于今年上半年上市。

山东能源高端装备智造园新上8个项目,国内首套全自动液压设备生产线当年开工、当年投产。与世界500强“施耐德电气”合作的奔速电梯、由中国民企百强正泰集团投资30亿元的正泰北方产业园、与世界500强保利集团合作的镁合金汽车项目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持续推进,山能重装、恒威电力、阿尔普尔3家企业跻身“山东省高端装备制造领军企业名录库”。阿尔普尔成长为省级瞪羚企业,其研发制造的分布式空气能集中供热站全球首创,成为全国热泵行业领军企业,产值突破10亿元。

今年,莱芜区将继续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尽快形成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新格局。做“优”传统产业,实施新一轮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年内实施重点技改项目48个,引导钢铁、化工等传统产业实现与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让老树发新枝、发新芽;做“强”新兴产业,莱芜的生物制药、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等,均为济南市今年提出大力发展的“十大高端产业”和“十大前沿产业”。莱芜区将借势发力做强新兴产业,持续推进山能重装、豪驰新能源汽车等在建项目,加快医药产业园二期建设,谋划启动三期建设,支持阿尔普尔、希格斯新能源等企业做大做强,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竞争优势。做“实”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旅游业,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加大对旅游市场的监管和培育力度,新增一批3A、4A景区,争创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资源跟着重点项目走

招商引才落地为王

“‘双招双引’始终是我们的‘一号工程’,是全区发展的主引擎,必须强力突破,必须出成效。”莱芜区委副书记、区长秦蕾说。2019年莱芜区招商引资硕果累累。德国施耐德、保利集团、正泰电气与本土企业实现战略合作,幸福连城控股、鲁商集团成功进驻,与中国铁建、中国电影基金会等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引进项目252个,计划总投资997亿元。

2020年莱芜区将重点招大引强,围绕“双十产业”,紧盯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制造业500强企业、行业领军企业和上市公司。实行全员招商,相关职能部门都是行业招商部门,比如农业局就是现代农业招商局,工信局就是工业招商局。以项目论英雄,落地为王,资源跟着项目走。同时,按照相关文件政策评估准入,既严格限制低端产业进入,也决不让好项目流失。

“双招双引”相辅相成,招了高端人才、有项目的人才,项目也就带来了;招了好项目,人才也会跟进来。2019年,殷瑞钰、王国栋、夏咸柱3名院士、7名专家等高层次人才汇“智”莱芜,“招才引智大使队伍”被评为“山东省科协2019年度改革品牌”。

招才引智既要结交新朋友,也不能忘记老朋友,让老朋友引来更多新朋友。莱芜区将重点打好三张牌:“乡情牌”“政策牌”“服务牌”,特别是临近春节,朱云生多次强调,抓住在外莱芜人回家过年的机会,主动拜访对接,提供招商信息、助力家乡发展。

同时,莱芜区还在研究依托雪野湖生态资源优势,吸引一批高水平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工程实验室和产业技术联盟落户莱芜,为创新创业搭建一流平台。

生态立区+实业强区

改革创新助推“南翼”腾飞

围绕建设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实现“南翼”腾飞,莱芜区坚持“生态立区、实业强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依托自然资源和红色文化优势,让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创新推行工作落实“大排名”机制,在全市范围内找准位次、对标找差,对全区各项重点工作量化排名,以排名定奖惩、论英雄。

2019年,莱芜一手抓普惠民生的大工程,一手抓便民利民的小事情,民生服务水平明显提升,群众获得感不断提高。民生保障更有温度,乡村振兴更有深度,环境改善更有力度。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稳中向好、稳中提质、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

今年,莱芜区将以“省会副中心”的发展定位,对标对表。以乡村振兴为抓手,结合脱贫攻坚、合村并居,发展“三辣一麻”“三黑一花”特色产业。积极对接市委、市政府“支持莱芜发展14条”,谋划济莱高铁、轨道交通、快速通道的互联互通,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引进名师名校、名医名院,以民生保障体系建设为支撑,全面布局“质量民生”。全力打造“省会副中心”“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南翼”,加快建设幸福和谐新莱芜,为济南建设“大强美富通”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①红石公园

②全国热泵行业领军企业山东阿尔普尔节能装备有限公司忙碌的生产线

③美丽宜居的新型社区

④雪野湖全景

⑤山东能源高端装备制造项目4条生产线实现当年开工、当年投产

⑥秀丽大气,最美香山

⑦莱芜医药产业园一期实现满格布局

新闻推荐

力度前所未有,举措不断创新 莱芜高新区:亮剑大气污染 守护蓝天白云

莱芜高新区的碧水蓝天远山含黛、碧水逶迤,冬日的莱芜高新区蓝天澄澈、静谧安详。2019年以来,莱芜高新区主动对...

莱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莱芜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