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中生有 有中生优 优中生特—管窥莱芜区实业强区之做好“新”文章
12月2日,在山东能源高端装备制造项目车间内,工人正安装调试设备。 (本报记者 张铭 摄)
以珅诺基阿可拉定、华安生物可降解心脏支架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以阿尔普尔、希格斯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以山能重装、奔速电梯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以宝纳复合陶瓷、纳米纤维为代表的新材料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落地见效……
今年以来,莱芜区聚焦高质量发展,加快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新医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全区在建项目达到108个,计划总投资330亿元,其中新兴产业项目占比达到80%,有力带动了全区经济快速发展。
新医药产业方面,莱芜区以莱芜医药产业园为重点,大力扶持珅诺基、朗润医疗等重点企业,加快建成从研发、中试到产业化配套完整的医药产业链和技术链,真正叫响“鲁中新药谷”品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方面,莱芜区以山能重装、奔速电梯等企业为龙头,大力发展新能源整车、特种装备制造、先进环保设备等产业集群。新能源产业方面,莱芜区大力支持阿尔普尔、希格斯等企业做大做强,加快推进中德清洁能源小镇等建设步伐。新材料产业方面,莱芜区坚持军民融合、链式发展,加大高性能陶瓷、纳米纤维、聚乳酸纤维产品开发力度,尽快做大产业规模。
与其他产业相比,新医药产业项目周期长、见效慢。莱芜区依托医药产业园,将这一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慢慢培植起来。发展中,莱芜区把这一产业作为优化产业升级、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市十大千亿级产业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养济南”的重要产业支撑,优先扶持、全力推动。
依托莱芜医药产业园这一重要平台,将吸引企业50多家,孵化项目200多个,年可实现产值过百亿元。在这一过程中,莱芜区全力将园区打造成为创新人才的“强磁场”,累计引进人才300余名,中科院院士葛均波、工程院院士刘昌孝、国家重点人才支持计划专家孟坤、高家红、王玉强等30余位专家学者在园区创办企业或设立工作站,先后取得国家专利200余项。
未来,莱芜医药产业园将与济南药谷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瞄准“千亿园区产值、千名高端人才、千亿企业市值”的目标加压奋进,为全市打造“国际医疗康养名城”贡献莱芜力量。
新能源产业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不断拓展发展领域和空间。在这一方面,莱芜区做了积极探索。
以山东阿尔普尔节能装备有限公司为例,作为超低温空气源热泵补气增焓技术的原创企业,近年来,公司抢抓北方清洁能源供暖市场爆发式增长的战略机遇,全力抓创新、上项目、扩产能、拓市场,一举抢占北京市场,辐射布局河北、山西、新疆等20个省份,扎根30座城市,累计供热面积3000万平方米,连续2年位列全国同行业前3名,企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获得“隐形冠军示范企业”、“瞪羚示范企业”等荣誉称号。
为进一步抢占全国空气源热泵千亿级市场,今年,阿尔普尔新建高效热能机组项目。项目总投资5亿元,新建车间6.6万平方米、研发中心5100平方米,建成国内最大、行业领先的700KW焓差实验室、新上4条全物联智能大型热泵生产线,投产达产后,年新增产值15亿元,利税3亿元。以年产高效热能机组2000台计算,全部应用后,相当于每年减少燃煤消耗2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56万吨。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是莱芜区的优势产业,也是莱芜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有力抓手。山东能源高端装备智造园是省、市重点建设项目,由500强企业山东能源集团投资建设,项目致力于打造“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智慧型工厂,按照工业4.0标准,建设国内最先进的信息管理平台,推行智能研发设计、柔性安全生产和数字化质量管理,实现生产制造全过程数控化、自动化、智能化。项目达产后年可实现产值36亿元,利税4亿元。目前,已建成第一、第二联合厂房及技术研发中心等16万平方米,设备正陆续到位,今年年底,智能液压设备、热处理线、自动焊接等4条生产线将实现当年开工、当年投产。
中国制造2025把镁合金和碳纤维材料作为未来汽车工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在国家大力倡导汽车轻量化发展、绿色低碳出行的大形势下,莱芜区着眼汽车零部件产业升级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引进国内首家镁合金汽车车身和轮毂制造项目。
项目由山东省华玉峰汽车车身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总投资10亿元,一期投资6亿元,新上10条镁合金汽车车身生产线;二期投资4亿元,新上3条镁合金汽车轮毂生产线。目前,10万平方米的生产车间、研发中心及配套设施已建设完成,部分生产设备正在安装调试,年底可实现试生产。全部投产后,年可生产镁合金汽车车身3.5万套、镁合金汽车轮毂50万件,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利税5亿元。届时,将成为全国最具实力的大型镁合金整车车身和轮毂生产基地。
山东重工(济南莱芜)绿色智造产业城项目计划总投资1535亿元,占地30平方公里,主要是利用新能源、无人驾驶、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将单一、传统的整车整机升级为新能源、智能网联绿色产品,项目分三期建设,全部达产后预计年销售收入3000亿元、纳税210亿元,将成为全市投资额第一、项目规模第一、生产产值第一的最大体量项目。
(本报记者 武希刚)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杨雪通讯员魏子尧)近日,记者从莱芜区应急管理局获悉,今年以来,莱芜区大力实施安全教育培训“三大工程”,推动依...
莱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莱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